議論說理的形式突破
程振理
考場論述類文章寫作,除了循規蹈矩的“三段論”議論文,根據不同的論述目的、不同的說理需要,還可選取其他相應的文體形式。新穎而恰當的文體是議論說理的形式上的突破,也是贏得閱卷老師青睞的妙招兒。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文體形式。
研究論文:獨具匠心顯高端
考場論述類文章寫作時有一種“高大上”的形式就是研究論文。研究論文是一種類似專業學術論文的寫作形式,其特點是選材專題化、論述規范化、語言邏輯性強、結構較清晰,往往令人“肅然起敬”。
考場寫研究論文,一則顯得見解獨特,視野開闊,且彰顯專業的理論功底;二則援引豐富,視角專業,展示自己的閱讀功底;三則結構清晰,觀點鮮明,充分體現考生的研究意識與思辨能力。毋庸置疑,這種寫法獨具匠心,凸顯高端,通常會得到閱卷老師的欣賞。
寫研究論文,首先要確立一個與作文材料相符的“研究點”,其次是圍繞這個“點”旁征博引,逐層分析呈現“研究過程”(可以是思想認知,也可以是實踐行動),最后往往要總結“研究成果”。
如:
王國維先生曾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边@話其實是極有道理的。文字不是繪畫,無法構圖敷彩;文字不是音樂,不能摹聲擬音。但它有氣象。于氣象中,一切早已水到渠成。
譬如說寓情于景,“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融于景物之中,形成一種小氣象。似乎萬物皆有情,所以萬物都帶著“我”的情感色彩。這份氣象,王國維先生稱之為“有我之境”。這是小氣象。
譬如說回歸自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在這份氣象之中,作者將自己直接當作景中之物。所以,早辨不清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主體。將自身托付于自然,渾然一體,而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王國維先生稱之為“無我之境”。這是大氣象。
———高一姜欣汝《氣象》
這篇文章開篇就足夠碾壓大多數學生了。文章緊扣“氣象”的核心話題,直接援引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的“境界”說,在與繪畫、音樂的比較中,突出詩詞文學作品中的“氣象”,一下子就將視野引向了卷帙浩繁的詩詞海洋,可謂“視通萬里,思接千載”。不僅如此,作者緊接著細說氣象,又能嫻熟而恰當地引用古典詩詞名句,分別論述“有我之境”的小氣象與“無我之境”的大氣象。行文間,作者腹有詩書、博聞強識的氣質溢于言表,不待文章讀畢,想必閱卷老師已被這位考生吸引了。
當然,寫研究論文需要一定功底,沒有豐厚專業的閱讀與思考積累,考場上斷然寫不出這么精彩的文章。所謂功夫在平時,“厚積而薄發”是也。
文學短評:詩與遠方在于心境
文學短評是以作家作品、文學創作等為評論對象的一種精短的理論文體,它既有議論性,又有文學性,是理、情、文的統一??紙鰧懳膶W短評,既可以展示自己的日常閱讀積累,又可以表達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獨到見解,再加上相對專業的分析與鑒賞,必然令閱卷老師刮目相看。因而以文學短評的形式,完成一篇考場論述文,不失為奪分妙招兒。
撰寫文學短評,可以針對某位作家的某篇作品,評論鑒賞其審美價值;也可以針對多位作家的多篇作品,在比較中評價其各自的文學價值及共同之處。無論從哪個角度評論,均要緊密圍繞作文材料的核心話題,說到底,作家作品只是評論的論據素材。
需要提醒的是,文學短評與文學作品讀后感是有區別的。前者重“評”,后者重“感”。前者側重分析評論作品思想藝術的優劣高下,帶有客觀評價的色彩;后者則更多結合自身生活實際,聯系社會現實表達自己的感想、體會與收獲,主觀色彩更鮮明。
如:
以文化人類學來觀照,豐子愷的兒童觀體現出他的原始主義思想傾向,他所肯定的其實是具有原始人格特征的兒童。在現代文學史上,對兒童、童心的贊美甚至崇拜不乏其人,如冰心、蘇雪林等。但是如豐子愷一般將成人置于兒童對立面,強調二者之異質者并不多見。
冰心早期的散文、小詩及小說中以“愛的哲學”為主旨,謳歌無盡的母愛、純潔的童心以及神秘的大自然。她的散文《寄小讀者》是一組寫給小朋友的通訊,與豐子愷崇拜童心一樣,她也認為世界上最真最偉大的人格存在于兒童身上:“人間唯有襁褓嬰兒,初無罪惡,夢中時有笑容,此為人生最樂時期。”但冰心認為,兒童不僅僅是以需要成人關心愛護的形象出現,還以成人世界的“拯救者”形象出現。
———高一孫之倬《不泯的童心》
這是一道關于“童心”的材料作文題目。從這段文字不難看出,作者巧妙選取了文學作品中的“童心”予以評析———這個視角本身已有新意———不止于此,作者針對豐子愷作品中的“童心”立場,竟能“以文化人類學來觀照”,援引冰心的《寄小讀者》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凸顯豐子愷的“童心觀”與冰心的“兒童觀”之異同。行文中,既彰顯作者的文學積累,又表現出作者對“童心”的理性思辨,無疑會給閱卷老師留下極好的印象。
寫文學短評是需要日常積累的。一要注重積累文學素材,尤其是涉及相應類別的名家作品,素材廣博方能做到臨場不亂、得心應手;二要注重積累文學鑒賞的相關知識,比如借鑒古詩文鑒賞與現代文閱讀賞析的方法,將閱讀鑒賞、分析評論之法引入寫作中;三要注重培養對文學作品的品析習慣,所謂“詩與遠方在于心境”,每日有詩、久久為功,才能在考場上熟練自如引用相關作品予以賞析評論。
名著書評:經典閱讀見仁見智
名著書評與文學短評貌似相仿,實則有所區別,其明顯差異在于,名著書評的評論對象為整本書,而且是名著。即以某部或某幾部名著為主要素材,通過對著作的創作背景、人物形象、矛盾沖突、情節結構、語言特色、文化內涵等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評價,進而表達對作文材料核心話題的思考與論證。
相比文學短評而言,名著書評的突出優點是:一、選材顯得高端,所選素材必然是分量厚重的中外名著,極易引發閱卷老師的認同感;二、針對某部作品的某一角度展開,便于說理層層深入,從而把道理分析透徹;三、自然也顯現作者閱讀積累的獨特性與思考問題的智慧性,所謂經典品讀見仁見智,有思考的名著書評更容易脫穎而出。
寫名著書評,關鍵在于選取“評論點”,切不可面面俱到,也不可大段復述原文,而是結合原著人物、情節、語言、結構、環境等,進行思想、審美、文化、價值等方面的“評論”,尤其要點評著作的獨特性與價值所在。
如:
霍爾頓對理想世界的想象是對現實世界的批判與拒絕,它折射出作者塞林格對現實世界中虛偽之現象的揭露與諷刺……霍爾頓的理想主義,體現在對人性、對真善美的追求上。
麥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究竟是什么?我認為,守望的是善良、真實、自然、直率、純真和謙遜;守望的是美好的品格和幸福的生活……
……作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在人生不斷往前邁進的時候能不能做出自己的選擇,并且堅持自己的選擇……在所有的人生選擇中,遵從自己的內心想法,做一個愛自己的人,嘗試與整個社會和解,在理想與現實面前尋求一個平衡點,應該是今后人生路上的主要方向。
《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本書讓我們開始反思,關于生命,關于理想,關于人生。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霍爾頓的那段故事,但是每個人都會經歷成長。
———高一奚雯晶《霍爾頓的理想主義及其實用性》
雖然只是文章片段,仍可看出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旨在通過對《麥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爾頓的理想主義分析,表達在人生成長中面對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怎樣遵從自己的內心,堅守自己的選擇,進而揭示生命“守望”的主題。同樣的寫作主題,如果按照通常的“三段論”形式表達,無非“什么是守望”“為什么守望”“怎么樣守望”,顯得淡而無味。而借助名著如《麥田里的守望者》來說理,則油然而生一種帶入感,讀者跟隨名著中的人物、跟隨考生的評述,不知不覺間收獲了“理想與現實”的思考啟迪。
不過,考場寫作選用名著書評的形式,也容易產生材料單一、敘大于議、宿構等問題。這就需要在構思謀篇時,緊緊圍繞作文材料的核心話題,精心剪裁名著素材,恰切布局書評結構。總之,選用名著書評的形式,是為了打破呆板的“三段論”,讓考場寫作從內容到形式標新立異,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時事雜文:嬉笑怒罵皆文章
雜文是一種文藝性議論文,其特點是短小、幽默、鋒利、雋永。雜文本質上是說理,既有邏輯性思維,又有形象性說理,語言上往往亦莊亦諧,諷刺幽默,兼具文學性與思想性,因而極富感染力。優秀的雜文,它所概括出來的社會“形象”,常常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遍意義,極易引發讀者的共生思考,給人們以深刻的啟迪。
考場寫時事雜文,優勢在于觀點鮮明、形式多樣、旁征博引、選材靈活,“嬉笑怒罵皆文章”,更易于呈現考生廣博的閱讀積累與獨到的理性思辨,從而征服閱卷老師。
時事雜文多涉及社會生活、文化動態等,內容頗為廣泛,形式多樣而結構靈活。因而要想寫好時事雜文,須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捕捉生活中具有爭議的現象,并直接引用作為寫作話題。行文表達的深淺高下,則在于考生對生活現象的深度剖析與理性思辨。
如:
聽說×××的新書又出版了,著實令人欣喜。那可是暢銷書,排隊等候買書的人有一堆呢,整整一堆。光聽書名就挺誘人的:《我和×××不得不說的事》,聽說其中的×××也是如雷貫耳的大人物。難怪!
……當今生活中垃圾奇多,好比如今一些所謂暢銷書,極盡污染環境之能事。而人們之所以丟掉昨日的暢銷書,為的只是捧出今天的暢銷書。垃圾并沒有被清除,只不過被新的垃圾湮沒了。
著書立說已經成為時下一大潮流,大有“全民皆作家”的趨勢,正如米蘭·昆德拉在其小說《笑忘錄》中所敘述的……
……書是寫出來了,并且像比賽似的一個比一個會裝純情,以便賺取某種液體兼某種金屬??戳酥?,卻好比在空調房里待久了,令人熱得發悶,繼而有暈倒的失態了。
———高三汪邦義《不放在書櫥里的書》
通過閱讀此片段,可見雜文之魅力。題材是接地氣的,直言身邊人、身邊事,然而全無逢迎吹捧之態,而是以批判家的眼光、幽默家的語言、文學家的比喻、思想家的不留情面的剖析,將著書立說的潮流比喻為垃圾的生產,讓“全民皆作家”的現象充分暴露于日光之下,給所謂“暢銷書”的熱潮潑上一盆理性的冷水。如此形象的表達,如此生動的譬喻,如此深刻的思考,如此辛辣的批判,怎能不令閱卷老師嘆為觀止?
不過,考場寫時事雜文也須注意,莫讓自己的偏激觀點占據了上風,過分的“自以為是”反而適得其反。這就需要觀點求辯證、選材要恰當、分析講邏輯、結論須謹慎。
除上述幾種文體形式以外,還有社會時評、主題演講、話題辯論、書籍序跋,這里不再一一講解。
浮華褪盡,名著永生
康吉贏
黑塞在《獲得教養的途徑》中指出,真正的教養是一種內在品質的外化,而培養品質的方式在于閱讀,閱讀的內容即為名著。
但是,究竟什么是“名著”?從狹義角度看,運用漢字的拆字組詞法,名著便指名家著作??擅娴膬H局限于“名家”,抑或包含所有名家嗎?都不盡然。在當今這樣一個網絡發達、信息傳播快速、文本堆積的冰冷硬件時代,名著首先要與市場上的流行文學區別開。這二者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是經歷時間洗滌打磨最終沉淀在河流底部的閃光的金子,而后者則是經產量與速率的催化,陽光下一閃而過的泡沫。倘若仔細考究,“名著”的定義還需從其功能與本質出發。
首先,名著作為文學藝術的分支,記錄的是歷史事件與心路歷程。它是一種對于人類歷史的藝術記錄,傳遞的是千百年來指引人們走向未來的思想火花。的確,今天我們閱讀的早期文學作品,譬如《詩經》《左傳》等,都是建立在對于客觀事件、生活瑣事等的記述之上的。或許多年后,我們曾經親身經歷的事件在記憶河水的沖刷下模糊不清,但是閃著金光的古老文字向時光注入了生命,使千萬代子孫都有機會領略彼時的雄渾壯麗或蕭瑟凄清。
其次,名著在先賢經驗的敘述中不知不覺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作用。如果說與歷史的對話是“以史為鑒”而正衣冠的“正蒙難”,那么這種知識與智慧的傳授便是“化及民”,將人類演化過程中千萬血淚換取的生存智慧以一種恒定不變的方式予以傳承。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碰到一個生僻的概念卻不知道在教材中哪里曾出現過,搜索引擎上不知真假的介紹又使人暈頭轉向時,大多會找到《辭海》檢索最簡潔準確的闡釋。當我們討論某種思想的傳承、發展,也會從名著中找尋痕跡。由此可見,即使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名著依然是人類尋求知識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其根源在于,名著是作者個人乃至團體經年累月總結的成果,全不似網絡上在“快”與“量”中誕生,不久又為新生事物所取代的內容。名著的傳承是一種厚重的力量,從中感受到人類知識與智慧的溫度。
同時,作為閱讀對象的名著,在潛移默化間引領著一個人的精神旅程。閱讀名著是一種習慣,名著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極品。在哲思、詩情的融合下,我們遇見了許多深邃廣博的頭腦,領略的是人生百態,見證的是滄海桑田,洗去的是浮躁不安,余下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平和自然。
名著是蘊含作者情感之作,在經過了時間漂洗與苦心經營的樸素中,余有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華麗。所謂名著,不在于內容本身是否艱深晦澀,而取決于是否能夠表達真情實感,引起人們共鳴,構筑指引人類前行的力量。它的真實與藝術相融,深度與廣度并存,哲思與詩情升華,匯成一束在時間長河中亙古不變的堅定力量。唯有名著,于時光洗滌后永生。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探討名著功用價值的研究性論文。文章入題后,立即對“名著”展開了概念界定與內涵思辨,這樣的開頭帶有一定的研究論文特征。隨后作者“從其功能與本質出發”,先后闡釋了名著在“歷史記錄”“文化傳承”“精神引領”方面的功能價值,這三個方面的內在關聯也是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實而虛,具有一定的學術說理邏輯。無論是全篇行文,還是局部論述;無論是語言分析,還是結構安排,均條理清晰、周密圓合,體現了作者廣博的閱讀積淀、較強的架構能力、鮮明的研究意識和嫻熟的寫作功底。(程振理)
名著見從容
夏雨萱
曾經閱讀過某專家談中產美學(主要針對中產階層的美學)的文字,我不以為然。
他說,中產美學的要訣在于營造一個去焦慮的審美烏托邦,精致地勾勒出一幅歲月靜好的圖景,小心翼翼地呵護現代人的安定。在我看來,這種格局過小的理想主義,并不能真正解決現代都市人的問題,只是一種無用的心靈雞湯。
直到我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才深知這精致的中產美學并非“雞湯”理念。書中,作者極力描繪了茶峒———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的現代桃花源。小說中的人物翠翠、儺送、天保、老船夫,綻放出了人性的光輝?!哆叧恰返奈淖挚偸堑模词故窃谔幚碓刽[悲情、生離死別時,也透露出一種清淡的歡愉。
小說結尾我很喜歡,覺得寥寥數筆卻恰到好處。文中這樣寫道:“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font>
后來我偶然得知,原稿中的結尾是暗示儺送與翠翠的悲劇結局的。但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看了之后認為“太悲了”,于是才添加了最后這一句。那時我便覺得,名著雖講的是別人的故事,讀者卻因享受到了意境與審美的愉悅,生發出與己之人生經歷相匹配的感想來。這也是同一個人在人生不同時段讀同一本書,心境卻相差甚遠的原因。
于我,那些名著的意義在于表達一種態度。它不可以用來消解困境,但它教你怎樣渡過一段黑暗的路途。你讀到書里人物的孤勇,你便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這樣一篇文字讓你不懼怕走夜路;你讀到真誠與善良的心靈,你便把得失看得再淡一些,把執著拾回一些;你讀到悲壯過后的決絕和堅定,你便知道自己曾經受傷,也已經痊愈。
黃永玉在回憶錄中講到一件事,“文革”時他與沈從文先生擦肩而過,沈從文裝作不理睬他,卻頭都不歪地吐出了四個字:要從容啊。
現代人的焦慮在于做一件事便渴望它有意義,而這是不現實的。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名著,未免過于急功近利。我們急切地希望一本名著能引領我們走向成功,讓我們變得更有內涵,這恰恰違背了名著的職能。
它告訴我們,要從容啊!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名著書評類文章。本文從“去焦慮的審美烏托邦”這個角度談開去,借助《邊城》這一具體作品進一步闡明觀點,夾敘夾議,行文自如,深入淺出,將名著的美學價值娓娓道來。組織行文上,作者打破了傳統議論文的“三段論”結構,寫成了一篇名著書評類議論文。(顧蕓)
這不是一部名著
周霏飏
有人把名著看作成功路上的墊腳石,有人把名著看作陶冶情操的私藏品。世上千萬本書,只待“名著”皇冠加身,便登上華貴的寶座,供人瞻仰了。
打開電子閱讀器,登錄電子書商城,必不可缺的一欄便是“必讀名著”———和豆瓣“評分前100”一樣,排行榜上的書籍閃著耀眼的光芒。
然而,打開商城網頁是為了挑選所謂名著閱讀嗎?顯然不全是。但那大號的黑體字令人無法忽視。一旦選中,先入為主的“惡魔”便趁機誘導你,讓你牢記此書重量級的頭銜,于是你的思想便跟隨作者或前人的分析游走。一本書讀罷,“名著書單”上少了一個書名,你的閱歷和感悟毫無變化。
魯迅先生曾在一次演講中說,讀書的人好比賭博打牌的人。真正會打牌、愛打牌的,是極不屑計較金錢得失的;讀書同樣。理工科的學生,也應去讀些歷史的、文學的書;文科的學生,也需讀一讀物理,了解這個世界。放到讀“名著”這個問題上也一樣。如果看重名著的功用而去讀,不免功利,而且一旦先入為主,感想也不外乎前人所評論的種種了。由此可總結出極為重要的一點:別把名著當“名著”。
然而要想真正做到這點太不易了。我們能做的,只是盡力忽視。好比讀一本被打上“諷刺小說”標簽的書,就不要循著肉眼可見的表層的批判走遠,而是用一把鋤頭就地深挖,挖出諷刺的內核,挖出社會的弊病,這樣,就可以說做到了“平視”一本書———過程中的思考與發掘,能帶人到內里探個究竟。
在一些學術交流網站上搜索一部名著,評價結果往往不只有褒獎,總有人頭頭是道地列舉其缺點。需要注意的是,名著并不意味著它完美無缺,只是瑕不掩瑜,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或許是一件殘次品。身為學生,常聽老師教導“要有批判性思維”,但批判性思維論述到最后,似乎又指向了肯定的一面。在表達這種思維時,大多數人揣摩著批判的“度”,最終仍沒能邁進一步,讓思考在觀點的碰撞中摩擦出火花,讓名著的光環徹底消失。
我曾在一本書中讀到這樣一個故事:身為作家的他在簽售會上向讀者提問,問大家對這本書有什么批評或建議,全場鴉雀無聲。這是否也代表了一群追尋所謂“名著”的人呢?這種現象無疑是不可取的,但就如前文所說,是可以“盡力去忽視”的。當我們丟棄書的腰封和護封,撫摸簡單的封面———為一本“名著”摘去其標簽,肢解其中詞句,沉浸于純粹的文字表達中,我們就已經做到了。謹記:這不是一本名著。
【名師點評】
這篇文章帶有濃濃的時事雜文味道。文章理性揭示名著閱讀中“標簽”現象背后隱藏的“惡魔”,奉勸人們“別把名著當‘名著”,并提出了對策:要真正做到“‘平視一本書”,就要具有批判性思維,摘去其標簽,時刻謹記“這不是一本名著”。顯然,文章的觀點是鮮明又辯證的,說理角度是獨特新穎的,論證分析是清晰嚴密的,語言中批判與建設并存,具有顯著的雜文表達優勢,讀來發人深省,進而收獲頗多啟迪。(程振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