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也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本文將從節日起源及節日風俗入手,系統介紹端午節的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并祝頭條讀者端午安康! 端午起源端午節是漢族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以吃粽子來表示敬祝。 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人們熟悉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較為久遠,是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屈原。說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被楚懷王流放以后,秦國攻陷郢都,屈原憂憤交加,于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五日投了汨羅江,以身報國,后人為敬仰和懷念他,便把他投江這天,定為端午節。現在據學者考證,這是后世好心人附會所造成的。 屈原 第二種看法,認為端午是龍的節日。來源于吳越一帶人民原來舉行圖騰祭的節日。隨著吳越地區的開發和南北文化交流的進行,端午這個節日的風俗才逐漸傳遍全國。 第三種看法,認為端午起源于惡日。這與夏季各類疾病瘟疫孳生為災有關。因此我們的祖先規定在端午這一天,要插菖蒲燒艾葉、蒼術、白芷,搗大蒜,灑雄黃水、飲雄黃酒等習俗,都是重在衛生防疫。 后來又有人提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該是夏至節。因此端午的風俗,大多源自夏至的風俗,也曾有過如夏至祭祀等的活動。唐代韓鄂的《歲華紀麗》開宗明義對端午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只有在夏至,太陽才可能完全合于正陽的位置。端午又叫天中節的原因也在于此。 端午別稱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1.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 “端陽節”。 2.重午節 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 “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3.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4.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 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5.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6.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又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7.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 “菖蒲節”。 龍舟競渡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起源于春秋戰國。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的伍子胥因為父兄被楚平王所殺,投奔吳國,幫助吳王成就霸 業。隨后,他又舉兵伐楚,攻破楚國郢都,鞭楚平王尸三百,報了父兄之仇。 賽龍舟 后來夫差繼位,打敗越國后,驕傲輕敵,伍子胥力勸,夫差不聽,反賜劍命令他自刎。伍氏為忠于君王而視死如歸,深知吳 國來日必將亡于越。所以吩咐屬下說:“我死之后,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都城的東門,讓我看著越軍入城滅吳。” 伍子胥 這事被夫差獲悉,一怒之下,下令把他的尸首投入大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后來,果真吳國被越國所滅,應驗了伍子胥的 話。后人因感念伍氏的忠貞,便用龍舟競渡來祭其忠魂。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龍舟競渡起源于屈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屈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吳王夫差 有關賽龍舟的起因,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一種推測說是史前圖騰社會的遺俗,另一種認為早在春秋時期越族境內就盛行了。 清代,中國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歷五月五日都舉行龍丹競賽。香港也有類似的競渡活動。 端午節為何吃粽子粽子是中國最早的傳統食品之一。每到端午,家家戶戶包粽子,吃粽子。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必備食品,就像過年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少不了月餅一樣。粽子已經成了端午的食物符號。 一般來說,瑞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是到了漢代才形成的。《荊楚歲時記》:“夏至節日食粽。”《風土記》有“謂為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棕”的記載。粽,古稱角黍。粽子要用菰葉、箬葉包裹,用水煮熟,吃起來才香。 而在民間,關于粽子的起源則有另一番說法,據說屈原投江以后,江邊的人民把米和草葉包成的粽子,投進水里,一方面祭祀他;一方面喂水里的魚和蛟龍,希望它們吃粽子,而不去傷害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為何插艾掛蒲每逢端午節,很多地方的人都要到野外去采艾和割蒲,然后整理好懸掛在門上。這天為什么要插艾掛蒲呢? 相傳古人在這天插艾掛蒲是為了避邪除者。門上掛的艾被扎得像戰馬的形狀,菖蒲的葉子又很像鋒利的長劍。據說這樣可以讓英雄鐘馗騎上戰馬、拿著長劍,勇敢地去捉拿害人的惡鬼。 ![]() 但又有人說插艾掛蒲是和采草藥防病、治病有關。古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農歷五月,天氣轉熱,瘟疫開始流行,蛇、蝎、蜈蚣等各種害蟲也開始禍害人間。人們從長期的實踐積累中認識到,艾和蒲都是良好的草藥。菖蒲有鎮痛、健胃、祛風、利尿的療效;艾可以針灸治病,煮水消毒,艾的香味和艾煙還有驅除蚊蟲的功效。這樣看來,端午節插艾掛蒲,實際上是民間夏令預防疾病的一種良好習慣。 ![]() 鐘馗 團圓端午中國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凸顯出自己的特色。作為凝聚各民族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節日文化也在社會物質條件成熟后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國人特別注重幸福團圓的家庭生活,這種崇尚團圓的民族心理,在傳統的節日民俗中得到了最強烈、最集中的表現。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凝聚著世世代代中國人期盼團圓、渴望健康平安的美好情結。端午的概念既是寄托自己對愛國忠臣的懷念,更是緬懷已故祖先的儀式,祈福消災,于是千百年來龍舟競渡、吃粽子的習俗便流傳下來。我國北方的人倫觀念來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孟儒家學派,端午節除競渡、采藥、吃粽子以外,在農村也是一個家庭聚餐、祭祖的日子。南方賽龍舟祭祖,驅疫求平安的心態同樣也是追求團聚的表現。 ![]() 團圓端午 中華民族是個崇祖的民族,世代保留端午習俗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但更重要的是祈求“團圓”的心態,中國人現實中對希望父母“長命百歲”、子女“平安一生”的追求是很強烈的。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驕傲。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我國當今政治經濟發展,變化不僅僅表現在政治、經濟上,也表現在心理和意識中。更多的節日,比如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都是在社會中尋找團聚的機會,保留吃月餅、祭掃的習俗,在成為節日慶祝習俗的同時也包含著家人無災無難,每年都可以相守的愿望。用艾草和菖蒲做飾物,最初的本意便是人們相信艾蒿和菖蒲的巫術作用,祈求艾蒲可以為他們的親人祛除疾病,抵制不祥。同樣,那些系于小兒手臂上、床帳上和搖籃上或者敬獻給尊長的線繩,不論造型和花紋如何,都是為了幫家人辟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節日意義中國傳統節日眾多,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節日的特殊是由其特定的文化內涵賦予的,通過相對固定的節日食品、民間傳說、信仰與儀式活動等內容得以展現。在這些節俗活動中,人們至少可以實現如下幾個方面的節日體驗:一是追求衣、食、住等物質用度方面的豐裕享受和想象,慰藉自身;二是在精神信仰層面,一方面要謹言慎行,恭祭祖先等神靈,與祖先建立友好關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依習俗突破日常約束,放縱心性,歌舞狂歡以娛神娛人;三是增加人際往來,強化親情友情等“親密關系”;四是親近自然,認知自然萬物,與自然和諧共存等等。 ![]() 因為傳統節日負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積淀,是歷代民眾豐富的文化享受和精神財富。通過過節,可以在體驗傳統中找到身份歸屬,建立傳統與現代甚至與未來的緊密聯系。可以說,如今人們對傳統節日的愈加重視,是民族文化自覺的體現,也是現代化進程中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需要。 |
|
來自: 品謀圖書館館藏 > 《古代各類知識庫(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