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怎么生來的呢? 古人曰:一物一太極,把研究的對象設為1,天地,人身,屋宅,公司,組織乃至國家,世界宇宙都為一,這叫一物一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微觀宏觀的研究對象都為一,這叫定'太極點'。比如現在的細胞學研究,對于原子的研究,這些都可為1,看怎么由'其中'生出2對立存在的'二元'來研究。 而這個找'對立二元'是有技巧的,要善于以容易的有形可見的一元出來去反推另一元。 這個'一生二'的一在這里是指找出研究對象里面的一個'極限點',而推出另一個極限點。 對于天的陰陽來說,可以從容易看到的找到的感應到的陽入手,'以陽推陰'的方式,以易推難,以可見推'不可見',。以見得到的太陽麗天而行至頭上的時刻定為陽極之'太陽',為午時,而太陽走到反面的與午成180度的子就成了太陽的反面'太陰'了。 不用一定要'見到'太陽走到相反相對的180度。這就是一周天的思維模式。'以有推無'的思維是重要的,以形推'氣',以見得到的'有形'推出見不到'無形',皆為這種思想的推理模型。 說2就是在說1,太極兩分為陰陽,相對的相互轉化的'變易'的特性,不易的是'陰陽'兩儀,變易的是,陰可變陽,陽可變陰,若其不變,則失去了'太極'的研究意義了,即沒1了,沒有2就沒有對1的研究意義,這是種'恒定'狀態。 這也是為什么我說,人生只有63卦,水火既濟卦是一個萬物皆得其位的定住狀態,沒有了動能,沒了'動機',是個恒定狀態。一點問題都沒有,進入'沒問題'世界,'沒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人已沒有生存的發展變化空間了,達到恒定的'了無所求'狀態,已無'生生不息'了。 古人不會去研究定住了的,不存在變數的東西,既然沒有變數,已沒主觀的能動性的意義,還研究干嘛?不關人的事了。 說1必說2,研究事物陰陽轉化的原因與規律,比如研究做一件事情成功與失敗原因和方法,一件事情就為太極1,成功與失敗就為2,這就是陰陽。 2又可等于4,4又可等于8,8又可等于12,12又可等于64,可表示為1=2=4=8=12=64 都是一個太極,都是'一周天',分法不同而已。 我用的太陽乾卦到太陰坤卦的6爻變化,又由太陰坤卦到太陽乾卦的6爻變,這就已是整個人生的'一周天了',盛極而衰,陰極生陽,整個人生的整體,已為這12辟卦所囊括。 簡化為陰陽的角度就是興與衰,存與亡的兩極,這就是2。在這里二就等于十二了。2=12,一個在分為對立的兩個方面,一個在把這兩個對立的雙方,分為六段論,并以轉化的角度加以研究。 而把陽化為太陽,少陰,把陰化為太陰,少陽,這就是二二得四的四段論法了。興衰可以分為大興階段與非大興階段,把衰分為大衰和非大衰階段,這是一種對變化階段的細分的方法。二即等于四,同一個蛋糕二分法與四分法,同樣是這一個蛋糕。 而把事物分成八卦,古哲是按四象生八卦分出來的,在四分法的基礎上再二分法。或者八卦不是這樣由四分法推來的,直接由三才之道,天地人各一爻的三爻法推出了八個卦也可以。公眾號,中國風水研究會。v元谷先生作品。天地人三爻,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有陰陽,三爻合陰陽演出了八個卦,而在八卦對應八方時,是遵照了陰陽四象的變化規律的,一陽一陰,'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規律。 在先天八卦以左為陽,以右為陰,是以坐北向南為標準去看太陽升落,與布先天八卦的。先天八卦之中以'地爻'初爻分陰陽,由日中為純陽卦乾卦,天上地下,上乾純陽下坤純陰為陰陽兩儀的兩個'極限點',叫太陽與太陰,極陽與極陰。 以左皆為陽儀,以右皆為陰儀。左儀卦:震離兌到純陽乾其地爻皆為陽,右儀卦巽坎艮到純陰坤其地爻皆為陰。所以八卦等同于陰陽,8=2。 左卦疊加,先陰后陽,地爻到人爻到天爻,是陰到陽,陰漸少陽漸多的思想,陽升之序。地爻合人爻,二爻不成卦,叫四象。陽卦四卦陰卦四卦,左陽卦四卦,其地爻人爻成少陰太陽二象,右陰卦四卦,其地爻人爻成少陽太陰二象。 震卦離卦其人爻為陰,地爻為陽,所以其為'陽卦之少',陽氣卦,屬于四象中的陰漸少的'少陰',地爻為陽人爻為陽,則是屬于四象中的'太陽'了。這二象,少陰太陽,再疊加一陰一陽疊加天爻,則成了天地人三才齊全之卦了,成了有'卦象'的卦了,成象了,可以看得到感應得到的天地萬物了,不再是陰陽二氣的'四象'狀態。 陰卦陽卦看地爻去分陰陽儀,這是先天八卦講陰陽變化。由日中而仄的道理去感應,天地輪回一周天,由感應最熱的最亮的最高的一個點作為參照點,命名為太陽為乾卦。與其相反相對成180度的那個點就為太陰坤卦,而成對立二分。 這是以一日之輪回來感應思考的'一生二'。一年四季之變化輪回,以最熱的夏天最冷的冬天,人的一生,以一生中的輝煌的點為太陽,最差的為太陰。天地人的感應思索就此開始。 古哲'仰觀天,俯察地',再把'天地雷風山澤水火'八卦再疊加以成'內外八卦',而成六十四卦,分出了'內外天地上下頭腳胸腹',就成了'內外兩層天地'去分析與思考天地萬物的狀態變化了。萬事萬物就活了起來了。內外動靜的狀態變化與不同就盡入六十四卦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