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 風溫 氣分證治(2)
同學們,咱們現在開始上課! 上次課,咱們講了熱入氣分的兩個證候類型,一個是熱邪壅肺,另一個類型是痰熱結胸。 (3)痰熱阻肺,腑有熱結(宣白承氣湯證) 下邊咱們接著講第三個類型,這個類型啊,是痰熱阻肺,腑有熱結,它是肺與大腸同病。腑是指大腸腑,大腸里邊有燥屎熱結。它的臨床表現是潮熱便秘,痰涎壅滯,喘促不寧,舌苔黃膩或者黃滑,脈搏右寸實大。 病因 這個證候的發生,往往是由于肺熱。先有肺熱灼液成痰,肺熱它可以煎熬津液,把津液凝聚成痰。由于痰熱壅滯在肺,就阻塞了氣機,肺失宣降。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不降腑氣也就不降。大腸啊氣機就不通,大便就不容易下去了,再加上里邊有熱,燥熱消耗腸液。大腸的津液不足,就形成了燥屎,而且是越消耗越燥,越燥熱越沒有出路。上焦的肺有痰熱阻滯,下焦的大腸,(因為《溫病條辨》中是放在中焦,那就中焦吧),中焦的大腸有燥結,痰熱和燥結都阻滯氣機,氣越不通,痰和燥結越去不掉,越去不掉越熱,越化燥。所以這么反復啊,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你用攻下法行不行呢?用攻下法不行,你比如說,我用大承氣湯,不行,“下之不通”,下不去,因為它肺氣不通,肺氣閉塞,這肺氣要不降,大腸的氣就不通,所以必須肺與大腸同治。 這個證候比較簡單,潮熱,是日晡潮熱,就是午后申時,3~5點熱勢最高,這是陽明熱盛的特點。另有大便秘結。至于有沒有腹滿痛拒按?可能有,但也不至于太嚴重。痰涎雍滯,這就說明肺里邊有痰,因為痰阻氣機,肺失宣降,它就氣逆而喘,喘促不寧,呼吸急促,喘息。因為有痰,所以是黃膩苔或者是黃滑苔,而不是黃燥苔。如果沒有痰,那就是黃燥苔。因為它里邊有痰,痰是濁邪,所以它苔黃厚膩,或者是黃滑。脈搏為什么右手的寸實大?右寸候肺,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呀,按照一般的習慣,肺和大腸的病變都反映在右手的寸脈上,所以它右手的寸脈比其它五個部位的脈要大,很明顯,這是肺與大腸的實證。 治療呢,因為痰熱阻在肺,就用宣肺化痰的方法,通過化痰來宣肺。因為大腸有熱結,就泄熱通下,攻下熱結。這是肺與大腸同治。 代表方劑是《溫病條辨》的宣白承氣湯,因為肺在五行里屬白,宣白,就是宣肺。承氣,是指津氣相承,這個氣包括津液啊。由于大腸的燥結堵塞了氣機,津液和氣都不通。津氣不通,上下不通,所以津氣上下不相承。通過攻下的方法使它氣機通暢,津液也就恢復了正常的運行,所以這就叫承氣,也就是使三焦氣機通暢,津氣相承,所以叫承氣湯。 大家看這個方劑。它的組成是生石膏、生大黃、杏仁粉、瓜蔞皮。這個方劑的藥物不多,但是它組成很嚴密,這個是從《傷寒論》的攻下法發展來的呀,《傷寒論》有三個承氣湯,這個地方改變成宣白承氣湯,這個《傷寒論》里邊沒有啊,但是它還有承氣湯的作用,所以吳鞠通在《溫病條辨》的“中焦篇”,有幾個承氣湯是發展了《傷寒論》的下法的,在下法上有很大的發展。他這里邊用生石膏和杏仁粉“宣肺氣之痹”,因為痰熱阻肺,肺氣痹,痹,就是“閉”這個意思,閉塞不通,堵住了。用石膏清瀉肺熱,杏仁降氣。石膏是辛寒的,它既能泄熱又能解肌透熱,使熱邪從里面清又向外透,杏仁使肺氣向下降,它們兩個共同作用是宣通肺氣之痹,宣通肺氣,清肺熱。用生大黃“逐胃腸之結”,燥屎不是結在胃腸嗎?胃家實嗎?用大黃來逐胃腸之結,這個“結”是指燥結、燥屎內結。瓜蔞皮作為佐藥,它化痰,化熱痰哪。但是這里邊要看一看,這個方劑,吳鞠通用瓜蔞皮是一錢五分,這個量太小,給它加上十倍吧,一兩半、一兩都可以,因為瓜蔞皮這個藥啊,非常地平和,覃瓜蔞嘛,它對正氣沒有損傷,化痰、清熱。可以用30克、40克,都沒有問題。他用的是瓜蔞皮,當然他重在宣肺化痰。但是這個病人又有大便燥結,用全瓜蔞可以不可以?用全瓜蔞也可呀,連皮帶仁一起用,它既能夠宣肺化痰,又能夠潤腸通便,幫助大黃通便。實際上這里邊的杏仁粉也潤腸通便,杏仁也是潤腸藥,它也有潤腸作用。這個瓜蔞皮大家臨床可以考慮,他這個量是太小了。另外生石膏用五錢,那要根據具體情況了,如果肺熱很重,,生石膏五錢也不多,八錢、一兩,也就是25克,30克,都可以。 這個方劑來自于《溫病條辨》,是在“中焦篇”第十七條,“中焦篇”第十七條有五個方劑,是講攻下法的,他怎么說呢?他說:“陽明溫病,”陽明是在胃、腸了。“下之不通,其證有五,”請大家注意,陽明病腑實證已經用了攻下法,但是大便還不通,為什么用了承氣湯攻下大便仍然不通呢?他列舉了五種情況,那就是說,這個病人大便不通,(不光是)是大腸有燥結,還有其它的問題,你沒有解決其它的問題,大便就下不來,比如說這個證候,他說:“……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這和咱們前面列的一樣啊,“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主之”,是由于痰熱阻在肺,燥屎阻在腸,所以肺氣不能降,就上逆而喘,因為他上邊有痰熱,你光通下,它下得去嗎?肺氣不宣,腑氣不降啊。所以,必須要宣肺,加石膏、杏仁開肺氣之痹,宣肺氣之痹,使肺氣宣通了,提壺揭蓋,大腸就通了。所以這個方劑呀,它是開肺氣而利大腸。吳鞠通說:“此臟腑合治法也”,這叫臟腑合治。為什么叫臟腑合治呢?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它們是相表里的一對臟腑。這個方劑針對肺與大腸相表里的兩個臟腑,所以叫“臟腑合治法也”。“中焦篇”的第十七條,下之不通有五證,咱們先講這第一個啊,咱們將陸續地再給大家介紹。他是不是發展了《傷寒論》的下法?《傷寒論》就是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樸或者是甘草,三個承氣湯,完全都是純攻下。這兒因為肺的氣分有痰熱,大腸的氣分有燥結,你光攻下,肺氣不宣,它下不來,所以他(吳鞠通)發展了下法,上邊宣肺,下邊通腸。這發展得非常好。 大概是1985年,山西長治市,它是晉東南地區所在地呀,他們學會呀辦了一個溫病講習班,參加的呢,都是當地衛校的老師和當地各醫院的醫生,在講課的過程中啊,有一個大夫,是我們學校的畢業生,他說:“劉老師啊,你講溫病的時候,好好講講宣白承氣湯,好好分析分析。” 我說:“宣白承氣湯在溫病里邊也是個普通的方劑,沒有什么太特殊的地方,為什么要好好地講它?” 他說:“這個方劑太好了,我們醫院哪,收了一個肺炎的病人,喘,昏迷,用各種抗生素加輸液十來天哪,始終是昏迷不醒,高燒不退,喘,喘得厲害。西醫呢,就請中醫會診,我說,我看這個病也沒有什么特殊,怎么會什么抗生素也沒效,用什么方好呢?我發現他肚子特別硬,一問,他從住院以來就沒有大便,可我就想起宣白承氣湯了,不妨一試,就用了宣白承氣湯。吃了一副以后,大便就下來了,大便一下來,病人就清醒了,熱就退了,兩劑藥,熱就退到正常了,醫院這些西醫大夫都覺得挺吃驚,中醫療效這么好啊!?” 他說:“后來呀,又收了同樣的一個病人,西醫診斷叫‘阻塞性肺炎’,跟上次那個病人一樣,還用這個方,還有效。” 當然哪,這個方劑呀,因為它上面宣肺化痰,下面通腸,肺與大腸同治,如果你燥結不去,肺里邊痰熱也去不掉,肺里邊痰熱去不掉,燥結也去不掉,它兩是互相影響。所以吳鞠通說,“下之不通”,用下法不行,你單用清肺的方法也不行,你用麻杏石甘湯,大便不去也不行,因為大便也是熱源之一呀,腑氣不通熱也不能降啊。所以這個方劑組織得好就在于此,在于臟腑合治,不過它的量小一些,再有化痰的力量不夠,所以增加瓜蔞的量,甚至于還可以加竹瀝,如果痰特別重,可以加竹瀝30克,竹瀝是水,不用煎,直接喝,清熱化痰。 (4)肺熱發疹(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方證) 第(4)個類型。氣分證的第(4)個類型,肺熱發疹。 它的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或者是發熱不惡風寒,可以惡風寒也可以不惡風寒,皮下發出紅疹,就是紅色丘疹。兼有咳嗽,胸悶,舌紅苔薄黃,脈數。 這個證候啊,它可以是衛和營同病,也可以是氣和營同病,都可以。為什么講義把它放在這個位置?放在氣分證這兒?因為它不是純粹的營分證,不是典型的營分證,熱邪已經入營,但是它不重,它不是典型的營分證。 前邊咱們講斑和疹的鑒別的時候,談過這個問題,發疹的原因,是由于風熱襲表,手太陰肺衛分的風熱邪氣侵襲體表,同時又向里竄入營分,使衛營同病,由于衛分有邪,體表的氣機不通暢,衛有邪阻,邪氣阻礙在衛分。營分又有熱邪,又逼迫著血液向外,體表充血呀。衛分有邪阻擋,營分有熱邪的逼迫,把血液就擠在皮膚表面的血絡之中,就瘀在血絡里面,它就突起哪,就出小紅疹。如果說衛分(證)進一步發展,它入氣分,也可以發疹。就是不惡寒也可以發疹。為什么呢?因為氣分有熱,同樣表氣不通,熱堵塞在氣分,體表的氣機也同樣不通暢。那么體表氣機不通,營分的熱邪又向外逼迫,血液也照樣瘀在血絡里邊,發疹。所以呀衛營同病、氣營同病,都可以見發疹。有的病人惡寒,有的病人不惡寒。 因為表氣不通,肺氣不宣,所以肺氣上逆,就出現咳嗽。肺氣不宣,郁塞在胸,胸部就發悶,所以有咳嗽、胸悶。 因為熱已入營,熱邪盛,所以舌紅,苔薄黃,這個時候舌還不至于絳,它沒有到嚴重地損傷營陰的程度,還是紅舌。 脈數,還不至于細。所以舌紅苔薄黃,脈數,說明是熱盛,傷陰并不嚴重。 這個治療,要宣肺清熱,或者叫宣肺透熱,總而言之,要使熱邪從表而來還從表而去,不管它是衛營同病還是氣營同病,總歸是體表的邪氣向里走,那么我們就從里面把它退出去,透出去,所以要用透法,宣肺就是透。宣肺透邪,涼營透疹,涼營就是清營。 什么樣能涼營呢?因為營是血中津液,所以涼血藥就能涼營,不是另外有一類藥啊,涼血藥也叫涼營(藥)。方劑是《溫病條辨》的方,它的名字就這么叫啊,《溫病條辨》就叫這個名字,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方,元參就是玄參。銀翹散去豆豉,為什么?因為從這可以看出來豆豉用的是辛溫的,因為它辛溫,他用了兩個辛溫的藥,一個荊芥穗、一個豆豉,去掉一個,因為它已經入營了,已經有疹了,所以不需要太溫,減低它的溫性,所以去掉豆豉。為什么荊芥穗不去啊?你如果兩個都去掉,它就沒有辛味了,透的力量就不夠了,所以他去一個,不能兩個都去。銀翹散去掉豆豉,那么就保留了它辛涼輕解宣肺透邪的作用,不管是衛分或氣分這個方劑都可以用,你說銀翹散治不治氣分證?它也同樣治氣分證,入肺嘛,入手太陰的衛分和氣分,氣分熱它也同樣能夠向外透,但是因為它已經入營了,發疹了,銀翹散只能透衛、透氣,它不入營,所以加了入營的藥,生地、丹皮、(大青葉)、元參,生地和元參這兩個藥都是寒涼藥,生地甘寒,元參甘咸寒,它有咸味。這兩個藥既能夠涼營,又能夠滋陰,但是它不膩,滋而不膩。涼營就能夠清營分的熱,滋陰就能夠養營陰,保護津液,防止傷津液。主要還是用它們來涼營。丹皮辛寒,丹皮是辛寒藥,但是它是血分藥,它不入衛分,在這兒用它最合適,用它來涼營涼血,同時能夠透熱,它透血中伏熱。因為它是辛味,但是它不是溫的,它是涼的,涼就能夠清血熱,辛味有發散的作用,所以它能夠使血脈里的熱邪向外透,有這么一個作用。為什么丹皮臨床常用?道理就在這兒,它跟赤芍不一樣,赤芍只能涼血、活血,不能透熱。丹皮呢?既能涼血又能透熱,同時還能活血。那疹不是血液瘀在皮膚的表面嗎?一方面向外透邪,使氣機通暢,使血液能夠回流,另外你加點活血的藥不是更促進它的流動嗎?所以在這里邊用丹皮,既能涼營又能活血,又能透熱。 大青葉,清熱解毒。大青葉不入血分,它入氣分,它是氣分的清熱解毒藥,清氣。 這個方劑,疹發的初起可以用。疹將發未發,疹要發了,但是還沒有發出來,病人胸悶、咳嗽、體溫很高、煩躁,憋在里邊出不來,疹子有出的趨勢,出了幾個小疹點,但是出的還不多,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營分的熱要向外發,還沒有發出來,這時候用這個方,可以透。 已發。已經發出來了,還是用這個方透,透,就能夠退疹。這個疹已經開始消退了,但是還沒有退盡,用什么方?疹子自己開始消退了,逐漸地在減少,疹點少了,顏色也淺了,這時候怎么辦?還是用這個方,透,促進這退。所以呀,將發未發,透之使發;已經發了,透之使它發得暢;逐漸地在消退,透之促退,促進它退下去。所以,治疹哪,大家要掌握自始至終抓住一個“透”字,因為邪氣從表向里來,我讓它還從里向外去,一直向外去,一直向外透。至于說芥穗去不去?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因為在大隊的涼藥里面,芥穗顯不出它的溫性來,它就是一個辛散透邪,所以可以不去,沒有問題,因為吳鞠通已經把豆豉去掉了,你不用都去,都去它透的作用反而小了。 (5)肺熱下移大腸(腸熱下利)(葛根芩連湯證) 第(5)個類型啊,是肺氣分的熱邪下移大腸,導致腸熱下利,不是痢疾啊,是下利,是泄瀉。 它的臨床表現。身熱咳嗽,下利色黃,熱臭,特點是黃色、味很重,同時又是熱的。因為大便很熱,所以它就燙肛門,肛門就感覺到灼熱,什么感覺呢?像烙鐵烙了一樣,烙肛。你怎么知道它熱呢?肛門有灼熱感,但是腹部不硬不痛,舌苔黃,脈數。 分析一下病機。這個證候的產生,是手太陰肺的氣分熱邪向下傳遞到大腸,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經脈相通,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它們的關系非常密切,互為表里,所以肺有熱很容易向大腸轉移,所以從上向下就轉移到大腸,但是肺熱并沒有盡,所以它有咳嗽,到不至于喘,有咳。熱轉移到大腸之后,并沒有使大腸形成燥屎,形成了什么了呢?出汗了,就是說啊,這個肺熱沒有向外蒸,沒有從體表出汗,它移到腸子里邊去了,逼迫著腸子出汗,使腸里邊的水和糞便混在一塊,那大便就稀哪,所以它下利。稀便,不成形,又黃,味兒又很重,又很熱。這在《傷寒》里邊叫協熱下利,《傷寒論》里邊叫協熱利,溫病也同樣有這種情況。 肺熱下移到大腸有兩種情況: 一種呢,是肺熱灼傷了津液,形成燥屎,大便特別干。 一種情況,是肺熱逼迫大腸出汗。肺熱向外蒸可以使體表出汗,大腸出汗你看不出來,實際上那個水和糞便混在一塊下來了,是大腸的熱逼迫著腸液下來,下瀉。因為它是熱邪導致的,所以便又熱又黃。那當然,里熱重,苔黃脈數。 這個病情并不復雜,它和陽明腑實證有什么區別?陽明腑實證是大便不通,這個大便通,而且還稀。陽明腑實里邊有個熱結旁流,熱結旁流是指大腸里邊有燥屎內結,七、八日不大便,下利稀水,但是從肛門里邊下利的是稀水,這個稀水不夾雜糞便,是純清水,是純粹的稀水,氣味惡臭,當然它有糞便的臭味,但是沒有便,就是水。熱結旁流和這個類型不一樣,這個是稀便,那個是稀水;這個是黃色的,那個是混濁的水液。兩種類型,從病機上說,都是腸熱,一種是腸有熱消耗了津液;一種是腸有熱逼迫津液向下走,津液下滲,所以大便稀。 治療呢。要清熱止利。清哪兒的熱?清肺與大腸的熱。要用苦寒,苦寒清熱止利。代表方劑是《傷寒論》的葛根芩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用葛根升陽止利,利不是往下瀉嗎?用它來升提陽氣,使陽氣上升,氣不下行,不就能止利嗎,所以葛根是升陽止利的藥。黃芩、黃連苦寒,寒能清熱,苦能燥濕,他不大便稀嗎?就用燥,不怕苦燥。黃芩入肺與大腸經也入胃經,清肺、清大腸;黃連入心和大腸經;在這兒用這兩個藥,都是來清大腸的熱,同時用黃芩來兼清肺熱;用甘草來調和諸藥,因為這兩個藥是大苦大寒,為了防止它損傷正氣,加點甘草,用甘草來緩解一下它的燥性。這個方劑呀,它既能治熱利,也能治痢疾。 葛根芩連湯在臨床上使用,這個下利咱們現在叫泄瀉啊,這是泄瀉,它能治熱導致的泄瀉,也能治痢疾,但是它是用于痢疾初起,因為葛根有透表作用、解表的作用,所以只用于痢疾初起,如果是痢疾,這個方也照用,但是我們這兒講的不是痢疾。 這兒講的是協熱下利,大家就是要把這個證候和腑實證區別開來,你有一些人就想不通,為什么都是大腸的熱,那個大便就那么干?這個就稀?為什么?不為什么,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熱邪在腸子里邊把津液就消耗了,而且還出大汗,津液都從體表跑了,所以腸子里邊就非常干,就形成了燥屎。這種情況熱邪它沒從體表跑,他不出汗,沒有大汗,熱邪逼迫著大腸的水份往下流,它和糞便混在一塊,下來不就是稀的了嗎?這個地方不容易搞明白,都是腸熱、肺熱,為什么這兒就是稀便?那個叫津液外滲,出汗叫津液外滲。這個是津液下滲,這個是津液向下。總而言之,都是由熱導致的水液代謝失常造成的,消耗津液造成的。他瀉也傷津哪。所以要清熱止利。 (6)肺胃熱熾(白虎湯證) 第(6)個類型,是氣分證的典型證候,氣分證的代表,肺胃熱熾。手太陰肺和足陽明胃,這兩臟兩經熱邪熾盛,還不是一般的熱。 它的臨床表現。壯熱、惡熱、大汗出、渴喜冷飲、喘急鼻搧,喘,鼻翼搧動,舌苔黃燥,脈浮洪,或者是滑數有力。 這個證候啊,在《傷寒論》里邊屬于陽明熱證,有人叫陽明經證,就是足陽明胃熱盛,里熱向外發越,所以這種熱呀,它不憋在里邊,向外蒸騰,里熱蒸騰。怎么知道它向外蒸騰呢?大汗出,通身大汗。 《傷寒論》叫陽明病,你這兒為什么說是肺、胃熱盛?吳鞠通《溫病條辨》的第三個方,就是辛涼重劑白虎湯,在“上焦篇”。上焦篇第一個方是銀翹散,辛涼平劑;第二個方是桑菊飲,辛涼輕劑;第三個方就是辛涼重劑白虎湯。他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放在太陰溫病。上焦的太陰肯定是肺呀,是手太陰肺的溫病。在“上焦篇”,他講白虎湯的條文很多,到“中焦篇”,就是第一條,“中焦篇”開始,第一條,他寫得非常好啊。“中焦篇”是胃、腸、脾這三個臟器嘛,他先講溫熱病,“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就是日晡所發潮熱),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是手陽明的溫病還是足陽明的溫病?手、足陽明都是這個表現,這是共有癥狀,是共有的表現。底下他說:“脈浮洪躁甚者,白虎湯主之”。如果脈是浮洪,用白虎湯。“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通過脈象來區別。如果脈是浮洪的,那是無形熱盛,用白虎湯,如果脈是沉實的,是有形熱結,用大承氣湯。 “中焦篇”第一條,陽明溫病是講的兩個陽明,兩個陽明共有癥都是高熱,白虎湯證也可以有大便閉,小便澀,但是它沒有腹滿痛拒按,它脈不沉實。這第一條講得非常好,這個地方白虎湯交代完了以后,“中焦篇”就再不講白虎湯了,那就是說,白虎湯它既能清肺熱,又能清胃熱。“上焦篇”它講白虎湯的條文最多,到“中焦篇”就這么一條,他就告訴你呀,《傷寒論》里邊用白虎湯治陽明病,實際上在溫病里邊用它來清肺熱也非常好。為什么?吳鞠通這個說法實際上是對《傷寒論》的發展,他把白虎湯的應用范圍擴展了。根據什么?我是這么想啊,有這么幾個根據,大家考慮考慮:第一,從生理結構上講,肺和胃關系非常密切,為什么?手太陰肺經起于哪?是不是起于肺?手太陰肺經它不起于肺,起于中焦,中焦是哪兒?是脾、胃啊,“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絡大腸所以它根大腸相表里啊,“還循胃口”,下絡大腸以后回來,到胃上口,“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再穿過膈膜,跟肺連上了。所以從經脈來說,手太陰肺經它是經過胃的,那么肺有熱,傳胃不傳胃?胃有熱,傳肺不傳肺?它們兩個肯定要互相影響,因為它們有經脈相通啊,肺經有熱肯定往胃經傳,胃經有熱也往肺經傳,因為它們經脈相通。這是一個問題。 (系統圖形演示37:40) 再一個(第二),肺開竅于鼻,胃開竅于口,鼻和口在外邊來看是兩個器官,進入口腔之后,都并到一塊。邪氣從口、鼻而入,可以入肺吧?可不可以入胃?外感的邪氣從口、鼻而入,它既能入肺,又能入胃,哪條道它都可以走。所以肺和胃往往同時發病,肺熱胃也熱,胃熱肺也熱。這是從體表的器官來講。 (第三),從體表的組織來講。肺外合皮毛,胃主肌肉。皮和肉能分開嗎?皮往下傳不就是肉嗎?皮連著肺,肌肉連著胃,它們能不(相互)影響嗎? (第四),另外,從它們的生理功能上來講,肺和胃在人體都是很特殊的臟器,很重要的臟器,肺朝百脈,它和血液的運行有關,主一身之氣,和氣的運行有關。那么朝百脈,和血液在全身的運行有關系;主一身之氣,和氣的運行有關系。通過什么形式(完成它的功能),通過宣發和肅降的形式。那么體內有了熱,肺也照樣宣發肅降啊,隨著氣的運行,它也照樣向外散熱呀,這是肺。再看看胃,胃是水谷之海,十二經氣血之源,就是全身的氣血都由胃消化水谷精微而產生啊,所以它是十二經氣血之源,全身的大經小絡里面的氣血都是從胃批發來的,胃里邊如果有熱,它也散布到十二經,所以它們兩個在生理功能上聯系也很密切,肺胃有熱都可以敷布到全身,所以它的表現是壯熱、大汗,是不是里熱向外蒸?它不憋住啊,它也不下利,就是往外蒸,像蒸饅頭一樣,籠屜里面蒸熱氣,帶著汗液出來,所以他出的是熱汗,汗出而熱不解,就是因為肺有熱,它向外宣發的都是熱,胃有熱,從它里邊出來的氣血都熱,運行到全身也都是熱的,到體表還是熱。所以從肌肉、皮毛,你看吧,一摸就燙手。它們倆的關系太密切了。所以肺熱傳胃,胃熱傳肺。比如說新感溫病先從手太陰來,然后傳到中焦陽明,順傳于胃,“濕邪上受,首先犯肺”,先是皮毛、口、鼻,然后就是肺經,然后是肺臟。開始呢是表,從衛分傳氣分,傳到肺臟是氣分,肺臟再往下傳,順傳于胃么,到中焦么,導致胃的功能亢奮,還是氣分。外感邪氣從肺入胃。那么如果是伏氣溫病,邪氣從里發,發于胃,它可不可以傳肺呢?它也照樣可以傳肺呀。所以在臨床上,這種高熱究竟是在胃還是在肺?你分不出來,既有胃熱又有肺熱,所以咱們叫他肺胃熱熾,在這點上啊,吳鞠通對《傷寒論》的發揮,發揮得非常好,他把陽明病擴展到太陰溫病了。之所以出現壯熱、高熱,是因為正邪相爭,這個階段邪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激烈相爭,所以高熱。因為它邪不在表,而且里熱很盛,所以他不惡寒反惡熱,怕熱,他體內的溫度太高,外邊越涼他越能散熱,所以他喜歡涼。因為里熱蒸騰逼迫津液外泄,所以就大汗出。大汗傷津,所以口渴喜冷飲,熱邪迫肺,肺氣上逆,肺里邊一團熱氣,它宣降的功能就失常了,氣就上逆,氣逆而喘,舌苔黃燥,有熱傷津,所以黃而燥,脈浮洪或者滑數,都可以,總而言之,它是個實脈,是個有力脈。為什么浮洪?怎么解釋?洪脈本身就是浮脈類,氣血很盛,熱鼓動著氣血向外涌,他不是大汗出嗎?氣血向外涌越,脈搏就隨之而浮越,為什么洪?洪脈如鉤,正常的脈呀,滑脈略微有點弦(圖示45:18),它是這種形式。洪脈不然,有鉤,所以叫鉤脈。這鉤是怎么來的?熱邪鼓動,氣血涌盛,就像刮大風吹得水的波浪一樣,嘩,一個浪頭,嘩一個浪頭,這浪頭是不是這種形式?上去之后,到高峰打個旋兒,下來了,這種脈叫洪脈,在手下有打旋兒的感覺。洪脈如鉤。因為熱盛,氣血不衰,所以氣血涌越,浮越于外見浮象,脈搏洪大有力,或者是滑數,滑數也是實脈呀,都可以。 這個證候的特點大家要掌握:邪氣盛,正氣不衰,正邪相爭有力,病變部位在肺和胃兩個臟腑。 咱們先休息一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