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七情六欲是再正常不過的。可是欲望一旦過度,就會發展成“私欲”。 到那時,欲望就會如野草般瘋長,不為人所控制! 因此,我們必須將欲望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里,才能避免造成這樣的后果。 1 好名、愛表現是一種“私欲” 世上人人都有虛榮心和表現欲。一旦貪圖虛名,就會極其地去表現自己,王陽明眾多弟子之中就有一位,名叫孟源。 此人喜歡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一有表現的機會,就恨不得抓住不放,即使王陽明多次提醒,也無濟于事! 曾經有一次,孟源剛被王陽明訓完,還沒徹底反思自己的錯誤,就遇上另一名前來請教心學的弟子,他哈哈大笑,說:“我以前也犯過同樣的錯誤……” 還不等說完,王陽明訓到:“你先坐正了吧!” 這時候孟源才意識到自己毫無坐相,趕緊調整自己的坐姿。 王陽明又訓:“孟源,你怕是老毛病又犯了吧?” 孟源覺得自己很委屈、很無辜,剛要為自己辯解,王陽明立馬開導道:“你的表現欲太強了,這并非是個優點,反而會讓你栽跟頭的!” 一個人之所以表現欲強,就是因為他“好名”,凡事都要爭個輸贏。 這樣的人很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就是正確的,一旦遇到跟他觀點相同的人,就將其視為君子,否則就是小人。 那“小人”的意見,他還如何聽得進去呢?久而久之,自己的良知就會被蒙蔽,到那時后果就不堪設想了! 老祖宗一直以來就將“名”與“利”連在一起,人們之所以追求虛名,其目的就是要獲取利益。 眼里只有“名利”二字的人,還會有良知嗎?必然會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了。 王陽明曾說:“人生在世,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對于如何解決“好名”這一弊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定要名副其實。當你選擇了務實,那么就不會再去求名了。正如‘饑即食,渴即飲’,哪還有精力去追求虛名呢?” 過度追名而不求實,日子不會過得很踏實,真要等到離去時才醒悟,就后悔莫及了! 2 抱怨、不自省也是一種“私欲” “好名”還表現在抱怨和指責別人。王陽明的另一位弟子就是如此。 王陽明多次與其交談,就是讓他改掉自身的壞毛病: “真正的修行之道應是時刻反省自己。若只看到別人的錯誤,抱怨指責別人的話,那就永遠看不到自身的缺點。 若能夠時刻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那么你還好意思再去指責他人嗎?” 這位弟子聽完,臉上甚是慚愧! 但王陽明了解他這個人,于是再次叮囑: “從今往后,你只要別再他人背后議論紛紛,想指責抱怨的時候,一定得把這種‘私欲’克制住!” 當我們批評、指責、抱怨他人時,往往會掩蓋自身的缺點,只盯著別人而忽略了自身,那對自己是毫無幫助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 當一個人被批評時,本能地會出現防衛心理,采取一些手段想要為自己辯解。 很多時候即使是善意的批評,也會令他人心里不爽,與你針鋒相對,非要爭個你死我活才肯罷休。 為了避免這樣的后果,我們應該采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法。 那就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這便是良知的驅使。良知之所以能夠辨別是非,就是因為“好惡”。 人都不喜歡痛苦,但一聽到別人痛苦,就哈哈大笑的人,就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了。 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遇到這樣的人,最好敬而遠之,若你自身有這種“壞毛病”,那么請及時改正! 3 要祛除“私欲”,就得遵從良知 人雖有“六欲”,但實則只有“兩欲”,即名利之欲和生存之欲。 王陽明的弟子曾問道:“既然要讓我們祛除私欲,那是不是追求財富就是錯誤的呢?” 王陽明回答:“我并非不讓你們追求富貴,只是在追求富貴時,一定記得遵循自己的良知,絕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情。 你若能光明正大地做事情,對于富貴能夠面不改色,不違背自己的良知,那就是君子。君子也是可以談利的!” 王陽明又說:“要想從根源祛除私欲,就必須靜下心來,揪出好色、好名、好利的禍根,然后徹底祛除。” 那些私欲正如我們身上長的瘡,是有害的,必須要祛除。 但是“剜肉補瘡”,絕非真的剜肉,而是要剜掉有病的那些瘡。 盡管新長出來的肉看著像瘡,但它并無危害,因此才有了“剜肉補瘡”的說法。 王陽明心學需要靠自身去領悟,想法往往失之毫厘,但結果就會謬以千里。 心學中提出要“致良知”,但是人的私欲會將良知遮蔽,私欲越重的人,則無法達到“致良知”的境界。 久而久之,自身的道德淪陷,智慧也銷聲匿跡,人就會變成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到那時還有什么意義呢? 王陽明對于“生存之欲”,說得很沉重: “人生在世,對一切的聲色名利或許都能擺脫殆盡,但真要想融合于本體,就必須要不畏生死。 每個人都有求生欲,只是天生的,不能輕易擺脫。但若是可以看透生死,識破萬物,那么整個人就會變得很通透,也符合天理。” 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人呢?因此人可以沒有名利之心,但絕不能沒有生存之欲,只有真正看淡生死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圣人! |
|
來自: 昵稱34398161 > 《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