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的沒落讓佛家和道家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時候最明顯的一點,連先秦儒家的經典《易經》也被象數派占據上風,開始走算卦的路線了,開始玄虛化。玄學我們講過了,是老子,莊子思想為主體,儒家哲學新分枝。其實玄學的體現就是個人想逍遙,但是又想出仕這種對立的矛盾。 唐朝社會開明,佛教和道教發展神速,儒學雖普遍,卻沒有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唐朝的士大夫階層,一會兒學孔孟,一會兒學荀子,總是在法制和仁政之間搖擺,所以儒學也沒什么成就。 但是宋朝不一樣。從整個中國歷史來說,中國的思想史有三個黃金時代,或者說兩個黃金時代,一個白銀時代。一個黃金時代就是先秦諸子百家。各種思想觀念,意識流大爆炸。另外一個大家可能不清楚,是近代民國時期。近代東西方各種思潮的侵入,然后各種政體國體的不斷實驗。這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混亂,但是成就最輝煌的兩個時期。 白銀時代就是兩宋了。我們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這些流傳下來的哲學思想,包括進入人的社會生活形成或推進的日常規則,有好的有壞的,也產生了一些陋習。 為什么北宋儒學會進入一個大發展階段? 其實還是源于統治者的需要。趙匡胤和我們前面講到東漢光武帝劉秀一樣,在馬上征戰天下,卻很清楚,馬上不能治國。所以才會有杯酒釋兵權這個典故,宰相趙普也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就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種氣侯。不過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漢儒的經學基本上是已經卡在瓶頸里面,沒有辦法繼續為統治階層服務。所以北宋的儒學家最基本的任務就是重構理論,讓儒學重新發展起來,改變,適合當下的時事和統治者。 當時能夠用來改造儒學的是什么?一部分引入了佛學思想,但是更重的是老莊的道學思想。前面已經有玄學作為基礎,改造起來更加方便,得心應手。但是正因為如此,儒學走向了哲思化的層面,更加注重修身和修心,極大地淡化了治世經國的主旨。 北宋有許多非常出名的儒學家,號稱北宋五子。我們不是講文學成就,所以不是蘇軾,王安石,辛棄疾。北宋五子是指大儒家,大思想家。定位不一樣。 二程,程顥、程頤。這兩個人,我們平時聽得最多的“去人欲,存天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些如今看來不大正常的理論就是他們提出來的。這兩個人的老師是誰呢?周敦頤。這個人應該沒人不知道吧?中學課本里的《愛蓮說》,“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千古名句啊。但是他在這個儒學上的成就,應該說是遠高于文學成就。他寫了一篇《太極圖說》,短短249個字,就讓二程放棄出仕,直接跟著他研究學問了。這249個字有多神奇呢?我們稍微摘幾句看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這個就很明顯,他把《老子》的“無極”,《易傳》的“太極”,太極圖,太極生陰陽,這些道家,儒家的宇宙觀哲學思想做了一個熔煉改造,文章后面還吸收了《中庸》的“誠”和陰陽五行說,為后來者奠定了儒學宇宙本體論的范疇和模式。而這正是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儒釋道之爭中,儒家最缺乏的基本理論工具。 第四個就是算卦天手邵雍,一個把易經算數化并用來推斷天下的了不起的人物,《皇極經世書》的作者。所謂“皇極”,就是指無極或者太極。南宋時期曾經爆發過“皇極之爭”,其實也就是想理清太極圖說中的道教成分。五子中最后一個是張載,這個人提出了“博愛”,但是有區別于先秦墨家的“兼愛非攻”,認為愛可以愛,但是是有等級的。后世那些以天下為己任,舍生赴死的儒生思想來源多于此。 這五個人,開創了程朱理學。其實有時候還會算上另外一個,合稱六子。這個人就是砸缸的司馬光。這一幫人,引入道家思維,重新構建了儒學。在大宋儒家巔峰中占了一個很強的一派--理學。又因為以道為無極,所以也稱他們為“道學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們這一派屬于客觀唯心主義。南宋朱熹是繼承發揚了二程的學問,并集齊了這些道學家的大成,所以又稱為“程朱學派”。注意下這個理學是狹義上的理學,專指程朱理學。 而廣義的理學包括了三個門派,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程朱學派,另外一個是南宋時期和朱熹抗衡的陸九淵。也就是剛剛提到“皇極之爭”中與朱熹對抗的主力。自然就是主觀唯心主義了。這個學派很屌的,我眼睛一睜就是看到世界都是我的,我眼睛一閉,世界都沒有了。歷史上稱為心學,后來的傳人是王陽明,所以合稱“陸王學派”。 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都有了,另外一個學派,叫作事功學。代表人物是葉適,不但要修身修心,還要建立功業。 二程一陸,修心是為了什么?內圣。我要當圣人。 朱熹呢,講究格物致知遵循天理,形式非常重要,簡稱行而上。 葉適追求的是事功,外王。我要功成名就,拜相封侯。 這在當時,是被另外兩個學派鄙視的。所以在兩宋,屬于邊緣學科,沒人知道很正常。 宋朝的儒學思想發展是一個巔峰期。做學問非常活躍,而且學派繁華。 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還有事功學。那一派最好呢?很明顯,朱老夫子的客觀唯心主義是最好的。具有哲學高度,可以修身修心,也有現實價值,能夠參加各種社會事物,指導社會生活,所以就慢慢變成主流了。其實朱熹的理學的最高指導思想,有點類似于老子的道。所以我們,稱它為道學,平時罵人,虛偽的道學家,也是從這里來的。 宋儒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中國文化史上最被詬病的“去人欲,存天理”,從這個時期發端,中國歷史上最變態的習俗--“纏足”,也是從北宋開始的。所有文化都有各個層面,有好的,也有負面的影響,這個我們就不展開討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