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是醫院檢查的一個常見項目,在體檢的時候,或是確診某些疾病的時候,我們都會被要求檢查一下血液指標,那你了解血常規嗎?從這項檢查中可以看出哪些疾病問題? ![]() 懂這3項指標,就能將血常規報告看懂6成 一張血常規檢查報告單,可能就有密密麻麻的20多項指標,對于普通人來說,真的是看得一臉懵逼。那怎樣才能快速讀懂這份檢查報告呢? 其實,血常規的檢查項目基本可以分為3個模塊: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只要弄清楚這3類,對整個血常規項目也會清楚很多。下面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紅細胞 紅細胞是血液的“運輸工”,其負責將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運送到身體的各個細胞,同時將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二氧化碳等)運出去。 紅細胞減少一般見于白血病、急性大出血、缺鐵、維生素B12缺乏等;紅細胞增多一般見于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 紅細胞中有一個比較常用的指標就是血紅蛋白水平,其是判斷是否貧血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參考值的時候,就有可能是貧血了。 白細胞 白細胞是身體里的解放軍,負責“保家衛國”,平時維持正常規模就夠用了。如果有病菌入侵,軍隊的規模就會擴大,表現在血常規上,就是白細胞計數偏高了。 白細胞有5種,其職責各不相同,大致可總結如下: 嗜中性粒細胞——對抗細菌感染 嗜酸/堿性粒細胞——參與寄生蟲免疫及過敏反應等 淋巴細胞——對抗病毒感染 單核細胞——可對抗多種細菌及病毒感染 因此,通常可以通過看這些白細胞的數量及比例,來判斷身體是否有炎癥感染、以及是什么引起的感染。 血小板 血小板主要的任務是維持毛細血管壁的完整性,當我們不小心弄出血的時候,它就負責為傷口凝血、止血的,促進傷口的結痂和愈合。 血小板是血管里的維修隊,專門修補破損的血管,并負責凝血,止血。堅決奉行“哪里壞了去哪里的觀念”,一旦有傷口出現,他們會立即趕到,用身軀填補缺口。 所以,如果血小板太低的話,血管上的漏洞修復的會很慢,很容易造成流血不止。 說了這么多,雖然明白了這3類指標的含義,但是你可能還是沒有搞清楚血常規可以檢查出哪些疾病來,下面就說具體點。 這3種疾病,都可以通過血常規檢查出來! 01 血液疾病 血常規檢查中的血紅蛋白,主要是來檢測人體內血液里的紅細胞數量,當人體內的紅細胞數量低于正常范圍時,這個時候醫生通常會診斷為貧血,具體是哪種原因導致的貧血可能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才能夠確定。 02 免疫性疾病 當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出現異常的時候,中粒細胞的數量就會發生變化,比如感染了風寒、病毒感冒、食物中毒等,就可能會造成人體的免疫系統出現異常,這個時候通過血常規,檢查中粒細胞數量醫生就能夠了解大概情況。 03 內臟出血 當人體的內臟器官,出現出血的情況,這個時候由于內臟在人體內,無法通過肉眼看到,通過血常規檢查,如果發現人體內的血小板數值大量減少,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是否為內出血了,內臟出血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及時做血常規檢查,能夠很好的幫助醫生判斷。 其實,血常規幾乎可以作為所有疾病的一個輔助檢查,因為血液是全身分布最廣的,也是全身的“物流系統”,所以很多疾病都會在血檢中有所反映,千萬不要覺得每次的血常規是沒有必要的,身體檢查還是要認真對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