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了 不少外地游客來惠州游玩 惠州除了秀美的自然風光 還有不少人文古跡 裝點著惠州美麗的山水 成為人們抒發情懷的勝跡 惠州西湖周邊,塔、寺、觀等 與佛道儒相關的建筑隨處可見 尤其是“惠城三塔”,久負盛名 在清代,惠州府城就有“三塔鼎立”之景,分別為西湖景區里的泗洲塔和東江邊上的文星塔以及文筆塔。這些古塔記錄和反映著惠州的歷史,對認識和了解惠州具有較高的人文價值。 今天帶你重新認識 久負盛名的“惠州三塔” 1 泗洲塔位于惠州西湖西山,又稱玉塔,俗稱寶塔,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寓居惠州時稱之為大圣塔。據《惠州名跡薈萃》一書介紹,泗洲塔始建于唐代,為紀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故后人稱之為泗洲塔。 如今,泗洲塔在惠州西湖風景區靜靜矗立著,周圍綠樹掩映,蔚為壯觀。盡管天氣炎熱,還是時不時有游人到訪泗州塔,在塔前駐足,拍照留念。泗洲塔此前可以登塔眺望,西湖美景盡收眼底,但2012年開始封閉管理,景區從保護文物和游客人身安全的角度出發,禁止游客登塔。 塔為樓閣式七層磚塔,高37.7米,平面呈八邊形,底座占地64平方米,每邊長33.56米,壁厚2.78米。塔門向東,塔身各層的八個壁面均開一門,窗高1.67米,寬0.59米,上部作圭首形。塔身上八個壁面的交棱處,都凸出一個倚柱。塔檐共有七層,除第七層為單檐外,一至六層均為重檐,建造頗為細膩,每層塔身的高度,自上而下,依此遞減,寬度逐層收分,使塔身外壁的輪廓線構成了四條向心的拋物線形狀,整個塔的高寬比例甚為協調,并顯得端莊秀挺。塔內一二層各有六個佛龕,為方便游客登高覽勝,內裝有木梯,盤旋而上七層塔樓,塔頂剎座上筑覆缽,上承剎桿、寶珠。 史料記載,泗洲塔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倒毀,萬歷初年改建亭,萬歷四十六年(1618)巡撫王命璇命溫國奇重建塔,天啟三年(1623)惠州推官金汝和續建成。光緒初年,雷破塔頂一角。1955年,政府花4000多元修塔,為安全起見加筑部分鋼筋水泥結構,塔身改灰白色為紫色。1959年再次維修,在塔身外墻加砌24厘米厚的青磚,增建了步級扶梯,塔身恢復粉刷成灰白色。此后又曾多次小修,均保留明萬歷建塔時的基本形制和結構。 泗洲塔保存完好,是惠州西湖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也是西湖歷史標志性建筑。作為惠州西湖八景之一,北宋文學家蘇軾謫居惠州時寫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詩句,因此,后人又將“玉塔微瀾”列為惠州西湖一景。泗洲塔為惠州市區原有三大古塔之一,是惠州本土建造的樓閣結構八角形塔,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古塔形制。此塔對于研究惠州地區古塔建造工藝及地方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等都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參考價。1978年,泗洲塔被公布為惠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文筆塔位于惠州市惠城區橋西濱江路,是惠城區三塔之一。 現存的文筆塔為建于清末的樓閣式五層磚塔,正八邊形,高20.29米、基座邊長2.5米,塔內不能登臨。塔身的八個壁面上,第二層開方形明窗作為點綴,第三層南、北兩面辟有圭形門,四、五層則僅在南面辟門。塔剎的建筑頗有特色,由剎座、覆體、寶蓋、寶珠等層組成,比例協調,裝飾性突出。塔身底層較高,達3.05米,以上各層次遞減,面積也層層縮小。 文史資料記載,關于文筆塔的興建有一段傳說。據說惠州入清后一直文運不興,科舉成績大不如宋、明兩朝,在咸豐、同治年間甚至與進士無緣。為此,郡人集資在郡城之西(原址今步行街西出口北側)興建倉頡廟,郡城之東興建文筆塔。塔之所以取名“文筆塔”,寓意是借此塔保佑當地讀書人能夠功成名就,青云直上。基于這種寓意,塔下的東城基還被稱作為“青云路”,祈求迎“東來紫氣”,振興文運,使讀書人能沿著“青云路”青云直上。倉頡廟面對掛榜山,在供奉字圣倉頡的同時祈求“祥云掛榜”(在通訊落后的科舉時代,朝廷放榜那天郡人會聚集在倉頡廟前,西望最高的那個山有沒有祥云出現,如有“祥云掛榜”,寓意本郡就有舉子中進士,后來稱那個山為掛榜山)。文筆塔建好不久,果然在光緒十六年(1891)和十八年(1893)郡人李綺青和江逢辰連續高中進士。 2000年,文筆塔塔身多處被榕樹撐裂,經過重新修繕,恢復原貌。文筆塔重新修繕后,周邊建了公園,環境得到整治,以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 文筆塔是惠州市區保存完好的兩座古塔之一。該塔對于研究清代惠州古塔形制、惠州風俗等具有一定的文物參考價值,也對研究嶺南地區清代古塔的建筑構造、雕刻藝術等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惠州古代文明傳承的寶貴資源。該塔于1990年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 文星塔位于惠州市區下角糖廠沿江路邊,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由郡人兵部尚書葉夢熊妻廖氏、惠州同知丘一鵬(寧都人,萬歷二十一年到惠修郡志)、郡人葉萼(歸善縣人,為湖上五先生之一)等人捐助興建。因塔址位于東江邊三臺石上,又稱“大江塔”、“三臺塔”。西湖名勝“三臺曉日”即為此景。 文史資料記載,清同治六年(1867),因颶風吹墜文星塔頂,次年知府蔣立昂,郡人殷光昌、鄧延瑜等商討重修,原塔高約35米,為七層樓閣式磚塔。民國后,塔因缺乏維護,逐漸破損。1970年,為筑防空洞等基建工程,文星塔遭拆毀。2013年,惠州市人民政府興建文星公園,按照規劃,在離原塔址東南向約200米處重建此塔。2014年5月建成開放。重建后的文星塔高約28米,是一座七層八邊菱形樓閣式磚構塔,樣式類似惠州西湖泗洲塔。文星塔建成之后。它和泗洲塔、文筆塔一起重現“惠城三塔”之景。 古時建造文星塔有為鎮江之用說,也有為提倡人文之說。明代葉世任《登文星塔》有詩云:“清秋攬勝與云平,紫氣氤氳憶舊京。岳色嶙峋常護欖,江濤呼吸欲浮城。高標鸛雀頻回顧,華落魚龍只自驚。指點中原今古事,煙波萬頃正含情。”如今,在原址附近恢復重建的文星塔,通過嶺南傳統園林中的亭廊、水榭等構筑物和東江水景的搭配,已成為景觀公園的標志。 滄海桑田 惠城三塔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在不同的時期 它們的名稱和使命 也不完全相同 如今,它們仍是 惠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隨著歲月的沉淀 人文氣息更加濃厚 來源:惠州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