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新聞報道,一名高考考生因只想上清華大學,復讀兩次,每次都與錄取線失之交臂。 年復一年的備考給他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是時間的消耗。 前兩天和前麥肯錫的校友聊天,了解到有些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因為想入職麥肯錫,不惜花兩三年的時間在面試上,練習case study(案例分析),最后被拒。 投入的巨大時間沒法收回,同時也錯失了其他不錯的機會。 這位朋友曾作為麥肯錫的面試官,遇到這樣的求職者很容易看出這類“過于準備(over-prepared)”型求職者的套路。 因為過多的分析模型不但不能發(fā)揮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反而會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限制了創(chuàng)造性和真正的問題解決型思維。 限制我們成長和付出巨大機會成本的,到底是什么? 蜜蜂和蒼蠅 誰更有智慧? 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問你:蜜蜂和蒼蠅,誰更有智慧? 你會怎么回答? 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教授卡爾·韋克做過一個蒼蠅和蜜蜂實驗: 韋克把六只蒼蠅和蜜蜂放在一玻璃瓶中,將瓶子平放,讓瓶底朝著窗戶。 結(jié)果,蜜蜂不停地在瓶底打轉(zhuǎn),拼命找到出口,直到它們耗費自身所有的體能和精力——力竭倒斃或餓死。 而蒼蠅不斷亂撞,在不到兩分鐘內(nèi),最終從瓶的另一端逃逸出。 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jié)果? 其實,蜜蜂飛行能力并不比蒼蠅差,它們的眼睛也并不比蒼蠅進化的低等。 無論蜜蜂和蒼蠅,它們都是靠著密集排列的小眼構(gòu)成的“復眼”生存,這樣的構(gòu)造可以幫助它們辨識光源、確認飛行方向。 不同的是,蜜蜂平時的工作是“高效”而有條不紊地兩點一線:找到蜜源,回到蜂巢。 而蒼蠅就像那句老話說的,像個“沒頭蒼蠅亂撞”。 但為何最終逃出的是蒼蠅而非蜜蜂呢? 相比蒼蠅,蜜蜂更智慧,更偏愛有邏輯的堅持。 它們懂得追求光源并有著既定的行事目標,它們認為逃脫囚室的出口必然在最光明的地方。 而蒼蠅,它們欠缺有邏輯的思考,只是通過不斷嘗試不同的方向,誤打誤撞撞出了瓶口。 看起來它們是頭腦簡單,甚至有些愚蠢的試錯者,然而,這種“欠缺邏輯”的莽撞恰恰是它們獲得自由和新生的重要因素。 韋克總結(jié)道: 這件事說明,實驗、堅持不懈、試錯、冒險、即興發(fā)揮、最佳途徑、迂回前進、混亂和隨機應變,所有這些都有助于應付變化。 另外韋克還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當每人都遵循規(guī)則時,創(chuàng)造力便會窒息?!?/strong> 同理,職場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蜜蜂和蒼蠅,分別代表了職場中的兩種工作類型: 前者(蜜蜂)目標性強,執(zhí)行力以目標為導向,不浪費時間和精力在看似無關的事務上,能夠“專注”和持久在同一事情上,自然攻克目標的效率是高的。 后者(蒼蠅)善于不斷試錯和冒險,雖然目標的專注性沒有蜜蜂強,但它們的優(yōu)勢是抓住一切可能,找到潛在的機會。 無論是蜜蜂的“智慧”還是蒼蠅看似莽撞的“愚拙”,二者都是成長的要素。 但之所以說“堅持就是勝利,是我聽說過的最大謊言”,是因為平日里再智慧的人,不懂審時度勢因時而變,一樣無法擺脫困境。 有策略的堅持和取舍,懂得適當?shù)姆艞壓妥兺?,才是真正的智慧?/strong> 一心上清華的考生和堅持進入麥肯錫的求職者就如蜜蜂一樣,都是在不恰當?shù)哪繕松线^于堅持,而沒有跳出認知圈子,去看看外面更多的可能和機會,也就成為愚拙堅持的人。 堅持重復我們擅長的事到底是福、是禍? 經(jīng)常健身的人,可能了解,如果總是在擅長的項目上強化訓練,對應的身體形態(tài)也會發(fā)生變化。 比如喜歡長跑的人,長期跑步下來,下肢會很健美,但上肢的肌肉卻因為缺乏對應的鍛煉而變得很弱。 夸張地形容這個人身材的話,你會感覺這是一個上下肢拼湊出來的人。 舉健身的例子是想說明一個現(xiàn)象:我們往往樂于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并且不斷重復和強化,這樣我們越擅長,越有動力去堅持,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 但這些看似好的事情,其實也會埋下隱患,正如長跑卻導致上下身比例不協(xié)調(diào)一樣,為什么呢? 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之一,哈佛商學院(Havard Business School)巡視委員會成員,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組織行為學教授埃米尼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通過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 如果陷在自己擅長的工作中,會占用我們在其他成長緯度的時間,讓我們在某一專業(yè)領域獲得成長的同時,限制了在其他方面進步的可能性。 堅持在同一領域深耕,是我們推崇的專注精神,但這往往也是能力陷阱產(chǎn)生的原因。 跨界和多元化成長非但不是浪費時間,反而能夠建立多元思維,能夠更加優(yōu)化我們的思維和視野,在多領域突破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簡單地說,我們的能力最終會成為我們發(fā)展的陷阱,我們會一直擅長那些有限的事。 那么解決方法是什么呢? 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有意識地警惕這種能力陷阱,規(guī)劃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就像熱愛讀書是好的。 但也要培養(yǎng)人際關系和情商,不能成為“書呆子”。 工作上,專業(yè)技能厲害的人,也要注意在溝通、領導力、影響力、合作等方面培養(yǎng)自己,打造個人能力的多維矩陣,這樣才能在各領域獲得更好、更全面的發(fā)展。 為了避免越活越“狹窄” 我們應該怎么做? 之所以會出現(xiàn)上述的問題,是因為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陷入一些認知誤區(qū)。 比如制定目標時人們?nèi)菀走M入“隧道視覺癥(Tunnel Vision)”。 隧道視覺癥原本指失去了中心視覺的外圍視覺,視野中只指剩下了一個狹窄的圓形隧道式的區(qū)域。 應用在目標管理過程中,指我們事前設定好目標有時候也會阻礙我們成功。 因為一旦被設定的目標框死,你將看不到路上遇到的良機,從而與機會擦肩而過。 這里強調(diào)的正是過度執(zhí)著所產(chǎn)生的負面效果。 根本而言,還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心理學里,在一元或簡單的思維模式中,人們更容易扭曲現(xiàn)實。 因為我們會自主選擇什么樣的事物和觀點是我們樂于接受和承認的;反之,我們拒絕和抵觸違背我們意愿的事實。 這樣的思維下,經(jīng)我們篩選后的觀點和認知,最終都是符合我們的思維模型的那些,也就缺失了真正認識世界和了解現(xiàn)實的可能性。 人,也就越活越“狹窄”。 那么如何改善思維,從而靈活地切換和變通呢?有效的方式是為自身塑造更多元的思維模式。 有句老話:“對于拿著大錘的人而言,世界就像一枚釘子”,這是不明智的做法。 畢竟現(xiàn)實的世界并不是按照學科分門別類,也并非獨立而不重合的構(gòu)建著單一的規(guī)則。 查爾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也這樣總結(jié): 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 寫在最后 正因客觀世界的復雜多變,擁有蜜蜂的專注和蒼蠅的冒險抑或其它思維,并結(jié)合具體情況進行再調(diào)節(jié)和選擇,才是走到最后,找到“出口”的方法。 韋克蒼蠅和蜜蜂的實驗告訴我們的不單是學著變通的重要性,更啟發(fā)我們處理日常事務中應培養(yǎng)自身應對變化的意識和多元的思維模式。 堅持就是勝利,意在讓我們堅持,但勝利與否取決于堅持得是否恰到好處。 你是怎么看的呢? 什么時候你會覺得自己不應該堅持下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