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賈島作詩,反復“推敲” 我們把對一件事情反復琢磨,仔細思考稱作“推敲”。這不禁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推”和“敲”與反復的思考有什么聯系呢?原來這是與唐朝詩人賈島作詩的一段故事有關。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作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作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賈島就把自己作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被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