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一年當中有3個月咳嗽,這種情況連續2年以上,而且這種咳嗽不是由于心肺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就可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癥狀 1,咳嗽:長期,反復,逐漸惡化咳嗽是本病的突出表現。溫和的只發生在冬季和春季,特別是在早晨起床前后,白天咳嗽較少。咳嗽在夏季和秋季減少或消失。在嚴重的情況下,四季咳嗽,冬季和春季愈演愈烈,晝夜咳嗽,尤其是早晚。 2.第二步。咳痰:一般痰為白色粘液泡沫,早晨更為頻繁。感染或感冒后癥狀迅速惡化,痰量增加,粘度增加,或黃色膿性痰或伴有喘息。偶爾,由于嚴重咳嗽,痰是血性的。 3、哮喘:合并呼吸道感染時,因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痰阻塞及支氣管腔狹窄,可出現哮喘(氣喘)癥狀。病人的喉嚨在呼吸時發出喘息聲,當肺部聽寫時也有喘息聲。這種類型的氣喘被臨床上稱為氣喘支氣管炎,但它不像典型的支氣管哮喘。 反復感染:反復呼吸道感染在寒冷季節或氣溫突然變化時易發生。此時,患者哮喘加重,痰量明顯增加,化膿,伴有全身疲勞、寒戰、發熱等癥狀。肺部的濕音,白細胞計數增加,等等。反復呼吸道感染尤其容易加重老年患者的病情,必須予以充分重視。 中醫如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我們請教了北京泰和國醫內科專家馬秋玲,專門為我們進行了解答。 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病主要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第一,感染:流感嗜血桿菌、A鏈球菌、肺炎球菌、鼻病毒和流感病毒是常見的病原體。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上皮損傷有利于繼發性細菌感染,并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病。物理化學因素:寒冷、溫度突變、氣壓變化、濕度變化、粉塵、煙霧、有害氣體等可降低支氣管自凈排泄功能,誘發慢性支氣管炎。第三,過敏:當攝入、吸入或暴露于某些刺激物(如花粉、灰塵、羊毛、某些食物或藥物以及冷空氣)時,有過敏體質的人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表現是起病緩慢,多發于寒冷季節,咳嗽,咳嗽,痰液呈白色粘液泡沫,感染后癥狀加重,痰量增多,多為黃膿,常年咳嗽,咳嗽嘿,有哮喘樣發作,呼吸急促等。 中醫分為“咳嗽”、“痰飲”、“哮喘綜合征”、“哮喘綜合征”。病因病機復雜,內部因素與臟器有關。五臟六腑咳嗽,不僅是肺”,而且與脾、肺、腎關系密切。由于肺氣虛弱,衛陽不堅實,組織松散,易出汗,常易患感冒和支氣管炎。脾虛失福,體液不分布,聚集成痰,痰濕上泛而疾。腎虛,精虛,腎不穩,無呼吸權,但咳嗽氣喘。而“痰源于腎,運動于痰,主要在脾,形成痰,存于肺”。在肺部、脾臟和腎臟這三個腎臟中,腎臟是最重要的。腎是先天的基礎,包含真陰和真陽。全身的陽取決于腎陽的供給,全身的陰取決于腎陰的營養。如果腎臟陰陽失衡能加速或加重慢性支氣管炎的發展,則活血化瘀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重要規律。 傳統的治療方法不能很好地治療支氣管炎的主要原因是方法簡單,藥物固定。他們不能根據病人自己的情況采取治療措施。雖然癥狀消除了,但病人體內的病毒仍然存在。任何時候都有復發的危險,根本不可能治愈患者。 中醫藥治療支氣管炎更注重脾胃腎的調節,從根本上消除支氣管炎的誘因,維持人體的正常循環,增強肺的通氣功能和纖毛的排出能力,使支氣管炎患者得到徹底的治療。臨床上,慢性支氣管炎可分為發作期和緩解期,有不同的證候,因此治療也不同。中醫治療注重無病預防,針對發作期不同的證型,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在緩解期調整肺、脾、腎三臟器,以達到不再發病的目的。在治療上一般采用:熟地,山萸,山藥,制附片(先熬),淫羊藿,核桃仁,補骨脂,麻黃,地龍,款冬花。水煎服。菌靈芝(先熬),丹參,黨參,麥冬,五味子,枸杞,肉桂,川貝,甘草。水煎服。加減:虛寒者加附片、熟地。痰熱者去肉桂,加銀花、桔梗。肺燥者加黃精、熟地。瘀血癥狀明顯者,加赤芍、莪術。切記照方抓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