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風濕、脾臟)
第十一椎外開一寸半是脾俞,脾主四肢,四肢上的問題,不管是肌肉還是關節(jié)痛、風濕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針。這個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少腹講的就是肚臍以下,腹這邊的水腫、脹痛通通可以用脾俞,用強土來治水,就可以解決水的問題。用灸、針都可以,效果會很好。
由于脾主肌肉、主四肢,所以脾臟有問題的時候,很明顯的表癥就是身重,身體會非常沉重。正常人,我們站立成這樣子,人的氣是往上升的,氣就是全身的水液,氣是往上升的。所以站在那邊,不會感覺到體重。
去年幫母親調(diào)理身體的時候,她就一直感覺身體沉重走路很吃力,在用針灸治療低血糖的時候主要是脾經(jīng)的穴道和脾的俞募治療,除了低血糖好了之后,走路也不再沉重了。
腳是身上最底層的地方。當你全身都在氣化的時候,腳雖在最底下但卻是溫熱的,這個熱氣一直往上來,全身都是在氣化的狀態(tài)。當全身充滿氣的時候,是沒有癌癥的,像個熱水瓶一樣。
所以腳是熱的就沒有癌癥,要想辦法把腳熱起來。
脾主開胃,如果小孩子不吃東西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會長得又高又大,肌肉又發(fā)達,骨頭又大,人又高大。
胃俞穴
第十二椎外開一寸半是胃俞。第十二椎就在胃上面,胃病治此。如果胃有病,不管是西醫(yī)講的胃潰瘍還是胃出血、胃下垂都沒關系。用俞募治療法,胃的募穴是中脘,扎中脘和胃俞就是俞募治療。
假如有胃痛,足三里、梁丘(胃經(jīng)的郄穴)都可以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嘔。俞募治療、會郄治療都可以。腑會中脘,胃屬于腑,所以中脘也是胃的會穴,用會郄治療,再加上俞募治療,最后再加上足三里,胃病沒有治不好的。
三焦俞
第十三椎外開一寸半是三焦俞,三焦的募穴是肚臍下二寸的石門穴。三焦有問題的時候可以用俞募治療。用三焦俞和石門穴。
所以在整個膀胱經(jīng)上面,督脈外開一寸半,是諸陽統(tǒng)會。所有陽的統(tǒng)帥是督脈。所以不要輕易讓人家動你的脊椎骨。因為一傷到就很難治,脊椎骨牽扯太廣。中醫(yī)不單單可治好病人的神經(jīng)痛,也可以治病。
三焦俞也是講是水道,像水的問題,下利、大便帶水、排水、水腫,吃東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俞。治肚脹脹滿,三焦俞也用的很多。用了俞穴,就應會用募穴。肚臍以下二寸,也就是神闕下二寸的石門穴。石門穴是三焦經(jīng)的募穴。
腎俞穴
第十四椎命門外開一寸半是腎俞。
腎主骨,骨頭要長的好,是腎臟在管。腎又藏志。所謂藏志,就是當腎氣很旺時,人就有志向。想當總統(tǒng)、想當醫(yī)生什么等等。如果什么都不想干,十二個月?lián)Q十三個工作,就是腎氣不旺,志不藏,沒有大志。
腎其華在發(fā),腎氣很旺就會頭發(fā)很油鮮光亮。而肝主的是生發(fā),是讓頭發(fā)往上長。所以去做化療,當場掉頭發(fā),就是肝臟傷到了。
因為腎臟管耳朵,所以耳鳴、耳聾、聽力不好都是腎臟有問題。腎又管記憶,記憶不好也是腎臟有問題。所以在治療記憶有問題的時候,或腦部有問題的時候,頭發(fā)有問題的時候,聽力有問題的時候,骨頭有問題的時候,通通是在腎治療。胸無大志,也在腎上治療。
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下消就是在腎臟方面著手。腎管大小便。腎臟衰落的時候,病人常用多便的現(xiàn)象。一天上好幾次廁所,拉出來的是稀的。
中醫(yī)認為,腎陽不夠的時候就陽不舉了。若身上有積水,因腎主水是水臟,所以下半身積水的話,也是腎在管。這里要區(qū)分一些,如果兩個腿平均的腫起來是腎病。如果腿都沒有水腫,就只是腳踝關節(jié)腫是心臟有問題。
另外腰酸基本都是在腎俞這,我自己臨床上幫朋友治療腰痛,基本都是在腎俞和志室這兩個穴道最痛,扎下去腰痛立竿見影。
另外如果要強腎的話,也可以用俞募治療法,針腎俞和京門(腎經(jīng)的募穴),同時灸復溜。
|
|
來自: 何處是他鄉(xiāng)2 > 《雜病治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