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醫院看病 如果使用了醫保 就會發現最終的結算單上 又是“個人賬戶”又是“統籌賬戶” 甚至還有“院內賬戶” 究竟自己花了多少錢 還是一頭霧水 那么今天小薇就來教你分清這些“賬戶” “個人賬戶”:用來看病、買藥的“存款” 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繳交中,一般個人繳納的那部分費用,會直接存到你的醫保“個人賬戶”中。 這部分錢,就像自己的“存款”一樣,可以直接用來支付: 1、定點零售藥店購藥費用; 2、各級醫院的門診、急診醫療費用; 3、各種醫療行為中的自費部分; 4、用于本人購買商業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 舉個例子,小明去醫院看病,花費1000元,他的醫保個人賬戶中余額有2000元,那么此次醫療費用直接由他的個人賬戶中扣除1000元,不用再額外交錢了! 注意:城鄉居民醫保2019年已經取消個人賬戶,職工醫保個人賬戶不受影響。 “統籌賬戶”:醫保替你出的錢 “統籌賬戶”其實指的就是,在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中的賬戶,而這個“統籌基金”,是用來給符合條件的參保人,進行醫療費用報銷的基金。 而這個基金里面的錢,不僅你看不到究竟有多少,還不是說用就能用的,它需要一些特定的條件。 普通門診 我們在門診看病,要首先自己支付醫療費用,而這個費用累積到了醫保的“起付線”,統籌基金就會啟動,為你承擔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而承擔部分,也是有限額的。 舉個例子,小明又去看病了,他所在地醫保的起付線是1500元,統籌基金報銷比例75%,報銷限額6000元。小明看病的費用依舊是1000元,他上次看病已經花了1000元,再花500元就可以啟動統籌基金報銷了。那么這次看病,統籌賬戶需要支付(1000-500)x75%=375元,個人賬戶支出625元。 住院 只要是住院治療,一般情況下統籌基金會直接啟動,為參保人承擔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承擔的費用也有一定的限額。(比例與限額根據當地醫保政策) 簡單來說,“統籌賬戶”出的錢=報銷金額,一般只用于醫院產生的費用,買藥、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等等其他用途是不能使用的。 “醫院賬戶”:自己交給醫院的錢 經常去醫院看病的患者,醫保個人賬戶中的金額可能很快就會被用完。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錢交到看病醫院的“賬戶”里,用來抵扣醫療費用中需要自費的部分了。 舉個例子,小明又一次去醫院看病了,但是這次他醫保個人賬戶中的余額已經用完。這次看病的費用又是1000元,統籌基金幫他報銷其中的75%,也就是750元,剩余的250元自費部分,他就需要向醫院自己繳納了。 通常,醫院賬戶可以預繳,也可以看病后結算時繳納對應費用。醫院賬戶的余額,只能用于支付對應醫院內的醫療費用,無法跨院通用,就醫結束后,余額可以退回。 ps:部分醫院規定院內賬戶需要有一定金額才能正常就診,以當地醫院規定為準。 一般情況下 統籌賬戶支出項里的金額 就是這次醫療報銷費用的金額 個人賬戶和醫院賬戶支出的金額 就是自己付出的費用 是不是很簡單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