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人與人交往,更多看重的是“三觀”。 到底何謂“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下面的這三個故事說盡了王陽明心學的真諦,看看什么才是最正的三觀! 1 無善無惡心之體——世界觀 薛侃是王陽明座下的一位弟子,常常幫忙打理花圃。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樣打理花圃的時候,突然很是感慨:“為什么天地之間,惡難鏟除,善更難培養呢?” 這時候正好王陽明過來賞花,聽到后就勸導薛侃:“你什么時候培養善,鏟除惡了?” 花沒有草的襯托,不會開得那么絢麗多姿;草沒有花的陪伴,也不會茁壯成長! 因此,花和草孰善孰惡,無法分辨,一切的善惡都是源于個人的私愿。 薛侃聽完之后,覺得很詫異就問王陽明:“師父,那這人世間就無善無惡了?” 王陽明回答:“天下萬物并無善惡之分。黃金在手上,那它就是善的;而不小心被吃進肚子,那它就是惡的。糞便在大多數人看來是惡的,但對于莊稼人來說,就是最好的化肥,那它又是善的。你說善惡能分辨出來嗎?” 王陽明曾說:“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 2 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 王陽明曾說:“滿街皆是圣人。”他在講學期間也說過:“人人心中都有個圣人,但因為自己不夠自信,跟不去努力,導致這位圣人被埋沒在心中了。” 弟子們聽了很是慚愧,都低著頭不說話。 這時候王陽明提問一名弟子:“你心中有圣人嗎?” 王陽明笑了:“眾人皆有,怎么你不敢有呢?記住了,這種事情萬萬不可謙虛!”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那些打心里自然踐行致良知的人,稱得上是“圣人”;迫于外界的壓力,勉強踐行致良知的人,只能算是“賢人”;而死活不愿意踐行致良知的人,堪稱真正的“愚人”。 只要肯踐行致良知的人,即使他是愚人,也能成為像圣人一樣的人。 人生來皆有良知,但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卻遺臭萬年! 這追本溯源就是他們的人生觀不同。 當一個人內心被遮蔽,也就是失去良知的時候,就會做一些惡的事情,久而久之,善人也就變成了惡人,世界就出現了善惡分化。 3 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 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之后,名聲大振。 當時擔任貴陽主管教育的行政長官席書慕名前來拜訪王陽明,并且問他:“關于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有何不同?” 王陽明回答道:“他們是一樣的心。” 后來席書被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所吸引,就邀請他一同前往貴陽傳播陽明心學。 譬如人們總說“百善孝為先”,覺得孝敬父母很重要,這是他們知道的理論知識。但實際呢?真正做到“孝敬”的又有幾人? 一個人在良知的驅使下,會迅速產生一些反應,而這種反應自身是無法控制的。 良知就是道德和智慧。當我們看到他人欺負弱小的時候,內心會憤憤不平,這就是良知在提醒我們,要有正義感,不能視而不見。 良知的力量當真如此強大嗎? 4 為善去惡是格物——方法論 王陽明的弟子中有一位是地方官員,這個人每次聽講都是津津有味,意猶未盡的。 但是他內心有些遺憾:“老師講得特別精彩,但是我真的很難每天都來聽講,畢竟身為官員要處理的大小事件很多,無法做到每天來聽講修行。” 王陽明聽完后說:“我并未讓你放下工作來聽我講學,你的工作和生活亦是一場修行!” 王陽明繼續解釋:“心學并不是空談,只有把它與實踐相結合之后,才能真正發揮它的意義。 當你斷案時,就是在修行,在學習。若是你遇到不禮貌的罪犯時,你要心懷一顆無善無惡之心,不能遷怒于對方,要理性地去斷案,做到公平公正! 官員聽完之后恍然大悟,從此開啟了自己的“修行之旅”。 王陽明有一位弟子,名叫陸澄。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平時靜坐時覺得自己的內心很強大,任何人和事都打攪不到我,但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慌亂了,不知從何處下手?” 針對如此癥狀,王陽明回答道:“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多在事上磨練就能夠存天理、去人欲,將自己的情緒控制得恰如其分,從而致良知。 事上練的目的就是要練心,七情六欲乃是人之常情,但貧賤或富貴都在受外界事物的影響。 |
|
來自: 昵稱6411453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