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趙又春《莊子·養生主篇》解說

     龍潭今語 2019-07-28

    三、養  

     

         《養生主》這個篇名,人們多落目于“生主”,但從全文來看,其旨并非談如何養生,而是論述究竟什么是“養生之主”,即本篇確是討論“養生之道”,但這個“生”字兼有“生命”、“生存”、“生活”和“人生”等義,因此,與其認這標題為動賓詞組,不如視為偏正結構。 

    3·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解說】

    這是本篇第一章的全文,公認為全篇總綱,但非常難懂,讓我一句句地詳作解釋。

    1、 準確理解頭兩句的含義,關鍵是讀懂“知”字。從本篇的上篇是《齊物論》,而《齊物論》的主旨內容之一是叫人“以明”,即不作是非之爭看,這一句是針對進行是非之爭需要“知識”而發,所以這個“知”字是名詞,指知識,這兩句的實際含義是:是非之爭的雙方總在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知識總量,以求完善自己進行爭論的論據和提高辯論的技能,這個過程明顯是沒有止境的(“無涯”),因此,不“以明”的話,是永遠爭論不出結果,一輩子也爭不完的。這說得太實在了?!贿@樣理解,下一句的意思自然要解釋為莊子一般地反對學習知識了,這就不合事理,也不切莊子的實際了:他若反對學習、增加知識,怎么會成為他那時代最有知識的人?他可沒有說過他是“生而知之”的。注意:“隨”在這里是“追求”義,“殆”是危險的意思,“已”通“矣”。

    2、 “已而”領起的兩句,可以視為條件復句,也可說是一個判斷句,因為“者”字可以表示假設關系,也可以只是起提頓作用。但不論怎樣分析,句義不變(全稱命題都可視為變形的假言命題:“所有S都是P”,等于說“如果是S,那就是P”)。所以這兩句是變文重復上句的意思:(就是說,)想靠不斷增加新知(以求在是非之辯中取勝)的人,那會以危險告終。——注意:“已而”和“殆而”都是后面動詞的狀語(“已”相當于“太”、“過分”;“而”字的一個用法就是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如“捉刀而立”、“悵然而返”),“為知”的“為”字是謀求義(“為名為利”的“為”);“已矣”的“已”字是“完畢”、“終結”義。

    3、 接下兩個“無近”句,是進一步解釋會是上句說的結果的原因、理由(所以我在前面打冒號)。注意:在這里,“為善”、“為惡”是從客觀結果上對行為做定性,不是指人的意志行為的動機;“無近”等于說“不可能達到”(“無”相當于“不”;“近”是切近義);“名”是指善人或行善之“名”,不是“名譽”義;“刑”是“懲治”義, 非指“刑律、刑罰”;用“刑”字,乃是為了同“名”字協韻(《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其中“刑”字就是指懲罰)。還需想到:熱衷于是非之辯的人是要人真心認同他的主張,而且他的主張客觀上也可能確實有利于對方的,他們更常是用“我是為你好”作說辭來勸人。——明乎此,就知這兩句展開來說,意思是:因為你努力求知,目的無非是加強你的論辯的說服力,但既然你的主張不合別人心意,你那主張即使帶給了他好處,亦即你對他做了善事,他也不會認為你是做善事,你并得不到善人的美名和善人可能得到的回報;另一方面,既然是“辯”,你就不可以動用暴力,人家也就不必違心地與你認同,你的“曉以利害”的“辯言”也起不了作用的;這樣,結果必是你的“軟硬兩手”都不會奏效,只會使你增加成本。所以這兩句說白了,就是:因為你軟的(“為善”)一手將起不到“軟作用”,硬的一手(“為惡”)也起不到“硬作用”。這不意味著“殆而已”嗎?

    4、 最后五句好懂了:頭句“緣督以為經”是在做了上述“否定性勸告”后,交代作者的正面主張:“緣”是“圍繞”的意思,“督”是借作“篤”,忠誠義,故“緣督”相當于今天說的“專心致志”;“經”指基本原則,也即正道,故“為經”是走正道、按正確原則行事的意思;后四句是指明“為經”的四個方面的“效益”、好處: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天性(“身”是“獻身”的“身”,指生命;“生”是借作“性”),還可以確保身體健康(“親”是指身體,因前面已用“身”字指生命,這里就用“親”字了),平平安安地盡享天年。——必須明確:在莊派那里,“是非之辯”不是指謂為求得真理而進行的學術討論,而是泛指“明人”以期別人“齊同于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說“人生態度”;因此,“與接為構,日以 心斗”乃是最大的“是非之爭”,因為凡是與別人斗的人,都是在“是自己”而“非對方”,都企圖改變別人使之同于己??傊f派主張“泯是非”、建議“莫若以明”,是與他們倡導“無為”聯系在一起的,三者幾乎是同一個意思。 

    辨析

    1、頭四句,常被當作莊子宣揚不可知論的證據之一,任繼愈先生就說:“在這樣一個世界面前,莊子認為人們的認識能力顯得太渺小了。他認為以人類有限的精力和時間,要認識無窮的客觀世界,是十分困難的,其結果必然使得精神疲敝,勞而無功。”北京大學哲學系2001年出的哲學教材,對這兩句話也是先作類似任先生這個說法的解釋,末了還說:“你一定要追求知識,搞清是非,那就是'道’的虧損,使自己陷入無窮的喜怒哀樂的煩惱中去。”——任先生似乎將“殆已”理解為“精神疲敝”,《今注》則明確注釋說:“殆已;殆矣,形容疲困”。這怕不對:先秦時“殆”字只有“危險”義,莊子不會給“殆”字自造一個義項的。

    2、接下的兩句被錯解得更嚴重,大家的領會則都一樣?!斗阶ⅰ贩g得最簡明:“做了好事不貪圖名譽,做了壞事不遭受刑戮?!边@理解的不妥是明顯的:這不像是莊子的思想。譯文的后句似乎是說,莊子教人可以在不危及自身的前提下做壞事,這可能嗎?這意思同前句哪能相容?認為兩個“無近”的前一個是“不要貪圖”義,后一個是“不要觸犯”義,這毫無道理。——但注家們卻普遍作這樣的理解,《今注》的譯文很別致,但意思差不多:“做世俗上的人所認為的'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俗上的人所認為的'惡’事不要遭到刑戮之害?!边@顯是因為把開頭的“知”字領會錯了,以致一路錯了下來。

    3、末尾五句,《今注》的譯文是:“順著自然的理路以為常法,就可以保護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養護身體,可以享盡壽命。”《方注》的是:“把順應自然的中虛之道作為養生的常法,便可以不使形軀遭受刑戮,可以保全自然本性,可以不殘生傷性,以辱雙親,可以享盡天年。”——從譯文可以看出,譯者對“緣”、“督”、“經”以及“身、”“生”、“親”等字的理解,如果贊同我的體認,就該說多是誤解。 

    【譯文】

    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所以,(為了在是非之爭中取勝)竟不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只會導致危險;就是說,不斷追求新知以期在是非之辯中取勝的人,將會以陷入危險告終。這里的原因還在于他即使帶給對方好處了也得不到對方的“行善”的評價,他曉以利害了也不能讓對方因為擔心受到懲罰而認同他的主張。因此,真正的出路是誠心誠意地皈依正道行事,那樣才能確保生命的安全,天性的完整,還可得保身體健康,盡享天年。

     3·2-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音》之會。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解說】

       這個寓言很有名,“庖丁解?!币咽浅烧Z。

    1、 “皰”的本義是指廚房,可借指廚師;“丁”指成年男子,因此,這個“庖丁”究竟是一個廚師的名字,還是該按字面義作解,也有不同意見。當然,翻譯為“一個叫庖丁的廚師”最為恰當,因為這故事講的是某一個人的事,不是泛論干廚師這行當的人?!敖狻钡某趿x是指用刀子把動物的肢體切割下來,從這故事的內容看,頭句當是說庖丁割下牛肉來供文惠君食用,即“解牛”不是指宰牛;一般說,宰牛不是在廚房里進行,不是廚師的事。但從下文看,這“解牛”應是指宰牛,只是不限于把牛殺死。

    2、 第二句到第五句,是描述庖丁解牛時的姿勢如何到位,第六七八句是說動作用刀發出的聲響符合音律,末兩句是說,所有動作都同當時名叫“桑林”舞的舞姿相合,聲響則同名叫“經首”的樂曲一致。這是“文學手法”的陳述,懂得大意就行了,不必糾纏?!跋蛉弧钡热齻€“然字結構”都是指一種聲音;三個“中”字都是“中意”的“中”,與“合于”的“合”是同義詞;“奏”是“向皇上奏一本”這種說法中的“奏”,“進”的意思;末句的“會”字是節奏義?!绊埂蓖膀d”,是象聲詞。

    3、 文惠君看了聽了后說的三句話中,“譆”字是借作“嘻”,“善”字是好義,“蓋”可以做語氣詞,也可以作疑問代詞(相當于“何”)?!f子寫下這一句,不是要啟示人去精益求精地學技術,而是為了引出庖丁下面一番講“道”的高論。 

    辨析

    1、 頭一句,《今注》和《方注》都翻譯為“庖丁替(為)文惠君宰?!薄_@是把“宰?!闭f成廚師的事了,是個小小的失誤?!@一點不影響對全文的理解,我若是把這種“誤譯”也當回事來議論一番,就是吹毛求疵,有失厚道了;我指出這一點來,僅僅是想說明:讀書要細心,翻譯不容易。

    2、 文惠君說的兩句話,《今注》的譯文是:“啊!好極了!技術怎能到達這般的地步?”《方注》的幾乎全同:只是“技術”前加了“你的”二字,“這般”后加了“高超”二字?!囃业淖g文比較一下,看哪一個的更符合這里語境的要求。     

    譯文

    庖丁給文惠君從全牛身上割牛肉的時候,手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無不嘩嘩作響;刀子一插進去,霍霍有聲,所有動作無不與桑林舞蹈的舞姿一致,聲響則與經首歌曲的韻律相合。

    文惠君看了后,說:“啊,真了不起!你這解牛的技能大概到家了吧?”

     3·2-2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枝經肯綮之未嘗微礙,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span> 

    【解說】

    1、庖丁這個回答中的難字不少,但大多沒有必要“記住”,我就只解釋這幾個了,其余的請讀者根據譯文索解:“釋刀”的“釋”是“手不釋卷”的“釋”,放下的意思;“進乎技矣”的“進”是超過義。未嘗見全牛也句的實際含義是:這時,牛就呈現為一個由諸多部分組合成的有機體了;接下兩句中,“神遇”和“目視”對言,“遇”是“對待”義;“官知”和“神欲”對言,就二者都是偏正詞組,分別指謂“器官的作用”和“心靈的活動”(“知”和“欲”都名詞化了)。因其固然句中的“因”字是隨順義,“固然”是名詞性詞組,指謂“本來就有的即天生的東西”。“族庖”是指一般的廚師:“族”是個集合體,故引申出了眾多義;“閒”與“厚”對言,自是借作“間”,間隙義。“雖然”領出的六句中,“族”是特指筋骨交錯聚集之處;“見”是“預料”的意思;“難為”的“為”是動詞,治理、處置義;后三個“為”字是連詞,相當于“則”、“就”。

    2、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三點:

    頭句中的“道”字究是何義?從庖丁接下不過是介紹他如何解牛,夾以必要的解釋和評論看,是指的方法,“道”字也確有方法義;但他明顯不是把這個方法作為技能來談論的,相反,正是與前面描述的如何擺姿勢和控制聲響的方法也即技能對立起來,并且認定前者正確乃是他在技能上取得大成功的原因。由此可知,他的這個“道”字是指的對一切具體方法具有決定作用的根本方法,也即處理自己與工作對象之間的關系的最高指導原則,其具體內容,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十分熟悉工作對象,并且按照它的實際去對待它(按莊派的說法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莊子,這里所謂的“工作對象”具體地說就是“人”,換言之,他是用“解?!眮碛魇尽按恕钡??!暨M而想到,“是非之爭”、“明人”、“無為”,在莊派那里都屬于“待人方式”,就知這個寓言同上一段話的聯系了。??!這寓言喻示的原則,也即“道”,不就是上一章說的“緣督以為經”的“經”嗎?!

    字乃是上述含義可知,頭句中的“好”字不是“愛好”的“好”,而是“好壞”的“好”:“好者”是“優點,長處”的意思,前面的“所”字僅起增加一個音節的作用。因此,頭句乃是說:我的真正的長處是在“道(的方面)”,技能高還在其次(“進”為“超過”義)?!@樣理解,才符合這里的事理和邏輯:文惠君感嘆的是庖丁的技能之高,只是很自然地也包含有想知道其原因的暗示,所以庖丁無須直接說明原因,而這樣回答,直接針對的正是文惠君的感嘆,即是委婉地告訴說:我真正值得你感嘆的不是我的技能,而是我的“道”。所以下面就開始介紹他的“道”了,同時也“自然地”交代了他的“道”是他技能高的原因。毫無疑問,作者的“寫作目的”必是希求我們讀者這樣理解庖丁這頭一句回答。

    聽了庖丁的話以后,文惠君說他的收獲是“得養生焉”,又是何義?我以為,這個“生”字也是借作“性”,指“本性”,“養”則是“對待”的意思。所以文惠君是說:我懂得必須按對方的本性去處理同他的關系這個道理了?!@正是本篇的主旨,所以這一句乃是本篇的“題眼”。 

    辨析

    1、頭一句,《今注》和《方注》都翻譯為:“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過技術(層面)了?!薄@譯文的理解,同我的解讀真是“大異其趣”!

    2、末尾用“雖然”領出的六句,《今注》的譯文是:“雖然這樣,可是每遇到筋骨盤結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小心謹慎,眼神專注,手腳緩慢,刀子微微一動”?!斗阶ⅰ返娜皇恰靶⌒摹鼻凹恿恕耙廊弧倍帧!磥?,兩位譯者都未領悟到原文中“見”字和后三個“為”字的含義和用法。

    3,文惠君后來說的三句話,《方注》的譯文是:“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養生的道理了。”《今注》的幾乎全同?!秺W義》也說:“'得養生’是'得養生之主’的略語”。——這頗令人費解:知道了如果根據牛自身的性狀去解牛就能獲得解牛的極大成功,怎么就是懂得了通常意義上的“養生之道”呢?

    4、說明:“如土委地”句之前,《今注》加了一句“牛不知其死也”,作者交代說,通行本中沒有此句,是他根據某個版本補上的,因為他覺得加上此句“文義較完美”。我則認為,加上這一句,文義就不通了,所以刪去了這六字?!疑厦嬲f了,本章說的“解?!辈幌袷恰霸着!?,這里更要說:一頭活牛會先讓你慢慢地切割它,然后才突然“委地”死去嗎?它會因為你技高道高就這樣“配合”你嗎?莊子會這樣編故事嗎?    

    譯文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的優點其實是道,其次才是技能。我最初解牛的時候,看到的只是一整頭牛,三年之后,則牛是作為相互聯系的許多部分、零件呈現在我的心中了;現在我解牛時,就完全是直接用心去感知它,而不是用眼睛去看它了,就是說,不需動用感性器官的功能,只是發揮心靈的作用了。因此,我能夠根據牛的先天生理結構進行操作,無論是擴張它筋肉的縫隙,或是用刀指向他骨節的空竅,都隨順它固有的性狀,刀刃根本不觸及它的經脈,不拉割它的韌帶,更別說砍切它的大骨頭了。優秀的廚師是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就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砍骨頭。我現在使用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解剖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還是像剛磨過的一樣鋒利。牛骨節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當然回旋地方大,我會覺得游刃有余了。因此,我這把刀使用十九年了,刀鋒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但盡管如此,每當遇到筋腱和骨節盤結交錯的地方,我還是認為不易解剖,于是提高警惕,小心謹慎,注精會神,放慢動作,總是將刀輕輕推進。一直這樣堅持到牛體全部分解開來,像是一堆泥土散落到了地上。這時候我才手握刀把站到一旁,環顧四周,感到躊躇滿志,然后把刀擦拭干凈,收藏起來?!?/span>

    文惠君聽了,說:“真了不起!聽了你庖丁這番話,我算是懂得必須按對方本性去處理同他的關系這個道理了?!?/span>

     3·3-1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
    與?”

    :“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font> 

    【解說】

    這個小寓言不好懂,我得用“夾敘夾論”的方式解說。——“右師”是一官職,此處指一個擔任此官職的人。

    1、頭句是說,一個叫公文軒的人看到一個擔任右師(樂官)的人頗為吃驚,于是自言自語起來(也可能只是在心里“想”):“這是什么人?怎么長得這樣?是天生就這樣,還是后天被弄成這樣的?”(“其”字相當于“還是”。)從前文是說“見而驚曰”,可知這個“一般的理解”不會有誤,如果把第二句中“介”字的意思直白地說出,就可能有誤了?!@個“介”字現在還流行三種解釋:一,指那人天生僅有一只腳;二,“?!弊种`,即是指那人受刖刑被砍去了一只腳;三,指那人外表或性格獨特。我以為,如果真是一條腿被砍去了,應一看就知是人為的,要是沒有半點人為的跡象,則一看就知是天生如此,而這兩種情況都不會引發“天與,其人與?”的問題;因此,“惡乎介也”可能不是針對那人的腿的情況而發,即“介”字應取上述第三含義。這樣理解更加合理。注意:“介”的本義是指“分界、疆界”,能夠用來標示二者分界的東西,自然要同二者都不相同,從二者出發去看它,它豈不就是獨特的、怪異的了?所以從“介”字引申出怪異的意思來,如果是莊子的首創,只說明他同時是語言大師。

    2、接下用“曰”字引出的回答,是公文軒在心里作推論:一定是天生的,不是后天人為的;因為是天生使得他怪異,他這人的相貌才得到了稱贊;據此可知他長得這樣一定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里的關鍵是要明白,“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兩句,是對前述論斷的理由補作交代,同時領悟到,有個事實前提(論據)存于他心中沒有說出來(因為不是向別人作證明,無須說出),那就是:這個外貌怪異之人擔任了右師,足見他還頗受敬重和稱贊。所以他的推論是用的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谑恰疤熘眱删涞挠栐b問題也解決了:為了讓兩句構成對偶句,就分別用“天之生”和“人之貌”作主語(“之”字無義,只起增加音節的作用),又選用“有與也”的說法同“使獨也”對仗起來。據此可知,前句中的“是”字是衍字,“獨”是指外表獨特(說“獨”不說“介”了,是因為這里須要強調的只在他“異于”一般人,不著眼于“異”在何處,而“獨”字正是特異義);后句中“有與”是得到稱贊的意思(“有”字有“獲得”的義項,這“與”字是“稱贊”義)。 

    辯析

    1、對這段文字,《今注》有注曰:“介,指一足?!薄叭酥灿信c也:人的形貌是天所賦予的。'與’即賦予?!痹摃€征引了幾家對“有與”的解釋?!疤熘币韵聝删?,它翻譯為:“天生下來就只有一只腳,人的形貌是天賦予的。”——《方注》的注釋和譯文,與《今注》無別。

    2、這個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感悟》說:“這則寓言所啟示的,顯然是指天道為一切之本,人的精神風貌之本真,在于體'道’而入'道’。右師獨特而令人驚異的精神風貌,恰恰是天道的顯示?!蔽乙詾椋@扯遠了點,不如切近地說,這寓言是要告訴人,凡是先天的自然稟賦,都值得和應該予以尊重,在主體自身,則決不會以自己的天賦為恥,因而對別人藐視其天賦的表現,是一定抱抗爭態度的?!侨烁矣诔鰜碜龉?,就是敢于暴露自己的“天賦之異”,非但不以為恥,還可能引以自豪。 

       譯文

    公文軒看到右師時不禁嚇了一跳,心里想:“這是什么人?怎么長得這樣?是天生就這樣,還是后天被弄成這樣的?”又自己回答說:“一定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天生使他這樣獨特,他這人的相貌才會得到稱贊。據此可知,他這樣一定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font>

     3·3-2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解說】

    純從字面看,這幾句話同上文沒有聯系,所以《今注》不視為上一寓言的結尾,我依從了這處理。但我覺得,其寓意似乎同上一寓言聯系得很緊密:“澤雉”就是生活在水澤地帶的野雞,作者指出它情愿過比較艱難的生活,不愿被關在籠子里“享清?!?,顯是又作指證說:任何“物”都希望自己的自然本性受到尊重而不受侵犯?!谌涞摹安惶I”即不祈求(“蘄”通“祈”);“畜”是動詞,飼養義;“樊中”的 “樊”字,是在《齊物論》中見過的“樊然淆亂”的“樊”,這里指鳥籠。注意:末兩句中的“神”字是(被)珍惜義;“王”是大義;“不善”的“善”也是在被動的意義上使用的(《荀子·非相》:“寶之珍之,貴之神之?!逼渲小吧瘛弊志褪亲鳛椤皩?、珍、貴”的近義詞使用;《周禮·天官·人》:“春獻王鮪?!编嵭ⅲ骸巴貂n:鮪之大者?!保?/span> 

    辨析

    最后兩句中的“王”字,一般都解釋為“旺”的借字,“善”字,則多訓作“快樂”、“自在”、“開心”;所以《今注》和《方注》給出的譯文是:“(養在籠子里)神態雖然旺盛,但它并不自在?!薄霸诨\中,即使精神旺盛,也并不感到自在?!薄駪B旺盛理當正是感到自在時才有的表現,怎么反而不自在了?感到不自在,怎么會“神態旺盛”?因此,我不這樣理解。 

    譯文

    生活在水澤邊的野雞,(即使)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也不會祈求把它飼養在籠子里。 (因為它知道)關在籠子里雖然倍受珍惜,但其實不是受到了善意友好的對待。

     3·3-3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span>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解說】

    1、本寓言有兩處很難懂,須詳作討論。就先解釋好懂的部分吧。——老聃就是老子,秦失是寓設人物。

    “吊”是“吊唁”義,“三號而出”是說才哭號了三兩聲就從靈堂出來了。

    弟子曰的那句話,似有歧義,但從后文可知:“弟子”是指老聃的一個學生,他知道秦失是老聃的好朋友,故對秦失竟然“三號而出”不理解,就發此問;所以他說的“夫子”等于“我老師”,即是指老聃。由于這問話是個明知故問的反問句(潛在的主語是“您”),故秦失僅用一“然”字作答,因此那弟子對他這回答進而發出質問似的問題:既然您是他的朋友,吊唁他時卻哭上三兩聲就走了,合適嗎?——注意:此句中的“然則”應讀作“然,則”;“焉”字是代詞,相當于“之”;“可”是恰當、合適的意思。

    秦失回答“質問”時說的話中,“向”字是剛才的意思;前四個“哭”字是用作及物動詞;兩個“蘄”字是借作“冀”(音同通假),希望、想要的意思。

    是遁天倍情領起的三句,頭上的字是前兩個“蘄”字句的復指詞;“遁”是欺瞞義,“倍”通“背”,背離、違背義;“所受”是“所受于天者”的縮略表達,故是指自然本性;“遁天之刑”的“刑”字是借作“行”。

    適來領起的末尾幾句中,“適”字是副詞,相當于“偶然”;“來”和“去”是指人的誕生和死亡;“時”和“順”相提并論,是用作同義詞(“時”字本有承順義);“哀樂不能入”當是說:這里談不上悲哀或快樂的問題。——“帝之懸解”該如何理解,你就自己推想吧。

    2、現在來討論兩個難點:

    對那弟子的“質問”,秦失回答一個“然”字后,接著說的“始也吾以為至人也”句中的“至人”,在今本中作“其人”,《今注》作者據王孝魚說,認定“其”字是“至”字之誤,就改作“至人”了。你同意這處理嗎?——我的想法是:

    一,秦失說這一句和后一句,顯是解釋他說“然”的理由;據此就該肯定:如果作“至人”,那他就是聲言他只會對至人多哭幾聲,以至痛哭不已,対常人他是既不會因哀痛而哭個不停,也不會出于禮節而多哭幾聲的。但這種話決不可能出自老子的朋友之口(老子的朋友哪會不知道對于人特別是至人的亡故,是不必哭泣的)。因此,我認定《今注》作者改“其”為“至”,是改錯了,而且錯得厲害。

    二,但不改,仍作“其”字,也有問題:“以”(或“以為”)的賓語沒著落,句義不明確。我細想了后認定:“以為其人也”是“以其為人也”的錯位;“其”字是指代“意之所屬”,即那學生的“可乎?”之問中蘊含的“您理應多表現出一些哀傷之情”這個“意見”,因為秦失必是針對那弟子的這個未便直言的意見說后兩句話的;“人”字則是“人情事理”的意思。至于后句的“而今”,顯是與前句的“始也”對言的,“非”字是對前句說的“以其為人也”做否定?!虼?,這前后三句是說:“合適的。以前,我也認為故意多表現一些哀傷之情才合乎人情事理,但現在不這樣看了。”惟其如此,接下就對他現在的看法作說明和指證。所以這理解最能貫通上下文。問題僅在“人”字是否真有指謂“人情事理”的義項了。我能提供的例證是《韓非子·八經》中的這一句:“言會眾端,必揆之以地,謀之以天,驗之以物,參之以人?!蹦┝说摹叭恕弊志蜔o疑是指“人情事理”。

    兩個“蘄”字句前面加個“彼其所以會之”句,為什么?什么意思?我也細想了,最后認定:這是秦失說了他剛才在靈堂看到的情況后,繼而對那情況作分析,這一句是先行肯定,說:他們那樣表現倒是合乎你心中的、同時也是我曾經認可的人情事理。就是說:此句頭上的“彼其”是主語,指代前兩句中的“老者”和“少者”(“議論對象”最常用“彼”字指代,“彼其”連用是加強語氣);“所以”的“以”字是動詞,相當于“做”、“為”(《爾雅·玉篇·人部》:“以,為也?!保省八浴睉g為“那種表現”;“會”是“符合”的意思(《說文》:“會,合也?!苯裉斐S玫摹皶稀币辉~,乃是同義聯合結構的合詞);“之”字是復指“始也吾以其為人也”句中的“其”字。——這句話明顯蘊涵一個意思:如果他們的表現是刻意為之,帶有虛偽性,那么我理當不該也像他們那樣。因此,接下就指出他們那樣表現一定帶有虛偽性(“必”字是表示推測,雖可譯作“必定”)。所以到兩個“蘄”字句為止,一直是申述“然”的理由。

    3、這個寓言后面也有個十三字的小尾巴,頭上的“指”字,多以為是借作“脂”,聞一多解釋說:“古無蠟燭,以薪裹動物脂肪而燃之,謂之曰燭,一曰薪。”這究竟是說什么呢?我的體會是:“指”,即燭薪,是比喻個體的人,“火”則是比喻生命和人類的精神,所以這是說:無須為個人的死亡動感情,因為個人的死亡不但是必然的,也一點不影響生命和精神的繼續和傳延。——可見這“尾巴”也是這整個寓言的“題眼”:從生死觀的角度指明,上面喻示的對待死者的態度,是正確的,“合道的”。

    4、與前幾個寓言聯系起來看,這個寓言不過是從更大的時空視野出發,來申明前幾個已經喻示的道理:同“物”打交道,一定要隨順其自身性狀與生存方式,即使對于它的死亡,也要如此,因為它的死亡與它的性狀一樣,也是其自然本性使然;換言之,要徹底地、全面地尊重你的對象,而所謂尊重,就是不把你的意圖強加給它,無論你出于什么動機?!鶕@個思想還能得出怎樣的認識,那是你的事,你的認識是否正是莊子的未予明言的思想主張,則又是第三回事。 

    辨析

    1、 這個寓言,除了開頭三句和“向吾入而吊焉”以后三句,注家們的理解基本一致,也談不上有錯外,剩下的,幾乎沒有哪一家的說解稱得上“基本正確”。不必羅列得太多,看下述兩例就夠了:

    秦失回答弟子“可乎”之問的頭三句,所有注家都是“其人”連讀,或以為“其人”是“至人”之誤,所以《今注》的譯文是:“可以的,原先,我以為他是至人,現在才知道并不是?!薄斗阶ⅰ返氖牵骸翱梢浴F鸪跷乙詾槔像跏鞘浪字?,而現在看來,他不是這種人?!?/span>

    “彼其所以會之”句,《今注》有注曰:“會:感會?!逼渥g文讓人莫名其妙:“老少哭他這樣悲傷,一定是[情感執著]不必哭訴而哭訴。”——《方注》也有個注:“彼:指吊唁的眾人?!弊g文更加讓人莫名其妙:“吊唁的眾人所以會合到此哭老聃,一定會邊稱美邊痛哭,這并不是老聃當時所期望的?!?/font>

    2、 末尾十三字,《今注》作“尾巴”處理,《方注》另作一章給出。 

    譯文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唁他,只哭了三兩聲就從靈堂出來了。

    老子的一個學生問道:“(先生您)難道不是我老師的朋友嗎?”

    (秦失回答道:)“我是你老師的朋友。”

    (那弟子就又問:)“既然是他的朋友,您吊唁他竟然這樣(不多表現出一些哀傷之情),合適嗎?”

    秦失回答說:“合適的。以前,我也認為刻意多表現出一些哀傷之情才合乎人情事理,但現在不這樣看了。剛才我進入靈堂吊唁時,看到年長的人哭他像是哭自己的兒子,年輕的人哭他像是哭自己的母親。他們那樣表現倒是合乎你心中的、同時也是我曾經認可的人情事理,但他們一定說了本來不想說的話,也一定會有本來不想哭卻故意哭起來的情況??蛇@是不合人的天性,背離人之常情的,是忘記了自己自然稟賦的表現,古人稱之為'欺天之行’。偶然誕生人世,是你老師得了天時,偶然從人間逝去,是你老師順應天時;安于天時誕生和順應天時死去,都談不上是悲哀還是快樂,古人稱之為'天帝解民于倒懸’。”

    膏脂做了燭薪必有燒完之日,火的傳延,則永無盡時。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亚洲中文久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5G| 亚洲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国产片AV国语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高清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都市| 精品麻豆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av| 99久久久国产精品消防器材| 亚洲日本欧洲二区精品| 乱公和我做爽死我视频| 韩国三级在线 中文字幕 无码| 最新国产乱人伦偷精品免费网站| 97精品亚成在人线免视频|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欧乱色国产精品兔费视频| 亚洲国产良家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男人猛进出女人下面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试看|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良家在线观看| 香蕉伊蕉伊中文在线视频|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日日躁狠狠躁狠狠爱| 成人亚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