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波 巨浪。五代 譚用之《別何處士陵俊老》:“洞連龍穴全山冷,窗透鰲波盡室清。”宋 石耆翁《蝶戀花》:“滉漾鰲波,露出珊瑚小。”元 袁士元《清平樂》:“鰲波萬里,群盜如蜂起。”明 祝允明《懷知詩》:“天吳晝掠,鰲波夕沸。”明 費宏《送都給事王文哲奉命祭告南海便道歸東筦省親》:“鰲波翠涌春流外,烏彩紅看曉沐時。”清 魏耕《送人阿育王禮塔》:“嵐以鰲波映,風鳴鳳鐸翔。” 白波 白色的波浪。唐 李白《臨江王節士歌》:“洞庭白波木葉稀,燕鴻始入吳云飛。”唐 李白《有所思》:“海寒多天風,白波連山倒蓬壺。”唐 劉長卿《岳陽樓》:“終期一艇載樵去,來往片帆愁白波。”唐 許渾《姑蘇懷古》:“可憐國破忠臣死,日月東流生白波。”唐 鄭谷《江際》:“萬頃白波迷宿鷺,一林黃葉送殘蟬。”五代 翁宏《秋殘》:“峴首飛黃葉,湘湄走白波。” 白浪 雪白的波浪。唐 李白《橫江詞》:“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唐 李白《司馬將軍歌》:“揚兵習戰張虎旗,江中白浪如銀屋。”唐 白居易《浪淘沙》:“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宋 蘇軾《滿江紅》:“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宋 陸游《夜宿陽山磯》:“白浪如山潑入船,家人驚怖篙師舞。”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西來白浪打旌旗,萬舶安危總未知。” 擺浪 顛簸的波浪。唐 杜甫《次晚洲》:“擺浪散帙妨,危沙折花當。”仇兆鰲注:“散帙在船,浪動則看書有礙。”明 高遜志《題江行初雪圖》:“孤舟擺浪何處來,雪片縱橫向人落。”明 鄧云霄《夜聽櫓聲歌》:“擺浪休驚龍女宮,輕音似學鮫人織。” 崩波 奔騰的波浪。南朝 鮑照《還都道中作》:“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呂向注:“崩波,猶奔波也。”李善注:“言客行既惜日月,兼崩波之上,不可少留。”宋 宋祁《雜興》:“寒暑亟徂謝,日月如崩波。”明 張萱《寄贈邢子愿太仆》:“崩波發輕棹,遙遙將何之。”清 屈大均《上十八灘》:“灘口云峰萬朵迎,崩波直下虎頭城。”清 屈大均《進帆石門懷古作》:“滔滔安所歸,溟渤朝祝融。崩波吭一門,噴激爭其沖。” 碧波 清澄綠色的波浪。唐 李白《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岳序》:“欲將振五樓之金策,浮三湘之碧波。”唐 許渾《夜泊永樂有懷》:“蓮渚愁紅蕩碧波,吳娃齊唱采蓮歌。” 五代 和凝《臨江仙》:“含情遙指碧波東,越王臺殿蓼花紅。”宋 曾覿《阮郎歸》:“碧波新漲小池塘,雙雙蹴水忙。”明 胡其毅《楊柳枝詞和劉賓客韻》:“望去碧波魂欲斷,紅裝馱馬過橋時。”清 查慎行《西湖棹歌詞》:“也道城中妝束好,碧波回眼看梳頭。” 碧浪 綠色的波浪。唐 羅鄴《秋日留題蔣亭》:“碧浪鹢舟從此別,丹霄鵠箭忍無成。”宋 嚴仁《賀新郎》:“碧浪搖春渚。”明 王世貞《離薋園雜詠》:“偶然將作清漪看,碧浪湖頭一釣艖。”明 徐熥《碧浪湖泛月同在杭》:“扁舟過碧浪,孤月出林端。”清 朱彝尊《洞仙歌》:“明湖碧浪,枉枉帆尋遍。”清 吳湖帆《洛陽春》:“畫中碧浪可人來,問何處,曾逢否。” 碧漣 清澈的水波。唐 杜牧《奉和仆射相公即事書成四韻》:“飄來雞樹鳳池邊,漸壓瓊枝凍碧漣。”宋 葛勝仲《南鄉子》:“柳岸正飛綿,選勝齋輕漾碧漣。”宋 孔武仲《次韻和鄧慎思與太守同登清湘樓》:“前峰綠霧藏丹葉,別浦平沙襯碧漣。”明 徐威《中秋詠懷借杜子美秋日述懷一百韻和寄柳州假鳴桑先生》:“蹙蹜騰高浪,參差始碧漣。” 碧濤 綠色的波浪。唐 李咸用《贈友弟》:“誰能終歲搖赪尾,唯唯洋洋向碧濤。”唐 殷文圭《送道者朝見后歸山》:“天馬難將朱索絆,海鰲寧覺碧濤寬?”宋 晏幾道《清平樂》:“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宋 何子舉《清渭八景》:“風撼碧濤驚鶴夢,雷轟鐵鎖悅龍形。”宋 趙子發《南歌子》:“人有紉蘭佩,云無出岫心,扁舟來入碧濤深。”金 馬鈺《搗練子》:“戲青蓮,躍碧濤。”明 申涵光《聞淮揚兇荒》:“昨歲淮揚雨,秋禾掩碧濤。” 碧漪 清澈的水波。唐 李賀《河南府應試十二月樂詞·四月》:“金塘閑水搖碧漪,老景沉重無驚飛,墮紅殘萼暗參差。”元 吳師道《趙子固畫梅》:“千樹西湖浸碧漪,醉拈玉笛繞花吹。”明 柴紹炳《卓烈婦》:“清瀾碧漪翠漣漣,珠墜滄浪光耀天。”清 玄燁《潞河》:“瀲滟春波散碧漪,白蘋初葉麥初岐。”清 佘瑸《鶯啼序》:“趁碧漪晴泛,高曠如今全少。”清 沈景修《雨中過七里瀧》:“蒼崖云臥碧漪寒,千古江山托釣竿。” 波湊 猶言滾滾波濤。《楚辭·劉向<九嘆·逢紛>》:“赴江湘之湍流兮,順波湊而下降。”王逸注:“湊,聚也。言己乘船赴江湘之疾流,順聚波而下行。” 波瀾 波浪。漢 馬融《長笛賦》:“波瀾鱗淪,洼隆詭戾。”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驚。”明 徐復祚《投梭記》:“看山形險賺,尖削如簪,營帶長江,滔天波濫。”另,波浪翻騰。南朝 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洞庭空波瀾,桂枝徒攀翻。”又,喻詩文的跌宕起伏。唐 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毫發無遺憾,波瀾獨老成。”又,喻起伏變化的思潮。唐 孟郊《列女操》:“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又,喻世事的起伏變化。清 宋儒醇《翌日湖中風雪轉甚》:“乾坤多畏途,何處無波瀾?” 波濤 江河湖海中的大波浪。《淮南子·人間訓》:“及至乎下洞庭,騖石城,經丹徒,起波濤,舟杭一日不能濟也。”唐 李忱《瀑布聯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唐 張喬《望巫山》:“愁連遠水波濤夜,夢斷空山雨雹時。”元 張養浩《山坡羊》:“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警世通言·樂小舍拚生覓偶》:“樂和跳下水去,直至水底,全不覺波濤之苦,心下如夢相似。” 波紋 亦作“波文”。水的微波。唐 白居易《府西池》:“柳無氣力枝先動,池有波文冰盡開。”五代 馮延巳《玉樓春》:“北枝梅蕊犯寒開,南浦波紋如酒綠。”宋 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宋 晏幾道《清平樂》:“波紋碧皺,曲水清明后。”《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微微有點薰風,吹得波紋如縠。”清 納蘭性德《踏莎行》:“月華如水,波紋似練,幾簇淡煙衰柳。”清 納蘭性德《擬古》:“落花委波文,天地如飄蓬。” 滄波 碧波。南朝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閱喬岳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唐 李白《古風》:“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宋 陳與義《登岳陽樓》:“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宋 張元干《賀新郎》:“斗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宋 舒亶《虞美人》:“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明 秦夔《同金廣信宗器游番湖》:“汀州遠近迷云樹,東去滄波急如注。” 長波 連續不斷的波浪。晉 郭璞《江賦》:“長波浹渫,峻湍崔嵬。”唐 駱賓王《疇昔篇》:“涘江拂潮沖白日,淮海長波接遠天。”唐 白居易《裴侍中晉公以集賢林亭即事詩》:“南溪修且長,長波碧逶迤。”唐 李嶠《河》:“源出昆侖中,長波接漢空。”唐 陳羽《夜泊荊溪》:“小雪已晴蘆葉暗,長波乍急鶴聲嘶。”宋 晁端禮《蝶戀花》:“瀲滟長波迎鹢首。雨淡煙輕,過了清明候。”明 文林《舟中有懷林待用》:“渺渺長波映遠空,依依新柳飏春風。” 長浪 綿延不斷的波浪。南朝 鮑照《與荀中書別》:“勞舟厭長浪,疲旆倦行風。”宋 杜范《春雨甲子而潤澤不違時夏已更秋方慮干涸一夕》:“黃倒積云承露重,青翻長浪簸風輕。”宋 曾鞏《發松門寄介甫》:“曉開征帆破長浪,挾以兩櫓當中流。”元 張翥《九日謁告歸阻風御河》:“鷗泛乘長浪,狐跳沒遠林。”明 烏斯道《徐梅澗先生授余琴予寫曲調之意賦詩九章修禊》:“雄風挾長浪,云氣何從來。” 潮波 潮水的波浪。《列子·湯問》:“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晉 左思《吳都賦》:“潮波汩起,回復萬里。”唐 崔顥《晚入汴水》:“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宋 柳永《鬻海歌》:“風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鹵。”宋 釋正覺《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天之空兮星斗寒,海之縮兮潮波還。”宋 王之望《初至鴻佑成二百字》:“曉日見初出,潮波無時平。” 潮浪 潮水的波浪。唐 賈島《寄毗陵徹公》:“井通潮浪遠,鐘與角聲寒。”宋 袁正規《見江亭》:“江心遠疊通潮浪,海外遙分異域疆。”元 柳貫《送臨川謝有源赴閩醫提領》:“鹢首去乘潮浪白,蠣房催出酒波紅。”明 范景文《題陳幼白石浪閣》:“遵海忽南來,潮浪接紫荇。”明 劉慶馀《北岸漁歌》:“短棹不妨潮浪涌,疏篷偏占月明多。” 瞋波 怒濤,洶涌的波浪。宋 宋白《三山移文》:“于是瞋波如山,怒云寡色。斥二主之訛謬,警后王之道德,請為治世君,無俟賓天客。” 層波 謂起伏的波浪。唐 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熔金。”唐 李群玉《烏夜號》:“層波隔夢渚,一望青楓林。”唐 張祜《送曾黯游夔州》:“不遠夔州路,層波滟滪連。”宋 柳永《少年游》:“層波瀲滟遠山橫,一笑一傾城。”元 袁桷《次韻徐志友雜詠》:“層波激奇觀,妙用安可幾。”另,喻美女的眼睛。宋 柳永《西施》:“萬嬌千媚,的的在層波。”宋 晏幾道《蝶戀花》:“惱亂層波橫一寸,斜陽只與黃昏近。” 層浪 謂起伏的波浪。宋 宋庠《秋夜禁直聞雨》:“幕影翻層浪,檐聲鄉細泉。”宋 宋祁《出城所見賦五題》:“拂水紋層浪,穿條杌紫莖。”宋 魏了翁《恭和聞喜宴御制》:“幾見高岡鳴鳳集,又盾層浪化魚新。”宋 石孝友《江城子》:“層浪疊,片蟾孤。”宋 孔平仲《和常父望湖》:“混混過新潮,峨峨起層浪。”明 梁潛《合州寫懷》:“水合交層浪,峰回出翠鬟。” 曾波 層迭的波浪。漢 淮南小山 《招隱士》:“山氣巃嵷兮石嵯峨,溪谷嶄巖兮水曾波。”唐 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曾波萬頃如镕金。”另,喻美女的眼睛。《楚辭·招魂》:“嬉光眇視,目曾波些。”洪興祖補注:“曾,重也。”唐 劉禹錫《觀舞柘枝》:“曲盡回身去,曾波猶注人。” 澄波 清波。南朝 鮑照《河清頌》:“澄波萬壑,潔瀾千里。”唐 孟浩然《高陽池送朱二》:“澄波澹澹芙蓉發,綠岸參參楊柳垂。”唐 李頎《鮫人歌》:“輕綃文彩不可識, 夜夜澄波連月色。”宋 黃庭堅《減字木蘭花》:“萬事茫茫,分付澄波與爛腸。”宋 周邦彥《菩薩蠻》:“銀河宛轉三千曲,浴鳧飛鷺澄波綠。”元 楊果《小桃紅》:“碧湖湖上柳陰陰,人影澄波浸,常記年時歡花飲。”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七》:“東瞰澄波,西懸倒壁。” 澄漪 清波。唐 方干《題仙巖瀑布呈陳明府》:“聚向山前更誰測,深沉見底是澄漪。”宋 梅堯臣《清池》:“競此長科斗,凌亂滿澄漪。”宋 釋居簡《白荷花》:“數畝澄漪不用耕,移根玉井不曾耘。”明 王世貞《初泛湖乘風抵西洞庭》:“蕭晨風日佳,況乃泛澄漪。”明 王汝玉《河清應制》:“怒濤帖妥風不驚,澄漪茫茫皓無際。”明 李之世《為何凝生題鑒止》:“水鑒澄漪月鑒潭,明明光景遞相涵。” 沖波 激浪,大波。晉 陸機《演連珠》:“臣聞沖波安流,則龍舟不能以漂;震風洞發,則夏屋有時而傾。”唐 李白《蜀道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明 劉基《寄江西黃伯善兄弟》:“我思美人,乃在洞庭之陽,彭蠡之陰,沖波亙天三百里,離恨比之應更深。”清 朱彝尊《李檢討澄中惠鮮鰒魚賦謝》:“俄而投沖波,若勇士赴難。”另,沖破波浪。《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若乃奇變縱橫,出入無間,沖波截轍,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濟盟津者,我愚子也,實所不及。” 春波 春水的波瀾。南朝 謝靈運《孝感賦》:“荑柔葉于枯木,起春波于寒川。”唐 張泌《春晚謠》:“蕭關夢斷無尋處,萬疊春波起南浦。”另,指春水。唐 杜牧《送張判官歸兼謁鄂州大夫》:“江雨春波闊,園林客夢催。”宋 王安石《元珍送綠石硯》:“久埋瘴霧看猶濕,一取春波洗更鮮。”清 陸瑀華《過蠡澤》:“橋邊煙影淡無痕,橋外春波綠到門。” 翠浪 碧波。唐 孟郊《春集越州皇甫秀才山亭》:“晴湖瀉峰嶂,翠浪多萍蘚。”唐 皮日休《鴛鴦》:“翠浪萬回同過影,玉沙千處共棲痕。”宋 辛棄疾《賀新郎》:“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誰來照影,臥龍山下。”明 湯顯祖《邯鄲記·望幸》:“峽石翻搖翠浪,茅津細吐金沙。”另,指禾苗因風起伏而形成的波浪。宋 蘇軾《和田國博喜雪》:“玉花飛半夜,翠浪舞明年。”宋 周密《野步》:“麥隴風來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宋 胡幼黃《水調歌頭》:“勃勃生意滿,翠浪涌縱橫。” 顛波 洶涌的波浪。三國 嵇康《琴賦》:“爾乃顛波奔突,狂赴爭流。”唐 李嗣真《書品后》:“劉岷比顛波赴壑,狂澗爭流。”明 倪元璐《與治河使者張玉笥》:“帝亦無如方割何,山龍好與定顛波。”清 朱彝尊《樟灘》:“顛波勢欲下,亂石故磨飐。” 鱷浪 巨浪,惡浪。明 錢琦《七鯤身》:“蛟宮千丈姿雄跨,鱷浪萬里供饞吞。”清 吳偉業《滿江紅》:“眼底羊腸逢九坂,天邊鱷浪愁千斛。”清 周凱《留別八首和徐幼眉大令必觀見贈韻》:“虎賁略地疆初辟,鱷浪滔天戰未休。”清 劉文蔚《感舊》:“鱷浪白浮番舶遠,佛桑紅壓戍樓開。” 惡波 兇猛的波浪。唐 王建《海人謠》:“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 惡浪 兇猛的波浪。唐 貫休《漁家》:“前山腳下得魚多,惡浪堆中盡頭睡。”宋 汪元量《魯港》:“魯港朔風掀惡浪,吳山寒日翳愁云。”宋 楊萬里《江行七日阻風至繁昌 舍舟出陸》:“日日江行怖殺儂,逆風惡浪打船蓬。”宋 李流謙《瓜步兩絕》:“顛風惡浪雨喧豗,往事愁中一笑咍。”元 方回《清明晝夜大風》:“疾風惡浪搖孤壘,危枕昏燈寄此生。”元 柳貫《載酒堂詩》:“颶風惡浪吁可駭,土芋脫粟才供餐。”另,喻邪惡勢力。 飛波 洶涌的波浪。晉 張華《游仙詩》:“云榜鼓霧柂,飄忽陵飛波。”宋 蘇軾《和子由與顏長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種柳》:“安得青絲絡駿馬,蹙踏飛波柳陰下。”宋 郭印《積雪》:“海水飛波上棟甍,萬瓦堆鹽一尺盈。”元 王冕《雨中》:“鵓鳩銜草棲危塔,鴛鴦飛波浴敗船。” 飛浪 洶涌的波浪。南朝 孔稚珪《褚先生百玉碑》:“欹竇遏日,折石橫波,飛浪突云,奔湍急箭。”唐 皮日休《奉和魯望白鷗詩》:“池無飛浪爭教舞,洲少輕沙若遣棲。”唐 吳融《偶書》:“芳樹綠陰連蔽芾,長河飛浪接昆侖。”宋 王安石《次韻奉酬覺之》:“戶外驚塵尺書至,眼中飛浪片帆收。”宋 蘇軾《二月十六日與張李二君游南溪醉后相》:“褰裳試入插兩足,飛浪激起沖人衣。”宋 秦觀《雪浪石》:“高齋引泉注奇石,迅若飛浪來云根。”宋 吳文英《風流子》:“秋娘渡、飛浪濺濕行裙。” 沸波 翻騰的波浪。宋 范成大《吳船錄》卷下:“峭壁千仞,下臨沸波。”《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東坡看見那峭壁千尋,沸波一線,想要做一篇《三峽賦》,結構不就。”元 郭奎《答王克讓》:“萬國煙塵海沸波,夕陽誰復倒回戈。”明 袁宗道《過黃河》:“一葉凌浩渺,沸波濺其上。”清 陳文騄《賦示諸將》:“圣明何事召干戈,萬里扶桑驟沸波。” 沸浪 翻騰的波浪。唐 岑參《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宋 宋祁《祗答公序相國二兄見寄》:“棹前饒沸浪,蓬處但驚飚。”宋 蘇軾《送宋君用游輦下》:“安知赤日爍,沸浪生浮漚。”宋 張耒《次韻王敏仲至西池會飲》:“沸浪有聲黃帽動,春風無力彩旗垂。”宋 葉夢得《八聲甘州》:“坐看驕兵南渡,沸浪駭奔鯨。”明 張元凱《京口觀競渡》:“鮫宮沸浪冰綃濕,鼉鼓鳴雷錦纜開。” 憤濤 怒濤,洶涌的波浪。唐 韓愈 孟郊等《遠游聯句》:“憤濤氣尚盛,恨竹淚空幽。” 風波 風浪。水面上的風和波浪。《楚辭·九章·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唐 元稹《江陵三夢》:“驚覺滿床月,風波江上聲。”宋 辛棄疾《定風波》:“寄語石頭城下水,居士,而今渾不怕風波。” 風浪 水面上的風和波浪。漢 李膺《益州記》:“漁人采捕,必依止宿,每有風浪,輒居宅側,恬靜無它。”唐 陸龜蒙《相和歌辭·江南曲》:“寄語棹船郎,莫夸風浪好。”宋 呂蒙正《寒窯賦》:“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清 王士禛《池北偶談·孫豹人詩》:“孫豹人枝蔚游焦山,中流風浪大作,舟人失色。” 風漣 風吹起的水的微波。宋 黃庭堅《次韻曾子開舍人游籍田載荷花歸》:“紫微樂暇日,披襟詠風漣。”任淵注:“宋玉《風賦》曰: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詩》曰:河水清且漣漪。注云:風行水上成文曰漣。”宋 鄧深《賦清映閣》:“靜留人影搖歌扇,輕動風漣下釣鉤。”宋 吳文英《婆羅門引》:“風漣亂翠,酒霏飄汗洗新妝。”明 陳璉《和胡祭酒村居即事韻》:“赤日方赫熾,臨流詠風漣。”清 厲鶚《曉望》:“遙山著秋瘦,小沼得風漣。” 風濤 風浪。水面上的風和浪。南朝 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侍游蒜山作》:“春江壯風濤,蘭野茂荑英。”唐 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曲江蕭條秋氣高,菱荷枯折隨風濤。”唐 貫休《獻錢尚父》:“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宋 蘇軾《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宋 劉克莊《滿江紅》:“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清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風紋 亦作“風文”。水因風吹而成的微波。唐太宗《小池賦》:“疊風紋兮連復連,折回流兮曲復曲。”唐 李百藥《和許侍郎<游昆明池>》:“浪花開已合,風文直且連。”唐 元萬頃《奉和春日池臺》:“日影飛花殿,風文積草池。”宋 張先《河滿子》:“片段落霞明水底,風紋時動妝光。”宋 趙蕃《梅花》:“山因雨霧青增黛,水為風紋綠起漪。”明 伍瑞隆《春郊漫興》:“野光團露草,池動蹴風紋。” 風漪 微風吹拂水面形成的微波。唐 孟郊《獻襄陽于大夫》:“風漪參差泛,石板重疊躋。”宋 曹勛《次韻李漢老參政重陽前游泉州東湖》:“郊亭十里繞風漪,一鑒光涵萬象微。”清 趙翼《清明前二日壽菊士招同棕亭再可立堂諸公泛舟至平山堂即事》:“紅橋南北渺風漪,處處名園互鉤絡。”另,借指竹席。宋 范成大《謝龔養正送蘄竹杖》:“一聲霜曉謾吹愁,八尺風漪不耐秋。”宋 陸游《乙夜納涼》:“八尺風漪真美睡,故應高枕到窗明。” 高浪 大浪。南朝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騰波觸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寫泄萬壑。”唐 高適《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巨鰲不可釣,高浪何崔嵬。”唐 儲光羲《江南曲》:“綠江深見底,高浪直翻空。”唐 趙嘏《歲暮江軒寄盧端公》:“積水生高浪,長風自北時。”唐 竇叔向《過擔石湖》:“日銜高浪出,天入四空無。”宋 李公昴《水調歌頭》:“絕域遠煙外,高浪舞連艘。”金 元好問《水調歌頭》:“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 駭浪 洶涌澎湃,令人心驚的波浪。漢 王粲《浮淮賦》:“凌驚波以高騖,馳駭浪而赴質。”唐 杜甫《奉漢中王手札》:“已覺良宵永,何看駭浪翻。”唐 杜甫《秋野》:“潛鱗輸駭浪,歸翼會高風。”宋 張孝祥《水調歌頭》:“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清 梅曾亮《陸母林孺人像贊》:“祁祁守禮,駭浪如砥。”清 談遷《渡江》:“大江駭浪限東南,當日降帆有舊慚。”清 洪亮吉《五鼓自伍浦渡湖至東山》:“駭浪魚先拜,驚雷鳥已顛。”清 洪繻《寄贈施悅秋先生》:“浮家一舸走江湖,驚濤駭浪皆痛淚。” 駭濤 猶駭浪。明 張吉《次韻汪推府見寄》:“孤懷耿耿期天鑒,忍戢云翀避駭濤。”清 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上》:“馳峻坂,則群儆善御之銜綏;犯駭濤,則群戒舵師之針向。”清 楊玉銜《風入松》:“疑聽蠻海駭濤聲,風靜也長鳴。” 寒漪 清涼的水波。宋 雷震《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元 李孝光《冷泉亭》:“寒漪亂方拆,倒景蕩晴宇。”元 黃鎮成《太極無朕》:“萬里江天欲雪時,石梁斜路枕寒漪。”明 文征明《陳氏池亭納涼》:“微涼度鮮飆,淺碧漾寒漪。”明 何景明《淇門》:“只余淇上竹,綠色映寒漪。”明 唐文鳳《諸葛孔明》:“千年八陣磧,長江漾寒漪。” 黑浪 巨浪,惡浪。因其色深,故稱。唐 白居易《題海圖屏風》:“白濤與黑浪,呼吸繞咽喉。”唐 施肩吾《及第后過揚子江》:“魚龍互閃爍,黑浪高于天。”宋 晁補之《連日順風》:“昔日肩吾上國行,魚龍黑浪自堪驚。”宋 劉克莊《龍隱洞》:“中有無底淵,黑浪常蕩潏。”元 楊維楨《公無渡河》:“公身非水犀,烏風黑浪欲何濟?” 橫瀾 大波,巨瀾。宋 歐陽修《送吳生南歸》:“昆侖傾黃河,渺漫盈百川。疏決以道之,漸斂收橫瀾。” 紅波 紅色的波浪。南朝 鄒浩《中秋日泛湖雜詩》:“恨君不見桃花盛,十里紅波送酒船。”宋 仲殊《減字木蘭花》:“風引飄飄,下有紅波引六鰲。”宋 蘇軾《和蔡景繁海州石室》:“獨臨斷岸呼日出,紅波碧巘相吞吐。”元 劉因《即事》:“淡煙衰草關何事,落日紅波空自愁。” 洪波 大波浪。三國 曹操《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唐 李白《梁園吟》:“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西游記》第二二回:“真個也如飛似箭,不多時,身登彼岸,得脫洪波。”另,古臺名。《韓詩外傳》卷七:“后與諸大夫飲于洪波之臺。”南朝 陸厥《中山王孺子妾歌》:“洪波陪飲帳,林光宴秦余。”張銑注:“洪波,趙簡子臺也。林光,秦之殿名,漢因之,故曰余,言相與飲宴于宮觀。”唐 李白《登邯鄲洪波臺置酒觀發兵》:“觀兵洪波臺,倚劍望玉關。” 鴻波 大波浪,洪水。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濟水》:“比率百姓,議之于臣,伐石三谷,水匠致治,立激岸側,以捍鴻波。”唐 李白《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共工不觸山,媧皇不補天,其鴻波汩汩流,伯禹不治水,萬人其魚乎。”明 楊慎《于役江鄉言辭友生》:“旋軫陟駁原,擊汰凌鴻波。”清 徐樹銘《善后齋將軍從醇邸渡津海至威海衛見廟島云氣遷異舟人以為海市也用東坡詩韻題贈》:“鴻波澄清衛廷闕,萬方識水趨皇風。” 侯波 陽侯之波,也作陽侯波。猶言大的波浪。陽侯,傳說中的水神,能興波作浪。漢 枚乘《七發》:“侯波奮振,合戰于藉藉之口。”李善注:“《楚辭》曰:'陵陽侯之泛濫兮。’王逸曰:'陽侯,大波也。’”呂延濟注:“侯波,陽侯之波也。”明 張弼《楊子江送焦廷用還京》:“陽侯波貼息,川后鏡泓渟。”清 顧炎武《河上作》:“仰希神明眷,下戢陽侯波。” 環濤 回旋的波浪。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沁水》:“(水)沿波漱石,奔澗八丈,環濤谷轉,西南流入于沁水。” 皇波 大波浪。《漢書·揚雄傳上》:“淑周楚之豐烈兮,超既離虖皇波。”顏師古注引晉灼曰:“皇,大也。”《藝文類聚·水部上》:“泛洪潭之皇波,仰巖崗之隆阻,經東山之曲阿,于是驚風泛,涌波駭,眾帆張,群棹起,爭先逐進。” 湟波 大浪。三國 曹丕《浮淮賦》:“溯淮水而南邁兮,泛洪濤之湟波。” 回瀾 回旋的波浪。南朝 沈約《日出東南隅行》:“延軀似纖約,遺視若回瀾。”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但見回瀾素波,觸石奮出。”清 程岫《子夜歌》:“水去有回瀾,何時得郎返。”清 袁枚《到石梁觀瀑布》:“勢急欲下石阻撓,回瀾怒立猛欲跳。” 激波 急劇的波浪。《后漢書·邊讓》:“體迅輕鴻,榮曜春華,進如浮云,退如激波。”晉 潘岳《金谷集作詩》》:“濫泉龍鱗瀾,激波連珠揮。”宋 宋祁《大酺紀事十四韻》:“激波呈曼衍,跳索戲都盧。”另,揚波。南朝 謝靈運《山居賦》:“拂青林而激波,揮白沙而生漣。” 激浪 洶涌急劇的波浪。南朝 薛道衡《奉和臨渭源應詔詩》:“驚流注陸海,激浪象天河。”唐 盧照鄰《晚渡滹沱敬贈魏大》:“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唐 元稹《賦得魚登龍門》:“激浪誠難溯,雄心亦自憑。”唐 柳宗元《再至界圍巖水簾遂宿巖下》:“蔽空素彩列,激浪寒光聚。”宋 秦觀《念奴嬌》:“長江滾滾,東流去,激浪飛珠濺雪。” 急瀾 迅猛的波浪。南朝 蕭琛《別蕭諮議》:“游子無淹期,晨川有急瀾。”南朝 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河流有急瀾,浮驂無緩轍。”唐 駱賓王《秋月》:“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瀾。”元 余闕《安慶郡庠后亭宴董僉事》:“魄淵無恒彩,清川有急瀾。”明 郭之奇《自汀州下小刀溯流》》:“不知急瀾憑,但覺往舟伏。” 霽波 平靜的波浪。唐 孟郊《石淙》:“丹巘墮瑰景,霽波灼虛形。”宋 宋祁《華州西溪》:“霽波平撼日,寒崦側藏云。”金 密璹《夏晚登樓》:“云似碧山天似水,霽波平浸兩三峰。” 箭波 流動迅速有如飛箭的波浪。宋 柳永《定風波》:“驟雨歇,極目蕭疏,塞柳萬株,掩映箭波千里。”宋 周邦彥《還京樂》:“望箭波無際,迎風漾日黃云委。”元 王國器《踏莎行》:“雪練橫空,箭波崩岫。”明 李云龍《峽口望月》:“鏡湖疑噴玉,箭波如離弦。”清 汪東《霜天曉角》:“月落關塞黑,箭波舟恐失。” 蛟浪 巨浪。相傳為蛟所興,故稱。宋 歐陽修《答梅圣俞寺丞見寄》:“楚峽聽猿鳴,荊江畏蛟浪。” 驚波 驚險的巨浪。漢 張衡《西京賦》:“散似驚波,聚似巨峙。”唐 李白《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潈潈奔溜聞,浩浩驚波轉。”唐 司空圖《連珠》:“蓋聞霽日才升于拂曙,則蟻穴自開;澄川或激于驚波,則龍舟莫進。”明 高啟《秋懷》:“驚波駛且廣,蕩漾浮云陰。” 驚濤 震攝人心的波浪。三國 曹丕《滄海賦》:“驚濤暴駭,騰踴澎湃。”唐 楊師道《奉和圣制春日望海》:“落日驚濤上,浮天駭浪長。”唐 孟浩然《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唐 李白《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驚濤洶涌向何處,孤舟一去迷歸年。”五代 李煜《亡后見形詩》:“驚濤千萬里,無乃見鐘山。”宋 蘇軾《念奴嬌》:“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清 曹寅《虎丘僧軒坐雨遲培山未至漫成》:“東巖澗壑憑臨高,風雨橫絕懸驚濤。” 鯨波 猶言驚濤駭浪。唐 杜甫《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詩》:“溟漲鯨波動,衡陽雁影徂。”宋 黃庭堅《調笑歌》:“天長地久相思苦,渺渺鯨波無路。”宋 周密《觀潮》:“吳兒……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宋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以小舟涉鯨波明。”宋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以小舟涉鯨波。”明 唐順之《送蔣藩幕赴閩中》:“風島鯨波涌,寒城蜃氣收。”清 徐燦《青玉案》:“鯨波碧浸橫江鎖,故壘蕭蕭蘆荻浦。” 鯨浪 猶巨浪。宋 張榘《金縷曲》:“筆底三江鯨浪注,胸次一甌冰雪。”宋 陸游《縱筆》:“如今更欲滄溟去,鯨浪浮天信所之。”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大洋海里泛鐵船,須彌頂下翻鯨浪。”元 鮮于必仁《普天樂》:“輕帆走蜃風,柔櫓閑鯨浪。”明 李東陽《徐州洪》:“胥濤鯨浪中崔巍,百步九折勢不回。”清 方文《贈楊總戎》:“幕府雙開鯨浪伏,兵機獨對鯉庭閑。”清 錢以塏《謁南海神廟》:“翠旗張貝闕,鯨浪息戈船。” 鯨濤 驚濤,巨浪。唐 裴铏《傳奇·陶尹二君》:“但見鯨濤蹙雪,蜃閣排空,石橋之柱欹危,蓬岫之煙杳渺。”宋 石建見《武夷》:“天柱插空留鶴駕,仙船橫石待鯨濤。”明 劉基《尉遲杯》:“三島鯨濤迷天地,歡會處都成間阻。”明 釋良琦《碧梧翠竹堂》:“舟回鯨濤溯長江,故人宛在江中央。”清 昭蓮《嘯亭雜錄·天津水師》:“守御海口,以防鯨濤不測之變。”清 時銘《題錢塘送別圖》:“胥臺怒挾鯨濤回,吳越中分天塹開。” 潏波 指洶涌的波浪。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九》:“四山咸露其翠微,而山下甸中,則平白氤氳,如鋪絮,又如潏波。”清 陳忠平《奉和盧兄五十初度》:“近知天命安禪定,任是漣波與潏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