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生活中,中年以后,各人的衰老速度似乎是很不一樣的。同樣年齡的兩個人,有的就看上去很年輕,有的似乎就顯老。人們還普遍相信,衰老速度跟心態有關系,心態年輕的人身體也更好。那么這個說法科學嗎?要知道,就算心態跟身體衰老速度真有相關性,這里面的因果關系還不好說 —— 我們完全可以說那些所謂“心態年輕”的人,恰恰是因為他們身體好,才有個好心態。所以我們給科學家的關鍵問題是這個:如果我刻意保持一個年輕的心態,是否就能延緩衰老? 去年11月《鸚鵡螺》雜志有篇文章,Why You Can’t Help But Act Your Age:The surpris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set and getting old (為什么你非得按年齡行事:心態和變老之間的驚人關系),作者Anil Ananthaswamy。文章介紹了這方面研究的最新進展。目前為止,科學家的答案是……好消息。 1979年,有人做了一個至今被人津津樂道的抗衰老實驗。實驗者招募了一批七八十歲的男性,在一個修道院里像度假一般度過了5天,這5天的活動主題是“假裝現在是1959年”。他們討論1959年發生的事情,讀1959年的書,聽1959年的廣播,用特意找來的老黑白電視看1959年的電視節目,甚至還收看了一場1959年的體育比賽的“直播”。五天后,實驗人員給這些人體檢,發現他們的記憶力、視覺、聽覺,以及身體力量都比參加活動之前更好。讓不知情的外人看他們活動前后的照片對比,人們普遍認為活動后的照片看起來更年輕。實驗還有個控制組,控制組中的人也是在修道院度過同樣的時間,但不是假裝自己回到了20年以前,也沒有各種環境配合,實驗人員只是要求老人們回憶自己20年前是什么樣子。結果控制組的人就沒有收獲變年輕的效果。 如此說來,“假裝年輕”,似乎真的可以讓人變年輕!我甚至想到,這里面有商機啊!現在完全可以搞些針對老人的“年代體驗”旅游項目……問題在于,當時這個實驗搞得不是特別嚴格,還不能被科學界廣泛接受。研究怎么讓人“變年輕”,想要獲得有足夠說服力的結果,其實非常困難。一個最起碼的技術問題是,你怎么“測量”一個人的生物年齡?現在有個人的時鐘年齡是60歲,你說他保養得好,他的生物年齡 —— 也就是他的身體所表現出來的年齡 —— 只有50歲,請問你這個50歲是怎么算出來的呢?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很長時間。過去人們嘗試過血壓、體重這類顯然就不準確的判斷標準。20年前,生物學家一度發現“染色體端粒”是個好的指標,年齡越大的人,端粒越短,但這個結論現在也被證明是靠不住的。最近幾年才出現一個比較客觀的指標 —— DNA甲基化水平。生物學家注意到,器官的衰老會改變人的基因表達。人的基因組中,有些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有些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但如果你能用一個數學模型把這些基因綜合考慮,你就能很準確地描寫一個人身體各部分器官的衰老程度。2013年,生物學家就有了這么一個測量生物年齡的手段,叫做“表觀遺傳學時鐘(epigenetic clock)”。實際上科學家還沒有在分子水平上搞清楚為什么這個“表觀遺傳學時鐘”能反映衰老水平,但最起碼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好工具。有了這個精確工具,人們一下子就取得了不少有意思的研究結果。首先人體不同器官的老化速度是不同的,你可以給每個器官測定一個生物年齡。另外,每生一場大病都能加速衰老,尤其是唐氏綜合征和艾滋病。阿爾茨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俗稱老年癡呆癥)會加快大腦的額前葉區的衰老。癌癥更會極大地加速人體的衰老。好了,那么今天的科學家,對“心態影響衰老”的問題有什么說法呢?有個令人振奮的初步研究結果,說讓人做些冥想之類的思維訓練,哪怕只訓練一天,也能顯著地影響這個人的基因表達水平!既然基因表達水平跟衰老程度有關,這個結果似乎暗示心態可以影響衰老。還有更有意思的研究。實驗人員招募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玩電子游戲 —— 給每個人發一個鬧鐘,要求患者們每過15分鐘,就換一款游戲玩。 實驗的秘密是這些鬧鐘都被做了手腳,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有的準時。結果發現,鬧鐘走速更快的人血糖水平的變動速度也更快!這說明糖尿病人的血糖并不是根據“實際時間”的變動來發生變化的,而是根據個人“對時間的感知”來變化的!那我們能不能把這個結論推廣出去,說如果我們感覺時間過得快,衰老速度就快?目前來說這都是推測,可是似乎有這種可能性。還有研究表明,人對自己年齡的“主觀認知”,會對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產生影響。比如你今年60歲了,但你非得認為自己是50多歲,那么你的走路速度、身體強壯程度、手的握力、頭腦的認知能力以及反應速度都會比一般同齡人更好。不過,這就又會回到我們一開始的那個問題,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呢?這有個很漂亮的實驗。實驗者將老人分成兩組,都是先做關于主觀年齡認知的問卷調查,然后做握力測試。測試之后,第一組的老人受到了實驗人員的夸獎:“哎呀你這個握力水平厲害!打敗了全國80%的同齡人!看來您老人家身體比較年輕啊。”而第二組的老人就沒有這個待遇。接下來兩組老人再做握力測試,結果發現得到夸獎的那組測試成績明顯更高。在這個實驗的短短時間內,老人的心態的確就影響了他們的身體機能。當然這個實驗只是單次的,沒有長期觀察,更沒有用到“表觀遺傳學時鐘”的精確測量……不過結論仍然是個好消息。歸根結底,所有的實驗都指向一個方向:心態年輕,有利于減緩衰老!衰老肯定是人人都會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許出生日期代表的年齡就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我的評論 我看這些研究,尤其是有關糖尿病人的主觀時間感知居然能影響他的血糖水平的變動速度,感覺可以說是非常震驚。為什么人的“思想”,能左右身體機能? 這其中到底有什么原理?這讓我想起了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也是的確存在,也是思想影響身體,但是人們也是不知道背后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機制在起作用。如果能把這個機制破解出來,甚至加以開發,比如說搞個什么強化的冥想訓練,這不是太厲害了么?還有一個感想。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尊老”的說法,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了 —— 因為尊敬老人本質上就是歧視老人。看到老人上公交車就要給讓座,一旦年齡到了就強迫退休,從表面上看這些行為是尊重老人,可是從今天這些研究來看,這實際上是在加速老人的衰老。我們的文化應該更平等地對待老人,這也是更平等地對待將來的自己。 |由此得到 不要用年齡給自己貼標簽。不要問“社會環境認為我這個年齡的人該干什么”,你只需知道“我想干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