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老板內參 · 1小時前有人無人都不重要,能賺錢才是好生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零售老板內參”(ID:lslb168),作者:孫園,編輯:萬德乾,36氪經授權發布。
便利店到底應不應該做夜間生意,向來爭議十足。 2019年2月,日本大阪一家7-ELEVEn店主因擅自縮短營業時間而被總部追責,面臨天價違約金的處罰,這一事件引發了關于便利店是否應該24小時營業的大討論。 由于人力不足,夜間收入不高,在總部要求24小時營業的規定下,加盟商與總部之間的矛盾愈發明顯,甚至引起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破例干預。 在這種情況下,7-ELEVEn自3月起,開始在十幾家直營店開始嘗試縮短營業時間。日本的全家、羅森也相應進行了調整。 對于重人工運營的便利店而言,隨著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的消費習慣而搖擺波動的夜間消費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而在中國,無人零售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可能性,用機器取代人工,掃碼開門、自助購物的無人便利店曾一時風頭無兩,但這些項目,也隨著無人零售的潰敗而最終煙消云散。 然而,便利店24小時服務和成本控制之間的博弈還在繼續。人工成本高企的條件下,尚未完全成熟的無人零售技術以“中庸”的方式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夜間解決方案。 1、“白天有人,夜間無人”的三種思路日資便利店三大巨頭之一的羅森,最近在上海正在推廣一款新型多功能自動販賣機作為夜間值守的自助設備。 2019年4月25日~27日,SFE第30屆上海國際連鎖加盟展覽中,羅森發布了一款新型多功能自動販賣機,該設備在外形上與普通自動售貨機無異,但在功能上集“自動售貨機+貨架+冷藏柜”于一體,白天的時候是一款普通冷藏柜兼貨架,而一到晚上,這臺設備就成了自動售貨機。 此款多功能自動販賣機可以兩面使用,前端可作為自動販賣機使用,后端可作為冷藏柜使用。尤其是對于非24小時營業的門店,夜晚可將此款自動販賣機的前端設置在店外,后端設置在店內。 白天,前端關閉,該設備在店內作為冷藏柜使用,顧客可隨意打開玻璃門拿取商品;夜晚,門店關門后,設備便可以作為自動販賣機使用,為晚歸的顧客提供壽司飯團、飲料等商品,并能有效提高夜間銷售額。 羅森“雙開”自助販售機 據了解,該設備是羅森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此外,半無人店,第三代的夜間無人店,在羅森也即將誕生。 與羅森基于自助設備的夜間值守不同,便利蜂、蘇寧小店兩家中國本土的便利店品牌,都采用了基于無人自助門店的夜間方案。 便利蜂的探索早在2017年就開始了,2017年10月,便利蜂在北京市海淀區蘇州街長遠天地大廈開出首家“無人便利店”,基于門店已有的掃碼自助購物和結算方式,在夜間變為無人值守模式。 而蘇寧的無人便利店則是在今年4月剛剛落地南京,這家Biu*24小時門店從夜里10點到早7點為無人自助模式,同樣是基于已有的自助掃碼收銀系統,無人值守期間通過掃碼開啟電子自動門進店開始購物。 蘇寧Biu×24h便利店(圖源網絡) 截至目前,Biu*24小時門店還在試運營中,暫無披露的更多門店擴張計劃。而便利蜂在門店系統的多次升級后,已基本實現消費者白天和夜間的無差別自助購物結算,相較此前“一刀切”的無人值守模式,便利蜂目前夜間依然安排有店員值班。 基于販售機等自助設備的夜間值守方案,以及基于自助購物的智能門店下,無人值守和有人值守共三種方案,是目前便利店行業“半無人”的三種思路。 2、為何便利店一定要做24小時,又為何偏愛夜間無人?便利店行業近年來熱衷于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夜間無人值守問題,其根本在于24小時營業場景下,夜間營業收入與人工、水電成本投入的不成比例。 那便利店為何還一定要做24小時呢? 對于24小時便利店來說,每日的清掃、上貨、盤點等流程,大多安排在夜間進行,由于夜間客流較少,門店銷售壓力小,因此店員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其他工作。 另一方面,夜間城市交通的通暢對于總部配貨而言是很好的時機,對于24小時便利店而言,由于房租成本不受營業時間長度影響,相對在白天時間進行商品庫存整理和門店清掃所要額外付出的人工成本和對門店銷售的影響,夜間營業所付出的人工、水電成本還是要節省不少。 據外媒報道,有相關實驗結果證明,夜間不營業的便利店,其日間銷售額會比24小時便利店同比下降三成。對于此現象的造成原因尚不明確,但有分析認為,夜間不營業所造成的顧客心理安全感降低導致了白天客源的流失。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便利店夜間營業與否,影響的兩個關鍵因素即門店理貨、清掃及顧客心理滿足,而在這其中,無論從門店經營還是人文關懷角度,最關鍵的要素是店員。 而構成這個“便利店夜間要有店員值守”要素的前提條件是,【夜間人工+水電成本】<【日間理貨增加人工成本+門店銷售額減少量】。在人工成本不斷走高,門店區位等綜合因素導致客流一般的條件下,夜間無人或不營業無疑是更佳方案。 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上海羅森便利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晟曾表示,無人技術是早產兒,但一定會有未來,技術不成熟,拿出來太早會讓消費者離你而去。 同時,他也認同自動售貨機形式會造成消費體驗的缺失,以及客單價的嚴重下降。 這或許就解釋了,在無人值守有損消費體驗、以及無人便利店折戟的前提下,為何便利店們還要轉向白天有人、夜間無人的“半無人”方案。 3、“半無人”會是便利店的最佳方案嗎?“半無人”的便利店經營方案,在解決24小時營業并且降低夜間人工成本的同時,還有一層原因是利用已有業態下的自助設備,沉淀消費場景。 消費場景的沉淀在O2O和電商服務極度發達的中國,對于便利店而言十分重要,這意味著利用夜間自助購物養成消費者到店的購物習慣,從另一方面來說是從京東到家、餓了么們手里“搶人”。 但相對的,打了“折扣”的夜間便利店無人值守服務,也面對著越來越豐富的夜間消費業態的競爭。 在沒有鮮食、少有熱食,甚至類似羅森這樣只提供一個智能柜的商品豐富度之下,還要面臨便利店無人情況下可能出現的技術故障,其競爭力和便利性值得讓消費者在深夜光顧嗎? 如果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技術故障而安排店員值守,那么人工成本的降低又無從說起。 中國傳統格言里有“物極必反”一說,也有提倡“中庸”之論。類似這樣,取無人和有人之間,“半無人”的便利店方案,未來發展狀況如何,值得全行業看下去。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如若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