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企業中論資排輩雖然不如日、韓嚴重,但也是主流,能夠像華為一般有魄力,敢把薪酬一漲到位的,并不多見。 比高薪更重要的是挑戰 7月23日曝出,華為對2019屆8位頂尖博士實行年薪制,薪酬最高的達到201萬。而利用頂薪招到了需要的人才是一回事,這些博士能不能留住并發揮作用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知道任正非在2月14日的一份內部郵件中對華為近5年博士類員工高離職率進行了反思。郵件數據顯示,華為博士近5年累計平均離職率為21.8%,其中2014年特招博士離職率更是達到33%-42%。 
要知道特招博士主要來自于三類人群: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有成功項目研發實踐經驗的優秀博士,重點院校重點專業的優秀博士。這些人在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十分突出。 那為什么華為在過去年中博士離職率如此之高呢,在記者對離職博士的采訪下,我們知道了其中緣由。 82名受訪的離職博士有56人表示離職也是屬無奈,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在華為中崗位與個人技能不匹配,主管技術能力弱導致自身發揮受限,自身特有優勢無法發揮。 
因此任正非在上面的文件中將頂級的挑戰放在頂級的薪酬前面,兩者共同作用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 21世紀什么最貴?稀缺人才! 而在今年校招薪資上,第一檔的是鐘釗和秦通,年薪為182—201萬人民幣;第二檔是李屹和管高揚,年薪為140.5-156.5萬人民幣;第三檔是賈許亞、王承珂、林晗、何睿,年薪為89.6-100.8萬人民幣。 第一檔中的鐘釗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碩博專業都是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即人工智能(CV,NAS)方向,其導師劉成林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 秦通則是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研究機器視覺SLAM方向,師從沈劭劫,去年10月開了門講解“視覺慣導里程計時差的在線標定”的公開課,以前多次在IEEE TRO、ICRA等頂級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其他6人研究方向為大手機電池功耗控制,數據、并行計算,手機電池功耗控制,物聯網、無線通信,軟件定義網絡等。8位博士均出自清華、北大、中科大、港科大等知名學府。 而為什么鐘釗和秦通等就能拿到華為的兩百萬級別合同呢?鐘釗導師劉成林一言道破這個行業的玄機:“現在整個人工智能領域都比較好找工作,給的薪水比較高;而鐘釗在深度學習領域研究能力強,拿高薪不住為奇。” 說到底,就是缺人!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短缺尤為嚴重,而“頂尖的關鍵稀缺人才”各大公司更是爭搶的對象! 30萬太少、100萬不多 在國內人工智能行業招聘上有這么一句話:“30萬太少、100萬不多。”這一切就是因為缺人! 根據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保守預計截止2017年10月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至少在100萬以上,而預計到2020將人才缺口至少500萬,特別是基礎開發的人才是中國AI市場最為缺乏的。 而中國目前在AI領域人才缺口如此之大是因為近幾年AI浪潮的來臨,互聯網以及科技巨頭們紛紛啟動人工智能項目。 領頭的BAT中百度進行研發百度大腦項目、阿里巴巴達摩院看中云計算和城市大腦ET項目、騰訊在AI Lab實驗室研究對抗攻擊和視覺-語言描述等六大方向;而BAT下面的京東、美團、小米近兩年也開始加大在AI上的投入。 

如此多大公司爭相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但是由于AI人才的培養難度遠高于一般程序員,而國內此前只有少數學校設置此專業,短時間內還培養不出大量優秀的畢業生,需求進一步增加下人才缺口將擴大,且這種缺口短期內難以得到有效填補。 人才的奇缺讓國內互聯網巨頭也在下重金搶奪AI人才,例如百度年薪百萬的“少帥計劃”和阿里巴巴的NASA“青年軍”。因此才有了騰訊、阿里、百度以及AI獨角獸紛紛給應屆博士開出40-90萬元的年薪。而AI領域的初創公司在校招上吸引力相對弱,常開出加薪50%-100%的條件進行在大公司挖人。 

2019各大名企校招博士工資
但是這一年薪和國外相比,就顯現出差距了。上表中Deepmind給應屆博士生開出了34.5萬美元(237萬人民幣)的薪資,而美國應屆AI博士生的薪水都在 30 萬美元至50 萬美元之間,除年薪外,還有股票、期權等。 而此次華為兩百萬招頂尖AI人才,不僅讓國內技術人才待遇直接和國際接軌,也這將促進國內科研人員待遇的改善。要知道美國科學基金項目經費中60%用于項目人員薪酬、博士生研發費用,而國內高校科研經費用中發放給研發人員的可能還不到10%。 可以說,在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下,科學技術這一第一生產力顯得越來越重要,而科研最終都要落實到人,提高國內科技研發人員待遇勢在必行,這不僅可以保住本國人才不外流,同時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流入中國,也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入AI領域。 高校AI哪家強? 隨著AI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越來越多高校開設人工智能課程,2017年國內才20家,到現在已有72所高校,人工智能也成為高考志愿選擇中最炙手可熱的專業。 而高考剛結束,對于有志于人工智能領域高考學子來說選擇一家人工智能教研實力強的高校是尤為重要的,在目前已開設此專業的72家學校中,優先選擇以下四類學校。 第一類是我國頂尖大學: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中科大、浙大、南大; 第二類是計算機強校“兩電一郵”: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大和北京郵電大學。 第三類是工科四大強校:華中科技、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和大連理工。 第四類是國防七子:包括哈工大、哈工程、北航、北理、南航、南理、西工大。 而在上月,允能創新智庫發布了《中國高校人工智能專業綜合排名》,這份榜單是從以下四個維度對高校綜合能力進行評定的:國際論文數、國內論文數、專利數以及中國745家人工智能企業核心人力資本畢業院校。 

人工智能已經吹響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號角,現在中國已經在此領域占據一席之地,而未來,就要看那些在上述高校里的學子了! 版權及商務合作請加QQ / 微信:2881339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