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是多數(shù)人都逃不開的話題。 明星也一樣,甚至有時,他們一句話、一個舉動就會引爆輿論。 有人因“神仙育兒”備受稱贊,也常常有人說錯話做錯事被群嘲。 前陣子,劉愷威和女兒小糯米,在學校音樂會上手牽手合唱,氣氛溫馨。 唱完歌,父女嘴對嘴來了個“愛的親親”。 劉愷威和女兒小糯米 可是,這樣“溫馨有愛”的畫面,引起了許多人不適: “不太能接受爸爸和女兒親嘴巴。” “小糯米已經五歲了,該培養(yǎng)性別意識,這樣不妥當。” 網友表示,雖然溫馨,但依然有些不適 / 微博 五歲,孩子的性別意識已經逐漸清晰。 這個時候,更不能缺少家長的正確引導,和“以身作則”。 1 “女兒不能親嘴,該教她自我保護” 前幾天,久未露面的男模張亮,出現(xiàn)在了綜藝《新生日記》上。 新手爸媽姜潮和麥迪娜向張亮“取經”:生女兒有什么注意事項? 張亮說,自己的女兒四歲,正是依賴爸爸的年紀,總是十分粘人。 每次他一回家,女兒就撲上來要親親抱抱。 將近一米九的男人提起女兒一臉寵愛 / 《新生日記》 但是,對女兒的親昵,必須要有分寸。 他強調了兩遍:“女兒不能親嘴。” 張亮否認二連,態(tài)度明確 / 《新生日記》 他非常在意父女間的親密程度,堅持“點到為止”: 親密至多只到親腦門、手背或是頭發(fā)。 父女之間,親密不過度,男女要有別。 養(yǎng)了女兒,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她的性別意識、自我保護意識。 父親往往是女兒身邊最親密的異性,更需要舉止有度 / 《新生日記》 張亮“不和女兒親嘴”的育兒觀獲得了多數(shù)網友贊同。 其實,這已經不是張亮第一次考慮到孩子的性別教育問題了。 《爸爸去哪兒》有一期,互換爸爸的游戲。 4歲的王詩齡,被交換給張亮當“女兒”。 午休時,張亮給王詩齡蓋好被子,自己在一旁蓋著外套休息。 界限分明 / 《爸爸去哪兒》 孩子們玩了一下午,滿身都是泥,張亮給王詩齡換衣服,也完全沒有任何“越界”行為。 他先是為王詩齡蓋好被子,又貼心地關好門走出去,讓小姑娘躲在被子里自己換褲子。 無論是否有血緣關系,他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性別、保護孩子的隱私。 總有人覺得,和子女“劃清界限”純屬小題大做,矯枉過正: 認為親嘴只是父母子女間表達感情,別人沒資格指手畫腳的人大有人在 / 微博 可是,“(孩子)大了不行”,究竟多大才算呢? 三歲?五歲?七歲? 孩子的性別意識,比你想象中萌芽得更早。 2 孩子的“覺醒”,比你想象得要早 一向被認為是“神仙育兒代表”的黃磊老師,也曾在這個問題上“翻車”。 他在微博里寫: “昨天晚上我給妹妹洗澡,洗頭發(fā)的時候她說:‘這泡沫好香啊,我都想吃它了。’” 黃磊調侃女兒是個“小吃貨” / @黃磊微博 有人不贊同黃磊的行為: 妹妹已經五歲了,這種事應該交由媽媽來做。 網友覺得黃磊老師做法該改正 / 微博評論 有句老話叫“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的一個實驗,給這個“大”規(guī)定了范圍。 心理學家基婭拉·布爾加雷利對6個月到24個月的寶寶進行試驗。 她發(fā)現(xiàn): 六個月大的孩子,就已經對周圍的事物具備明確的認知; 6個月的時候就會顯示出基本氣質 / 《北鼻的異想世界》 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各方面成長都非常迅速。 2-3歲前,他們就已經具備了明確的性別意識,可以辨認出“男孩兒”和“女孩兒”。 孩子早早意識到了性別,家長卻常常忽視 / 《北鼻的異想世界》 家長在關注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在觀察著大人。 北京師范大學一項研究顯示,3歲左右,隨著兒童神經生理的逐漸成熟,性探索也會出現(xiàn): 他們會開始注意自己和異性的區(qū)別,也會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隱私意識逐漸成型。 孩子性別意識朦朧的早期階段,好奇心極強。 這段時間,是教育的最佳時間之一,親昵一些也無妨。 但也需要正確引導,讓孩子對“男女有別”形成一個模糊印象。 賈乃亮在節(jié)目中給不到兩歲的女兒洗澡,并未引起爭議,關鍵還是年齡 / 《爸爸回來了》 而三歲左右是一個“分水嶺”,孩子的性別意識已經成型,且進入萌芽階段。 這個時候,異性親子就應該有意識地拒絕一些過度親密的舉動: 讓孩子懂得“不能隨意在異性面前暴露隱私部位、不能隨意和異性親吻……” 佟大為說,女兒三歲后,妻子就不許他再給女兒洗澡了 / 《金星秀》 孩子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很大程度上依賴父母的言傳身教。 別小看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如美國知名兒科醫(yī)生 William Sears強調的那樣: 對孩子的愛必須恰到好處,表達需要尺度和分寸。 3 孩子的“身體防線”,父母一樣不能越界 沒有父母可以保護兒女一輩子,教會他們自我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些父母,一邊教孩子“不要在異性面前暴露隱私部位”,一邊又拍下孩子洗澡照片在朋友圈大曬特曬; 一邊告訴他們,不能讓異性觸碰到身體的哪些部位,一邊又隨隨便便給孩子換衣服; 一邊試圖幫孩子建立“身體防線”,一邊自己反復去突破它…… 這些他們可能并不放在心上的行為,對孩子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心理學家Charlotte Reznick談到: 孩子幼小的時候,看到父母之間會親吻,聯(lián)想到自己與父輩的親吻,倫理上可能產生誤區(qū)。 加上親嘴不僅是一種表達愛意的符號,這個行為本身,就容易引起生理上的反應。 著名球星貝克漢姆,也常在公共場合,肆無忌憚與女兒小七接吻,一度引發(fā)爭議 習慣于用親嘴和父母表達愛意的孩子,在面對其他異性時,或許也會延續(xù)這種習慣。 這樣的親昵,還是謹慎一些的好。
前段時間,一名三歲男孩與姥姥、媽媽一同去公共浴室洗澡。 姥姥和媽媽想將孩子一起帶進女浴室,不料遭到工作人員拒絕。 姥姥堅持:孩子才三歲,年紀小,不懂事,根本沒有問題。 絕大多數(shù)網友都贊同工作人員的做法 / 微博 但三歲的孩子,已經擁有了長久記憶的能力。 此時不避嫌,長大后或許同樣如此。 有的家長貪圖方便,會帶孩子進入異性廁所。 網絡上對“媽媽帶兒子進女洗手間”的抱怨,更是屢見不鮮。 在廁所見到一些家長口中所謂沒長大的孩子,無疑是一場災難 / 微博 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更要教他們尊重其他異性。 “教好一個男孩,保護一群女孩”,不是沒有道理。
孩子小時,家長陪著睡很正常。 但有的家長,卻不懂及時分床的重要性。 女星狄鶯在《康熙來了》中透露,兒子15歲時,仍在和她一起睡覺。 “男女有別”的意識,首先產生于一些隱私性的事情上。 照顧到孩子的安全感培養(yǎng),父母可以在孩子三四歲以后,逐漸和他們分房睡;再一步步徹底讓孩子能夠獨立睡。 否則,很可能導致性別界限模糊、還可能形成過分依賴家長的情結。
見過許多家長,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換衣服、洗澡,或是不穿上衣…… 這些行為,其實多多少少會對幼兒產生一些“沖擊”。 可能會讓孩子模仿家長的行為,在外人面前也隨意穿著; 可能會讓他們受到侵犯而不自知…… 越界的“父愛母愛”,是否會讓孩子無法拒絕其他“越界的愛”,或是對其他人產生越界行為,誰也無從得知。 尊重孩子的性別和隱私,父母應該早早身體力行。 4 性別教育,別走極端 性別教育上,許多家長都在兩個極端。 或是無所顧忌地和孩子親近; 或是談性色變,閉口不談。 動畫片,母親在給兒子進行教育之前,反復練習如何說出名字而不感到羞恥 /《King of the Hill》 一句“孩子還小,能懂什么”,就足以搪塞一切相關話題。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懂。一味逃避,只會讓他們產生更多疑惑。 正視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與其回避,不如用巧妙的方法解答孩子們的疑惑 / 《父與子的性教育尬聊》 教育,總是藏在生活最細節(jié)處: 從孩子降生開始,親吻擁抱、沐浴睡覺、穿衣打扮、三觀性格……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 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基礎是: 正確的性別教育、明確的底線,以及懂得拒絕和尊重。 |
|
來自: 亮哥eoim8x8y62 > 《社會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