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認真想過自己的夢想、真誠地思考關于自己的一切,或著透過學習做出某件令人嘆為觀止的事情?如果還沒有,那你一定要備齊一項非常重要的條件:放膽去做的勇氣。 關于勇氣這件事,我認為到目前為止說明得最好的人,便是精神科醫師兼暢銷作家摩根.史考特.派克(Morgan Scott Peck)。他在其著作《心靈地圖Ⅱ:探索成熟與自由之旅》(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中這樣談論勇氣: 「其中,使我不斷感到驚訝的事情之一,是了解何謂勇氣的人占極少數的事實,大部分人以為,勇氣就是指無所畏懼,然而不恐懼不等于有勇氣,勇氣是你盡管害怕、痛苦,卻還能咬牙繼續向前的能力。」 我認為世界上最需要勇氣的事情便是學習,學習是直到我們呼吸終止前都得進行之事,也是需要不斷克服心理恐懼與精神折磨之事,而且還得持續進步、創造人生價值。從現在起,我將帶領各位先掌握以下七種學習核心技術,接著再仔細探究天才們的學習方法,并將其內化成屬于我們自己的方式。 一、拒絕身體,聽從大腦 如果想要區分身體與大腦想做的事,首先要先將身體與大腦做區分。我們生活的世界,可分成自己的內部世界與周圍的外部世界。我們可以認知、分析、接受這個世界;同時也能夠影響、改變這個世界。 我們與外部世界的界線是肌膚,肌膚上有各種感覺器官,所以才能看見、聽見、嘗見、嗅見、觸見,藉由這些感覺來認知世界,并將這些資訊傳遞到大腦,大腦則會比照過去所學與經歷進行分析、做出判斷;此時,左腦負責進行邏輯、語言、數理判斷,右腦則負責進行美麗、感性、統合判斷。 不過,大腦的判斷事項不只來自于外部世界,內部也會不斷向大腦提出判斷要求;諸如肚子餓、想睡、覺得冷或熱等事項,有些要求與人類生死存亡有直接相關,有些要求則只是想玩或者發懶,這類型的信號都屬于身體內部提出的要求,而內部要求中還有一種屬于更高層次。例如:為了準備即將到來的考試,就算覺得疲憊也得強忍睡意、撐起眼皮苦讀;雖然身體感到十分寒冷,還是得對敵軍戒慎警備;必須學習新知才能在世上生存的意念等,都屬于大腦斷然拒絕身體,主張非做不可的內部要求。 有趣的是,我們的大腦明知道除了特殊情況外,聽從身體要求幾乎不會有好結果,卻依然難以抗拒身體誘惑。舉例來說,距離考試日期只剩下兩天,大腦明知道要趕緊把握僅剩不多的時間,犧牲睡眠、專心準備,身體卻不斷說服大腦,再多睡一小時就開始好好認真讀書,反正在精神不佳的狀態下溫習,效果也好不到哪去,倒不如好好補個眠,一覺醒來專注力更加倍。這時,我們通常會做出何種決定?至少在我還是學生時,見證我每次都輸給身體模樣的爸媽就說過:「都要考試了還睡覺,你這小子根本頭殼壞掉!」 因此,做任何判斷前,最好先確認要求信號的出處來源,我們的身體會追求當下的幸福,大腦則會以更長遠的目標追求未來幸福。當然,有時候當下的幸福也很重要,不過大多時候,后者的選擇往往更明智。雖然兩者都牽扯到生存問題,但只要不是立即攸關性命或身體異狀的狀況,我們都應該傾聽大腦的要求,亦即精神的要求才對。懂得傾聽精神要求的人當中,沒有一位是不善學習之人。 二、不能只有玩伴,還要有能一起討論的朋友 通常會一起玩樂的朋友都是與自己年紀相彷的同儕,但可以一起討論事情、交換意見的朋友,則不受年紀與性別限制,就算從事不同的工作或專攻領域也無妨,重點是彼此能夠經常碰面并侃侃而談。不過,還有一點更重要:對方要能夠看見你沒注意到的事,并且毫無顧忌地向你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雙方也不會為了意見相左而吵得面紅耳赤,這樣才足以成為彼此的最佳摯友。 面對同一件事情能夠看見不同面向的朋友才是最佳拍檔,雖然有時候會因為這種朋友的自尊心太強而產生沖突,但懂得看見其他面向就代表能減少失敗或失誤的機會。如同蘋果公司(Apple Inc.)的賈伯斯身旁有個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 一樣,Google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身邊也有個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微軟比爾蓋茲身旁則有經常起口角卻是最佳建言者的史蒂芬.巴爾默(Steve Ballmer)與保羅.艾倫(Paul Allen)。 特斯拉汽車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執行長伊?。R斯克(Elon Musk)曾在TED演講中談及他的朋友,「我尤其會用心聆聽別人對我的負面評語,如果真要區分,這種負面評語往往是由我的好友們負責,這好像沒什么,但是他們總是能真實說出其他人難以啟齒的建言。」 能成為建言者的朋友大致有四種特點:自尊心強、正面樂觀、失敗后也能快速站起、比誰都還要有熱情。首先,關于第一點自尊心強,不是指態度囂張或頑強固執,這種特性往往出現在目標明確、懂得享受沉浸于追求目標的人身上;第二點樂觀也是,這里是指思考正向、相信自己一定會達成目標的人,而非天真浪漫、整天游手好閑的那種人;第三點復原彈性佳則是指,盡管失敗也不屈不撓,重新起身后會有更大幅度成長,認為失敗也是屬于成功的一部分,將其視為又更靠近成功一步,重新繼續專注在同樣一件事情上的那種人;最后一點熱情,則是所有成功人士與即將成功人士所擁有的共同特征,它可以將不可能化為可能。 三、別想要什么都會,選擇自己所需,拼湊學習即可 現今資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每日暴增,這些新知會被整理成輿論、媒體、論文、書籍等各種不同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然而,這些知識往往不完整,只是被人整理好的其中一小部分。試想,我們不僅接觸不了完整知識,甚至接觸的還只是部分片段,既然拼湊這些片段知識培養學習廣度很困難,又怎么可能達到深入探究學習的境界? 于是,我注意到小說《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的兒子——詹姆斯.巴哈(James Bach)的學習方式。高中就休學的他,等于只有國中文憑,但他卻是蘋果公司里最年輕的經理人,還以親自發想出的軟體探索性測試方桉分別受邀到科羅拉多學院、佛羅里達理工學院,以及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等進行演講。 他述說自己當初真正的需求,建議臺下聽眾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標搜集資料,多方利用書店、網站、圖書館進行探索,并從所有搜集到的資料中,挑出符合所需的主題全心投入研讀。重點是只挑自己需要資料閱讀,而非照單全收,并且以你需要的資料為中心,繼續尋找更深入的延伸資料。當你不斷重復這樣的過程,便會對該領域有全方位了解,不論是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能兼得。不過羅馬并非一天造成,這樣的學習過程要持之以恒延續才行,光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成不了氣候,這點務必要銘記在心。 此外,他也奉勸所有人,為了確認這樣的學習過程或學習結果是否符合書籍與資料上所言,我們得隨時多帶一顆大腦。亦即除了自身觀點以外,還需要另一種觀點,這與前述提及身邊「要有能一起討論的朋友」正好概念一致。然后他還提醒我們,記得將確認過的事實整理成專屬于自己的圖表或圖像,方便我們重新翻閱確認、整理思緒。舉例來說,所謂「畫家」就是擅長用一張圖來呈現個人精神世界的人。 四、別被感覺支配,而是支配感覺 我們透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并仰賴大腦對世界的解釋來學習。因此,「感覺」是接納外部世界的唯一一扇窗,除了「感覺」以外,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學習。不過誠如第一點所述,必須將這項感覺器官是肉體的事實牢記在心,相較于內部臟器會為了延續生命竭盡所能運作,感覺器官只喜歡想盡辦法找借口放松休息。 然而,要是感覺消失的話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看不見、聽不見也感覺不到,接收不到任何外部傳來的資訊,等于大腦處于無法認知的狀態。 沒有輸入就不會有認知,處理認知的大腦無法運作,便不能夠輸入或輸出,用醫學術語解釋就是所謂的「腦死」狀態。那么,在認知完全中斷、演變成腦死狀態前,是否存有中間階段呢?先說結論,答桉是:有的。所有感覺的老化結果都屬于中間階段,例如,當身體開始老化,感覺能力就會降低,也就是變得看不清楚、聽不清楚。 我們如果要嘗味道,就必須經過味蕾。正如字面所言,分布在口腔內與舌頭上的突起物便是「感受味覺的蓓蕾」。據說成人的味蕾有一萬顆左右,隨著年紀增加,數量會逐漸遞減,功能也會逐漸退化,出現老化現象,這也是為什么上了年紀的母親會把湯越煮越咸的原因。 不過,有時我們也會遇見感覺器官正常,卻無法正常作用的情形,或說這種情形其實很常發生。例如,當你因為找不到桌上的一個小回紋針而備感焦慮,想著「回紋針到底跑去哪里了?」但回紋針又沒有長腳,明明放在某處卻怎么也找不到。說穿了這就是屬于「明明沒認真看卻說沒有」,大腦無法準確對感覺器官下指令的情形。 這種人我們會稱作觀察力較差的人,因為不是「看不見」,而是「視而不見」,或許用「沒在看」會更為貼切。「看見」是指有意識地為了發現某件事或某樣物品所做出的找尋行為。但是當找尋的意志消失,只單純認知眼睛能目視的事物,就等同于「沒在看」,這樣就很難進行有效的學習。 若想要有效學習,切記一定要有目的性的睜大雙眼仔細閱覽,而非走馬看花、草草掠過。不要直接認知感覺給你的訊息,要利用大腦確實支配感覺,才能夠看見那些原本沒注意到的事物。 五、立體結構化并確認自我意識 立體結構化是指提升想像力的巨大能力,或許有人會好奇:想像力是否也有分次元? 假設將一次元線性思維套用于夢想上,而你夢想三十年后成為一位資深宇宙飛行師。那么,現在身為高中生的你,就必須為了考進飛行或宇宙相關科系大學而埋首苦讀。當你成為大學生后,則要為了順利擠進宇宙開發相關公司或NASA工作而努力學習。這種畢業后十年要從事什么工作,接著又要做什么等連成一串人生的夢想,就是由一次元線性思維規畫而成。 若用二次元平面思維來規畫夢想,就會呈現如平面圖般的結果。舉例來說,在擬定大學學習計畫時,會在學習項目中填入氣體力學、天體物理、航空溝通、電腦工學、航空法、飛行實習等。無數項科目會如樹枝般延展,然后各個科目又會安排學習進度與目標設定,心智圖(Mind Map)就是將上述內容以二次元方式視覺化呈現的圖像。 如果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三次元立體思維,三次元思考方式是將平面思維立體化,也就是「立起來思考」。不再是平面式的描繪樹枝與分枝,而是立體地從上下左右圍繞樹枝,根據空間填補樹葉,亦即設立更精細的計畫。從事建筑設計或凋刻的人,就具體具備這樣的設計能力,他們不僅要將外觀弄得立體,也得在對方看不見的空間里放入鐵條、線路配置、空調裝置等設計。 那么,試問在設計成立體結構以前,如果腦中無法具體想像成品的話,可以繪制出設計圖嗎?絕對不可能。甚至連一次元線性思維都難以進行,只能想到哪做到哪。英國著名凋刻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一八九八~一九八六年)針對構思凋刻的立體思維說過下面這段話:「凋刻比平面藝術困難之處在于,需要具備三次元形態的反應能力。就結果而言,這世上的形盲人數遠比色盲人數來得多?!?/p> 隨著次元越高,有一件事也會變得更困難,那就是自行確認思想是否在正軌上。次元越高,確認難度就會提高,因為一個小小失誤摧毀整體的機率也會提升,影響變數也會暴增。要是建筑物都蓋好了,內部卻漏掉了網路管線設計,或者錯誤計算建物入住后的最終耐重程度的話,后果肯定難以想像。因此,確認自我意識的能力與立體結構化的能力同等重要,兩者必須在工作進行同時運作。 六、確認自己是否真的理解 你必須先了解「確認」與「理解」兩者的真正意義,才能正確明白這個方法。若說大腦記得的事物是「知道」,那么「理解」則是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然而,我們往往會將「知道」誤以為是「理解」,這點從專攻語文學科的文字譯者身上便可曉得兩者有何差異。很多譯者往往有堅強的外語能力,翻譯也行云流水,卻鮮少有人實際上同時擅長口說。因為想把外語說得流利,光知道單字與文法是不夠的。 我們熟知的凋刻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據說在正式開始凋刻作品前,會先用手進行無數次的描繪,將想要凋刻的對象畫出來。關于自己的工作,他做了如下說明:「我用石膏雛形前,會先描繪無數次想要的成品模樣,因為我必須了解我的雙手對于大腦要制作的對象『理解到什么程度』」 。 立體思考制作對象是由我們的大腦進行,但實際制作出那個對象的則是我們的雙手。羅丹為了確認實際執行的雙手是否真正理解制作對象,才會不斷反覆描繪。至此,相信各位對于「理解」與「確認」兩者間的意義已有充分了解。 「知道」僅能代表被大腦儲存為記憶中的一部分。因此,要將知道的事物轉換成理解的事物才算是完成學習。畢竟光是腦中記得有何意義?這就和存在電腦硬碟中的檔桉沒兩樣?!咐斫狻故侵笇⒛切┲R徹底內化成自己的一部份,我們心目中的理想學習是要到達理解階段,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凋刻出我們的夢想。 「直覺」要等「理解」范圍擴大才有辦法做到,這是屬于「瞬間掌握整體的能力」。憑直覺了解的事物,雖然難以藉由分析或邏輯做說明,但從認知層面來看,是到達認知的最高境界。愛因斯坦曾說,他憑直覺想出某個理論時,就連自己也難以明確解釋究竟是如何想到那個地步。由此可見,直覺無疑是最高的終極性認知能力。 另外,可以肯定的事實是,為了擁有直覺,必須先培養好充分的深度「理解」能力。 七、「需知」事物絕對遠比「已知」事物還要多 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學海無際,但我們往往會因為兩種理由,在學習上遇到困難與阻礙: 來自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相結合的問題。外部因素是指學習對象越來越多且細分化,需要知道的知識不僅暴增速度太快,就連過去已知事物也在快速汰換;內部因素則是指學習能力老化與退化。也就是說,需要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學習能力卻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低落。 純粹出于內部的問題。上述的老化與退化現象,屬于人類不可抗拒的因素,但這里的內部問題,意指喪失學習意愿。但缺乏學習意愿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討厭學習,另一種則是誤判學習對象不具學習的必要性。那么,后者是否有可能繼續誤判下去呢? 倘若繼續誤判沒有學習的必要,會造成什么結果?恐怕到最后不論任何對象都激不起學習的念頭。若是進一步探究不想學習的內在心理,便會發現,那是因為你自以為目前已知的比需知的事物更加優越所致。換言之,是出于自己略有所聞就輕忽其他知識,甚至不認為那些知識是自己需要知道的對象。 這種情形我經常遇見,其中學歷越高的人越有這種傾向,而且隨著年紀越大學習能力退化就越明顯。這些人即便認知到知識有所轉變,卻不會想去了解有何差異,反而認為那些改變的知識是錯誤,堅信過去的既有觀念才是正確。這背后,其實隱藏著各種頑固想法,包括認為既有知識才是對的、期待過去自己所學所了解的知識才是正確的、承認新知等同于自我否定等,所以與這些人對話時往往會感到十分固執且難以溝通。 能夠克服這個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而且唯有克服這個問題,才能作到「活到老,學到老」,那便是永遠都得將第七個有效學習的方法——「需知」事物絕對遠比「已知」事物還要多——謹記在心并且身體力行。學習速度緩慢又何妨?學習能力老化等于要投入更多時間學習,那么只要更認真學習就好,不是嗎? 現在我們重新回顧前面有效學習的七種技術,當中沒有一項能輕易執行,畢竟要是有一項是簡單的,人人便能在學習方面表現優異。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想尋求簡單、「寬廣又粗淺」的學習法,讓自己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博學多聞的原因。不過,大部分人最終會發現,那其實是沒有用又浪費時間的方法。 最后,為了創造出真正自我而去學習,是極需要勇氣的一件事,不能光憑一次性沖動,而須保有一輩子的勇氣。我們不妨重新思考摩根.史考特.派克所說的勇氣:「不恐懼不等于有勇氣,勇氣是你盡管害怕、痛苦,卻還是能咬牙繼續向前的能力?!?/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