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將個人保險代理人制度引進中國,到17年12月臺灣友邦宣布取消代理人機制,將業務員轉介紹給定律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前以信息不對稱為賣點的保險銷售正在向高性價比的保險銷售過渡。 買一份保險之前,你是否會拿幾份險種,幾家公司的險種作比較,然后選擇適合自己的? 而傳統的保險代理人制度因為只能賣一家公司的產品,只能在本公司內部選,所以有些時候是這家公司中最好的產品,但是放在眾多保險公司產品里面卻是被碾壓的存在。 先讓我們看一些數據: 美國:美國市場是獨立代理人制度的發源地,現階段美國壽險行業的主要特點是專業代理人(壽險營銷員)與獨立代理人(壽險經紀人)共存,以獨立代理人(經紀人)為主的中介制度模式(占比57%)。 英國:英國壽險的主要銷售渠道可以分為直銷和通過中介進行銷售。英國壽險市場的銷售十分依賴中介渠道,從2004年一直到2012年,英國壽險新業務的銷售中,經由中介渠道銷售獲得的保費收入占所有新單保費的比例均超過80%。 也就是說,老牌保險國家美國和英國的保險產品正在走的路子就像現在的超市一樣-產銷分離,我們姑且稱之為保險超市(保險代理公司)。 也就是說,保險超市會集合多家公司的產品,讓客戶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可以比質量(保障責任),比價格(保費),比重量(保額),從而讓客戶選到適合自己產品。 打個比方來說,某客戶父親得過腦中風,該客戶可以選擇市面上腦中風理賠條款比較寬松的險種,總之,保險代理公司給人們的選擇空間更大,并且為了能更好的獲得保險中介公司的銷售資源,就需要自己的產品更加具有競爭力,更加具有性價比。 從去年,平安的一款自家app上可以賣多家公司的產品來看,平安也在做相關的嘗試,也在嘗試轉型,奈何全國代理人太多,被迫取消。 所以,保險中介雖然在中國現在占比只有20%左右(其中還包括主體公司的電銷,網店等),未來市場比較廣闊,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