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死亡的不同形式,N. ENGL. J. MED. 2009;361:1570-83 機制探究的歷程 Kerr及其同事對凋亡的現象描述及詞匯創造貢獻甚大。但提到機制研究,卻需要轉換視角,追尋另一群科學家的蹤跡。1950年代,Sydney Brenner在英國劍橋開始研究動物發育。到了1970年代,John Sulston以秀麗隱桿線蟲為模型,開始研究胚胎發育的細胞譜系。1974年,H.Robert Horvitz加入Sulston,繼續研究線蟲的發育譜系。在此過程中,他們發現了“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現象。John Sulston最先發現了參與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基因nuc-1;而H.Robert Horvitz則發現了死亡基因ced-3和ced-4。 Sydney Brenner,John Sulston和H.Robert Horvitz因程序性細胞死亡的研究獲得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細胞凋亡,D. Wallach et.al. Science 352,aaf2154 (2016) 程序性細胞死亡和凋亡有何異同?
程序性細胞死亡,顧名思義,指的是死亡是由胞內的內在分子機制調控,即遺傳可控。早期研究中,程序性細胞死亡=凋亡。直到近年,多種細胞死亡形式如凋亡,自噬引發的細胞死亡,程序性細胞壞死,都被發現有內在的分子機制控制;因而程序性細胞死亡范圍擴大,也較少使用。 “細胞壞死” 廣義的細胞壞死是Necrosis,通常是指外部因素導致細胞受損引發自溶,最終導致細胞的意外死亡(非程序性死亡)。所以該過程會導致細胞自溶,裂解乃至引發炎癥。 在細胞壞死并非全是非程序性的。現如今的研究中,有兩種類型的程序性細胞壞死存在,分別為壞死性凋亡(Necroptosis)和細胞焦亡(Pyroptosis)。 細胞壞死性凋亡,D. Wallach et.al. Science 352,aaf2154 (2016) 細胞焦亡,D. Wallach et.al. Science 352,aaf2154 (20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