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原名騏驎竭(麒麟竭),始載于《雷公炮炙論》玉石部。《新修本草》將紫礦與騏驎竭同入一條,也是列于玉石部項下的。 這是我國古代的藥學家對血竭的來源不甚了解所致,其實血竭不是一種礦物,它是一種植物的樹脂。 現(xiàn)在所指的麒麟血竭是棕櫚科植物麒麟竭的果實和樹干滲出的干燥樹脂,與乳香和沒藥一樣,同屬樹脂類中藥材,功效也很接近,血竭的作用也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麒麟竭也是從海外進口的藥材,所以很多中國古代的醫(yī)藥學家對其所知有限。 直到宋代的蘇頌編撰《本草圖經(jīng)》時,才確切地指出了血竭的來歷,《本草圖經(jīng)》載:“騏驎竭,舊不載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諸國及廣州,木高數(shù)丈,婆娑可愛;葉似櫻桃而有三角,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亦名之為血竭,采無時。” 不過《本草圖經(jīng)》中說血竭的葉如櫻桃,仍然是錯誤的,這也是作者未曾見過實物,從一些異域商人那里道聽途說得到的信息。 真實的麒麟竭的葉片如下圖,是劍葉而非狀如櫻桃。可見學習中藥,也不能迷信古人的記載,還是要多方查閱文獻,方能辨出真假。 按照我國古代本草文獻的記載,麒麟竭是出自“大食國”的一種進口藥材,并非我國本土所生的藥材。現(xiàn)在,進口的麒麟竭主要來自印度尼西亞爪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等處。 但根據(jù)《滇本草》的記載,我國最早使用的血竭是來自于云南的木血竭。木血竭又名龍血竭,產(chǎn)自我國云南、廣西、廣東等地,是龍舌蘭科植物劍葉龍血樹的樹脂,現(xiàn)市售的國產(chǎn)血竭一般統(tǒng)一命名為廣西血竭。 明朝鄭和下西洋后,從東南亞諸國帶回了產(chǎn)自印尼等國的麒麟血竭,從那以后,麒麟血竭和龍血竭均用于臨床。 血竭與龍血竭雖然功效和形狀均相近,一般也將龍血竭當作血竭使用,但本質(zhì)上是兩種不同的藥物。 一般認為,從印尼進口的血竭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優(yōu)于國產(chǎn)的龍血竭,國產(chǎn)的龍血竭消炎抗菌作用優(yōu)于印尼的麒麟血竭。 二者價格懸殊很大,進口的麒麟血竭很名貴,按照當下的藥市批發(fā)價,一公斤要三四千元,國產(chǎn)的龍血竭一公斤不到一千元。抗癌消腫用進口的麒麟血竭的效果較國產(chǎn)的龍血竭的效果為佳。 進口血竭又分原裝血竭和加工血竭,原裝血竭主要為原產(chǎn)地印度尼西亞經(jīng)初加工所得的團塊,一般不含外加輔料,質(zhì)量為最優(yōu),不過不易購得。 加工血竭是原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的麒麟血竭在新加坡?lián)饺胼o料經(jīng)加工而成,并多用布袋扎成四方形,底部貼有手牌、皇冠牌等金色標簽。加工血竭的質(zhì)量也有優(yōu)劣,一般人很難分辨出血竭質(zhì)量的好壞。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血竭“味甘、咸,性平,有小毒。歸心、肝經(jīng)”,實際上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血竭是無毒的。 現(xiàn)代藥理實驗證明,無論是進口的麒麟血竭還是國產(chǎn)的廣西血竭,在小鼠身上使用,連續(xù)90日,均未見任何明顯的毒性損害。小鼠紅細胞、白細胞及肝腎功能無異常,病理學檢查對肝、脾、腎、腸、腎上腺均無損害作用。所以認為血竭有小毒的記載是錯誤的。 中醫(yī)認為血竭有“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斂瘡。治跌打損傷,內(nèi)傷瘀痛,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腹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疬,臁瘡潰久不合及痔瘡”之功。 血竭內(nèi)服外用均有較好的化瘀止痛、止血消腫、斂瘡生肌的功效,經(jīng)常用于惡瘡癰疽導致的久不收口或金創(chuàng)出血后創(chuàng)口不合。血竭有良好的防腐、保護創(chuàng)面、促進潰瘍愈合的功效。 中醫(yī)拔毒消腫、斂瘡生肌的名方“玉紅膏”和骨傷科止血止痛的名方七厘散,均是以血竭為主的。 玉紅膏配方:血竭180g,當歸90g,甘草54g,麻油740g,紫草90g,輕粉180g,白蠟90g,白芷225g。制法:將當歸、甘草、紫草、白芷浸入麻油內(nèi)一夜后,用文火煎至藥枯,去渣濾清,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血竭粉、白蠟、輕粉調(diào)和成膏。用于瘡毒潰爛,久不斂口。將膏勻涂紗布上,敷貼患處,不可內(nèi)服。(《全國中成藥處方集》) 玉紅膏,也叫生肌玉紅膏,經(jīng)常有體表腫瘤潰爛的患者或患者家屬自行配制使用,不過療效并不理想。因為癌性的潰瘍,單純靠玉紅膏的效果是不明顯的,尚需結合內(nèi)服的補益氣血的扶正抗癌藥或化療藥物同用,此藥可輔助內(nèi)服藥或化療藥斂瘡收口。 七厘散配方:血竭500g,乳香(制)75g,沒藥(制)75g,兒茶120g,冰片6g,麝香6g,朱砂60g。制法:以上八味,除麝香、冰片外,朱砂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其余血竭等五味粉碎成細粉;將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功能化瘀消腫,止痛止血。用于跌打損傷,血瘀疼痛,外傷出血。口服1-1.5g,每日1-3次,外用調(diào)敷患處,孕婦禁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85年) 此方中的朱砂水飛的工藝,需要有專門的學習后才能掌握。朱砂中有劇毒的雜質(zhì),水飛可以去其雜質(zhì),水飛后的朱砂使用較為安全。 七厘散雖說是一張骨傷科常用方,但實際上在腫瘤科也是頗有用處的。七厘散可以用于腫瘤患者止血止痛。七厘散之所以重用血竭,正是因為血竭不但有良好的止痛功效,且有有化瘀血和止血的雙重功效。 不過此方內(nèi)服不可多用,一來麝香太過名貴,價格已經(jīng)是黃金的數(shù)倍至十來倍(現(xiàn)多用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療效不如天然麝香),二來方中的輕粉含汞,有劇毒,內(nèi)服過量有危險。 另外,《楊氏家藏方》單用血竭一味藥,粉碎做成血竭散,治療痔漏疼痛不可忍。使用時可以用自己的唾沫調(diào)涂,頻頻涂抹,據(jù)說效果頗佳。 《圣濟總錄》中則將血竭和鉛丹(鉛丹炒成紫色)按照2:1的比例,搗碎成散劑,先用鹽水處理瘡口后,再用此散外敷瘡口,也有斂瘡生肌之效。 《博濟方》中的血竭散是用“血竭(炒)二錢半,青州棗二十個(燒成灰),干地黃半兩(別杵為末),上二味,細研如粉,(用時)以津唾調(diào)貼瘡上。”《博濟方》以此方治療“瘰疬已破,膿水不止”。 另外血竭也用于出血癥的急救,治療鼻衄和產(chǎn)后出血均可用血竭。 《本草匯言》引《廣利方》中治療婦女產(chǎn)后血沖心隔,以至喘滿,命在須臾的危急重癥,就用“麒麟竭、沒藥各一錢五分,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服之。”當然,現(xiàn)在這樣的危重病人,讓中醫(yī)搶救的已不多,不過我們可以從這種用藥思路中汲取經(jīng)驗。 從各種古代的醫(yī)書上的記載來看,血竭主要用于各種瘡腫、外傷和跌打損傷后,創(chuàng)口破潰時,斂瘡收口。這可能與血竭的止血作用有關,血竭有良好的止血作用,不但外用,內(nèi)服止血功效也很好。 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內(nèi)服血竭粉末,治療消化道出血,有效率高達95.8%。消化道出血患者,服用血竭粉后,大便潛血轉(zhuǎn)陰時間最短為17小時,最長為148小時,平均為2.4日。 所以血竭也是多種消化道腫瘤伴出血癥狀的患者的一種常用藥。對胃癌、食道癌、腸癌、肝癌患者使用含血竭的內(nèi)服丸散劑,可以有效的遏制患者的出血現(xiàn)象,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血竭用于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常與乳香、沒藥、兒茶等藥同用。用于斂瘡收口,常與含鉛的密陀僧同用。《日華子本草》:謂血竭“得密陀僧良”,《得配本草》謂血竭:“配乳香,治慢驚瘈疭;配沒藥,消腹中血塊。” 按照中醫(yī)的理論。血竭的禁忌癥是“無瘀血者”。不過這種陳舊的觀點和認為血竭有小毒一樣都是錯誤的,只要有出血傾向,有無瘀血均可用血竭,古人認為的一些血竭的副作用也是不存在的,血竭使用很安全。 雖然從現(xiàn)代藥理學的角度來說,血竭并無直接的抗腫瘤作用,但血竭仍應作為腫瘤科的一種重要的常用藥。 因為腫瘤患者的出血問題和腫瘤破潰問題很普遍,血竭對解決這類問題有很好的作用。血竭對消除腫瘤周邊的血性和炎性腫脹,減輕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都有很明顯的作用。 微信:zhouzhiyuan1979 網(wǎng)站:www.zhouzhiyua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