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大家都吃飽了,最近,有一個話題又火起來,還上了熱搜榜: “月薪1萬和月薪10萬最真實的差距。” 不過,網友們表示還真不是飯吃的太飽,這個問題說的確實是真實、扎心。 內容說的很有道理,最后得出的結論就是,月薪10萬與月薪1萬的差距,絕不僅僅是肉眼可看的這十倍差距。 其實月薪1萬,已經比現在絕大部分工資水平處在幾千塊的人好不少了。 但是以這個月薪去相親,連替女兒找對象的大爺都看不起,直呼是“要飯工資”...... 當然啦,我們也不是贊同大爺的說辭,只不過這個話題里面隱藏的“馬太效應”,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 有錢人會越來越有錢,沒錢的會越來越沒錢,整個世界都是按照這個趨勢在發展。 回想學生時代,像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等各類獎項,幾乎都是成績好、表現突出的那么幾個同學,甚至是同一人。 正所謂優秀的同學總是更優秀,萬千寵愛于一身。 然后到了工作的歲數,職場中的馬太效應,就顯得更加殘酷。 如果你是公司老板,你會先給1萬月薪的員工加薪,還是給10萬月薪的員工加薪? 很多時候,是給那10萬月薪的員工加薪了。 這不公平啊?為什么還要給本身月薪就很高的人加呢? 關鍵在于,工資的高低,并不代表著勞動或出力的多少,而是代表著勞動的不可替代性。 說白了,對標的就是你的能力稀缺性。 精英人才的招聘往往是很難的,常常是靠挖,而且招來了還要以防他又跳槽,只能開出高薪,或者通過更高價值的期權,留住他們。 而低薪的人呢,可能你今天說辭職,明天就能找到適合這個崗位的其他人。 雖然這個活干起來很苦很累啊,但現實就是如此。 金錢的馬太效應,更是一直滾一直爽。 招商銀行(600036)6月的時候,給出一份扎心的報告——《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 中國高凈值人群,年均復合增長率是12%(投資資產1000萬人民幣以上); 而有錢人之中的有錢人(投資資產超過1億人民幣),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7%。 《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 也就是說,月薪1萬,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工作的人,一年的財富漲幅可能也就5%。而那些投資資產過千萬的富翁,投幾個大項目,一年后發現自己的卡里隨便又多出了百來萬…… 這就是馬太效應最直觀的體現,當普通人騎著自行車,載著財富前行,富人們就像坐上了火箭還順帶開了外掛,呈現出驚人的財富增長。 而且像房貸、孩子教育費之類的長期壓力,富人都是沒有的。 所以月薪10萬和月薪1萬的差距,遠遠不止10倍的差距,而是會逐漸擴大,20倍、30倍、50倍、100倍…… 這種差距的疊加,也可以看作是我們常說的“復利”,只不過一個是正復利,一個是負復利罷了: 有錢人,有致富的正確思維,合理用錢生錢,賺到更多的錢后又能繼續生錢,越來越富有; 貧窮的人,可能就是剛剛好養活家里,根本沒有錢發展自己。對外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其實心里激進得很,會想通過一些投資秘籍,實現暴富逆襲,于是就掉進了各種陷阱里,被人收割,連那一點可憐的本金的也虧損掉,所以越來越窮。 馬太效應的循環,本質上來看,其實是一個不斷整合自身資源的過程。 但問題是,我們不像富人那樣,我們的資源有限。 那該如何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開始正向循環呢? 這個時代,其實給了我們很好的機遇,因為這是一個專業分工很細的社會。這時候,我們就該挖掘自己的專長或者興趣,將優勢發揮到極致,賺到第一桶金。 該怎么做? 不妨向有成果的人學習,我們就從大巴老師身上,找找思路。 2003年,大巴老師剛從湖南老家來到廣州打拼,進了一家機械廠做雜工,月薪才300塊。當時,他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電腦,同時也很精通電腦。所以,他想方設法讓自己從車間雜工成為了倉庫錄單員。 后來,大巴老師自己又去學了電腦軟硬件,當上了公司的網管。這讓他的收入在2年之內提升了10倍,月薪提升到了3000元以上。 但他還是繼續學習,去學了機械制圖軟件。沒想到,這個技能日后成為了他進入外企的敲門磚。 與此同時,因為他發現自己經常月光,于是關注到了理財,發現自己對理財很感興趣,就去自學。在外企上班的時候,還組織了幾場理財講座,變得“不務正業”。但是,這就是他開始全身心做理財事業的起點。 大巴老師跟著自己的興趣去學習和鉆研,然后隨著自媒體的崛起,他的事業騰飛,同時他還因為懂理財,所以學會了讓財富滾起來。 至此,大巴老師真正走上了正循環: 2008年至2009年,不到1年的時間,實現了從0到1萬的財富積累; 2009年至2012年,在這3年期間,實現了從1萬到10萬的財富積累; 2012年至2013年,在這1年期間,實現了從10萬到30萬的財富積累; 到了2014年底,實現了人生當中的第一個100萬; 到了2015年底,初步實現了財務自由。 其實,財富的積累并不是“一年1萬,十年10萬再加上利息”這么簡單,而是思維的轉變。 一旦你擁有了理財思維,你思考和做事的方法,你的人脈圈子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然后,你就進入了馬太效應的正循環,優勢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是一個指數級爆發,就像復利曲線那樣。 就像巴菲特,他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后獲得的。50歲之前,他也許和我們一樣,是個普通的中產階級,但到達了50歲的拐點之后,就進入了財富爆炸期。 所以,不妨從你的興趣下手,提升自己的能力,發揮優勢,積累起事業的本金,同時還要學習理財,管理好賺到的錢,讓錢生錢的雪球滾起來。 當你的人脈圈也起來了,認識了很多賺錢高手和理財達人,這又是你走向財富快車道的關鍵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