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提起中國詩詞,唐代是一個無法繞過去的時代,那是詩詞世界的一個里程碑,更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唐代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思想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交流、政治上的海納百川,為文學的發展準備了豐富的土壤。一百多年的開拓發展,也給文學帶來了昂揚的精神風貌,創造了被后代一再稱道的盛唐氣象。 同時,它也經歷過安史之亂這樣一場空前戰禍,在士人面前展開了殺戮破壞、顛沛流離、災難深重的生活。這樣豐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個朝代都有的,它為文學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題材,擴大了詩人們的視野。 ![]() 從文學發展自身說,唐文學的繁榮乃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駢體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極致,同時也暴露了它的弱點。詩歌的聲律形式已具雛形,新的文體不斷出現。這些都說明,魏晉南北朝文學已經為我國文學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做好了一定準備。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唐詩呼之欲出,唐朝人創造了詩歌這一文學表達方式。唐詩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表現形式,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瑰寶,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 承前啟后的初唐(618年-712年)618年李淵稱帝,宣告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一個王朝的興起意味著和過去的朝代說再見,但是歷史可以說再見,文化卻仍有藕斷絲連的千絲萬縷。初唐詩歌仍然深受過去詩風的影響。 初唐時期,五言詩占據主要地位。比較有名的上官體,受當時的社會風氣影響,多是應制奉和、侍宴詠物之作,詞藻華麗,綺錯婉媚,歌功頌德,粉飾升平。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內容很貧乏。 ![]() ▲王勃 以王勃為首的初唐四杰,雖然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也擴大了詩歌的表現范圍,但是難免會有一些作品中雜糅著南朝時期綺迷香艷的齊梁之風,史稱齊梁余風。不過,此時的詩歌已經形成了比較明顯的規律,詩歌的格律在逐步完善,五七言律詩逐漸定型,近體詩已經較成熟了,絕句和律詩都在自己的康莊大道上策馬奔騰。 到了唐高宗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詩人們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積著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氣。他們的詩則充滿了剛健慷慨的博大情懷,他們是拉開唐詩大幕的人。陳子昂,他是首先立場鮮明的站出來反對齊梁詩風的初唐詩人,陳子昂提倡漢魏詩風,用復古作為革新的手段抵制浮糜。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p> 一首《登幽州臺歌》讓胸懷濟天下蒼生的大義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文人們無不感同身受,淚灑青衫。 ![]() 繽紛璀璨的盛唐(712年-762年)經過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一百多年的持續發展,在唐玄宗統治期間,唐朝的國力達到鼎盛,出現了第二個盛世局面,史稱“開元盛世”。此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不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詩歌逐漸從宮廷臺閣走向關山與塞漠,作者也從宮廷官吏擴大到一般寒士。 盛唐詩歌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感情飽滿,基調高亢,“文質取半,風騷兩挾”,形式完美,體裁皆備,風格明朗,技巧精純.語言清麗,音律和諧。詩歌中洋溢著一種昂揚進取、積極振奮的時代氣息,回蕩著熱烈奔放、樂觀歡快的青春旋律。盛唐時期首先出現兩大詩歌流派: 一是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多摩山范水,抒寫閑情逸致,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也有旅途情景的敘述,也有田園農家的生活的反映。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極富詩情畫意,宋代大文豪蘇軾曾高度評價:“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從此,"詩中有畫"就成了王維詩的定評。 二是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多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以及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抒發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也流露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格調高亢,雄渾悲壯,充滿了山川奇氣和愛國壯志。 ![]() ▲李白 兩位歷史上偉大的詩人橫空出世: 李白,“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作為盛唐文化孕育的天才詩人,李白的詩歌大多是在寫安史之亂之前的,他的詩歌大都帶有非常奇特的想象,隨意拿出李白的一首詩歌讀起來都顯得空靈玄妙,似魂歸天地,飄然無我。自信、狂傲、灑脫、浪漫,他的詩歌反映了那個時代昂揚的精神狀態。 李白不僅再一次推動了樂府詩的發展,而且其絕句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相比來說杜甫,不僅歌頌祖國的壯麗河山,同時還以歷史記錄者的身份,將百姓的現實生活全都寫在詩中。他們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雄視古今的“雙子星座”。 風骨頓衰,崇尚疏曠澹然之美的中唐(762年--827年)中唐前期的詩人大多生于開元盛世,又都經歷了“安史之亂”,一方面,受到盛唐精神的感染和盛唐藝術的熏陶,詩歌中也會表現出對盛唐氣象的繼承;另一方面,時代的盛衰變化在他們心理上造成強烈的失落,熱切的仕進欲望為消極避世的隱逸情懷所取代,回避現實、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詩壇的主要傾向。 ![]() 除應酬唱和之作外,他們的詩主要寫日常生活瑣事、自然風物和羈旅愁思,抒發寂寞清冷的孤獨情懷,表現超然世外的隱逸風調。這種時代風尚和人生情趣又影響到他們的審美情趣。詩歌中開元、天寶盛世時的理想色彩、浪漫情調逐漸消退,藝術上追求沖淡平和,追求淡遠韻味,雖有風味而氣骨頓衰。 這時候的詩歌主要有四大流派: 1、大歷詩人:一種是匯集都城的才子,代表人物李端、盧綸、韓翀、司空曙等,多依附權門,多投贈酬唱之作。另一種是游歷江南的逸士,以江南吳越為中心,代表人物韋應物、劉長卿、李嘉佑、戴叔倫等,多為流連山水、描寫風月之作。色彩冷淡、落寞、感傷、蕭瑟,題材狹窄、趨向收斂,沒有個性,人情味濃。 2、韓孟詩派:代表人物韓愈、孟郊、賈島、李賀,主張不平則鳴,崇尚雄奇怪異。比如孟郊的詩歌創作以苦吟著稱,注重造語煉字,追求構思的奇特超常。李賀的詩歌創作意象虛幻荒誕,意象之間跳躍性很大,不拘常法,語言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 3、元白詩派:代表人物白居易、元稹。詩歌語言通俗淺白,能弘揚風雅傳統,反映社會現實,發揮諷喻功能。 4、政治詩人:以柳宗元和劉禹錫為代表,詩歌主要清秀深沉,語言通暢自然,也有離鄉去國的抑郁苦悶。整體清幽孤寂。 形式精美,漸趨柔靡的晚唐(827年--859年)晚唐社會混亂,政局逐漸走向崩潰。詩壇一改中唐時期韓愈、白居易他們平易剛健質實的詩風,李賀的艷麗風調逐漸籠罩了整個詩壇。詩人們越致力于中唐時期作為韓門一派特征的字句雕琢,詩歌變得越來越難解。 ![]() 李商隱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是一位大家,他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朦朧婉曲之美。《無題》系列堪稱典型,多數描寫愛情,而又隱晦不明,讀后令人莫名悵惘。 李商隱和杜牧一起,被稱為晚唐的“李杜”,又與和他一樣寫作艷詩的溫庭筠一起,并稱為“溫李”。 藩鎮割據,王仙芝、黃巢起義等,使唐王朝的綱紀完全弛懈,在相繼的動亂中,唐朝壽終正寢,在唐末這樣的時期中,在現實性詩篇的創作方面,有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杜荀鶴等詩人,其中皮日休作了《正樂府》十首,被高度評價為繼承了白居易新樂府的傳統。 尾聲轟轟烈烈的唐朝,璀璨絢爛的唐詩,落下了帷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而文化永不停留,他將會以另一種方式永久保存并尋找迸發的時代,終有一天,生機盎然,后繼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