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因為安祿山、史思明(史思明到底是突厥人還是突厥化的粟特人一直有爭議)血統的關系,被不少人認為是粟特人嘗試在中原建國的一大嘗試。似乎粟特人成了安史之亂的幕后BOSS。有人還把它當做是內亞“武德充沛”的一大證據。不過如果我們翻開安史叛軍的點將名單,就會發現內亞的粟特人依舊只是扮演了肥羊的角色,叛軍中最能打的將領大多來自漢人、契丹人和奚人。 粟特人確實支持過老鄉安祿山上位,是安祿山職場之路的貴人。早年的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當過互市牙郎,也就是崔六郎的同行。不過他們二人馬上都又走上了崔器的人生之路——從軍,在軍中兩人依舊和粟特胡商保持了緊密聯系,靠老鄉的錢財和自己的努力不斷上位。 到安祿山成了唐軍中數一數二的兵頭后,粟特胡商更是“每歲輸異方珍貨百萬”幫助他,粟特血統的將士也以安祿山的嫡系自居。但安祿山軍中最能打的少數族群卻并不是粟特人,而是契丹人、奚人、同羅騎兵(阿布思手下的鐵勒戰士)。安祿山和史思明也精通這些族群的語言的和習俗,從這群人中收養了8000人充當“養子”,這就是叛軍中王牌騎兵部隊“曳落河”(壯士)。 從安史叛軍中誕生的著名軍頭李懷仙(幽州藩鎮創立者,胡人,但家族幾代人都和契丹人混在一起)、王承宗(成德藩鎮,契丹人)、王武俊(契丹人)、孫孝慈(他老媽是安祿山的情婦,被安祿山安排打進長安摘桃子)出自契丹人族群,而李寶臣(成德藩鎮創始人)、張孝忠則有奚族血統,安史叛軍中的番兵番將以這兩個族群為多。 ▲粟特武士看起來拉風,但被同胞安祿山鄙視 安史叛軍中漢人對安祿山的態度并不一致,一方面不少人抱怨“雜胡”“番將”大肆排擠自己,對安祿山并不買賬,著名的平盧藩鎮就在安祿山后方點起“大火”,最后渡海成為淄青藩鎮;另一方面還有不少有野心的漢人軍頭和屌絲希望憑戰爭出頭,在戰爭中成了安史叛軍當之無愧的主力。安史叛軍攻克潼關的指揮官就是漢人崔乾佑,此戰讓安史叛軍重新獲取了戰場主動權;第二次攻克洛陽的指揮官是漢人田承嗣;而替叛軍守護相州的則是大名鼎鼎的薛家將——薛嵩。薛嵩就是薛剛的原型人物,李唐皇室可沒有對不起老薛家,是他純粹想在戰爭中撈一把。安祿山的總參謀長嚴莊本來就只是管理倉庫的小吏;鼓動安祿山造反最起勁的高尚就是寧可造反而死,也不愿意在太平時節餓死的憤青野心家。 早年投資了安祿山的粟特商人并沒有得到回報,戰爭爆發后,大量粟特人被憤怒的群眾殺死,很多粟特人不得不改姓漢人,徹底變成了漢人。而安祿山自己也沒有啥重建粟特人帝國的念頭,他在戰事不順利時居然想帶著部下當劫匪老大;在戰事順利時,也沒有建立長久政權的舉措,放任部下燒殺。安史叛軍更是從來都把戰利品運會幽州、范陽的老家,完全把戰爭看成是撈一把的機會。和安祿山不同,史思明還娶了漢人大戶女子為妻,政治措施上漢化明顯。戰爭末期,叛軍中漢人、契丹、奚族軍頭血洗了自己的投資商粟特胡人,最后集體拋棄了史朝義,建立了新的藩鎮,成了最后的贏家。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主編原廓、作者李從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冷研教你穿越后如何做好一位唐代節度使 《祭侄文稿》里的他們左右了大唐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