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接上文。 - 先汗死了,后汗即位。 - 先汗好財及色,最大的成果就是生出了三位數的孩子。現在存活下來的男孩有20位,后汗(穆罕默德三世)殺了19個,還有六名懷孕的各色妃子,全部被扔進博斯普魯斯海峽,陪先汗去了。 - 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的行政、軍事、經濟、外交都一團糟。他在管理兒子方面可以用殘暴來形容。此前奧斯曼帝國的王子都是在各地當總督。他開了一個先例,他的兒子都在監獄度過余生,這樣他就可以安心的當他的奧斯曼汗了。 - 帝國遍地烽煙,他的兒子馬哈茂德為了取悅他爹,申請帶兵去小亞細亞平叛。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又羞又惱,于是把兒子的母親及其朋友一律投入了監獄。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能力不行,他管理國家的辦法就是不管,于是帝國的管理權落到了他母親的手中。于是世界上曾經最為強盛的奧斯曼帝國,現在由一個威尼斯人說了算。 - 統治了亞洲大陸的小亞細亞和歐洲大陸巴爾干地區的奧斯曼帝國,獲得了一種絕對的優勢,那就是他可以把亞洲的資源調配到歐洲,用于征服歐洲國家,把歐洲的仆從軍調配到小亞細亞吊打穆斯林國家。但是奧斯曼帝國明白,這種一個鍋蓋蓋兩個鍋的把戲總有穿幫的時候,于是他的軍事行動只是外交行動的輔助。那就是簽訂亞洲和平條約,就去打歐洲,簽署歐洲和平條約就去打亞洲。奧斯曼帝國能在巴爾干、小亞細亞這么惡劣的政治、軍事環境中生存,最主要的訣竅就是他從不兩線作戰。 - 他打完一條戰線,甚至他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會主動提出和談要求。無非就是擴大和保證自己的利益,然后終止這種沖突,然后撕毀另外一方面的合約,發動戰爭。在亞洲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亞洲本身就是分裂的,他只面對一個波斯王朝。在歐洲方面,他打一個國家,是占優勢的,但假如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對付他,他根本不是對手。 - 所以歐洲外交的核心,就是要分化、瓦解所謂潛在的歐洲聯盟。所以奧斯曼帝國特別優待猶太人、新教徒、東正教徒,這就是奧斯曼帝國的統一戰線。奧斯曼帝國還給天主教農民特別的優惠,你到奧斯曼帝國,減免五年的稅賦,而且五年以后只征收你的十個點的稅。(10%)最后就是法蘭西-奧斯曼聯盟,這是奧斯曼帝國一直沒有被歐洲挫敗的主要原因。 - 奧斯曼帝國的強大源于他恐怖的外在形象,假如奧斯曼帝國沒有那么嚇人了,那這個國家就不存在了。神圣羅馬帝國似乎察覺到奧斯曼帝國的虛弱,打算武力試探一下奧斯曼帝國,這次挑起事端的是羅馬尼亞、匈牙利。 - 奧斯曼帝國經過前期的折騰,現前的耕戰經濟制度已經崩潰,歐洲利用拉美傳來的黃金、白銀建立了現代金融制度,而奧斯曼帝國因為貨幣摻假,此時已經信用崩潰。 - 奧斯曼帝國在亞洲的對手波斯帝國,年輕的皇帝正在推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奧斯曼帝國的小亞西亞,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失去土地的士兵也參與其中,新征服的高加索地區,都是少數民族,也是不穩定因素。 - 歐洲人出手了,擺在拜占庭帝國面前的無非就是慫或者不慫,好戰的近衛軍要求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親征。威尼斯皇太后(薩菲耶)不同意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親征,因為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是他唯一的兒子,是他權利、地位和財富的來源!近衛軍一在堅持,威尼斯皇太后(薩菲耶)終于堅持不下去了,畢竟槍桿子里出政權啊。 - 你問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是個什么態度?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是一個內殘外慫的貨,他根本不敢忤逆他媽威尼斯皇太后(薩菲耶)的意見。最后在近衛軍的堅持下,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騎著駱駝出征了。他還很裝逼的從大馬士革,把先知穆罕默德的戰旗拿了出來鎮場子。 - 奧斯曼軍隊占領埃爾勞,歐洲聯軍這次又拿出了新的戰術對付奧斯曼帝國,歐洲聯軍甚至一改以往的防御戰,這次要打野戰。雙方在邁澤凱賴斯泰平原上拉開架勢,準備大打出手。 - 此時雙方的陣型都差不多了,都是左中右騎兵,前方是步兵炮灰,后面是燧發槍兵隨時填充騎兵部隊,最后面是炮兵,在雙方騎兵交戰的時候,燧發槍兵和炮兵給各自的騎兵加成。只不過這個時候的歐洲聯軍的燧發槍兵要優于奧斯曼帝國,歐洲聯軍的炮兵也要優于奧斯曼帝國,歐洲聯軍的步兵要也要優于奧斯曼帝國,歐洲聯軍的騎兵單兵作戰也要優于奧斯曼帝國。最關鍵的是歐洲聯軍是一只職業化的部隊,而奧斯曼帝國他是一只半職業化的部隊,這就是歐洲聯軍敢打野戰的全部氣場。 - - 這一次歐洲聯軍為了破奧斯曼帝國橫行歐亞的騎兵,翻箱倒柜找出來一種新奇的炮灰方陣,那就是長槍兵加燧發槍兵,這是歷史書中才有的馬其頓方陣。 - - 馬其頓方陣在游戲中其實也不好破。我都是兩只騎兵一面佯攻,一面從側角后四十五度用騎兵沖。一般破這么一支方陣,得殘兩只騎兵隊伍,最后你最好希望他潰逃,不然你連兩只隊伍都留不下。你把他打殘,你就繞著他兜圈子,然后他轉幾圈就暈了,然后就開始潰逃。 - 奧斯曼帝國的騎兵幾次沖鋒都沒有沖破歐洲聯軍的步兵陣型,而歐洲聯軍又不敢冒失沖奧斯曼帝國的軍陣,剩下的就是雙方開始火槍遠距離作戰和大炮互轟。奧斯曼帝國開始利用騎兵做大迂回作戰,希望繞道聯軍背后,然后前后夾擊使其潰敗。當時的情況是,歐洲就技戰術水平已經超出奧斯曼帝國很多了,騎兵的包抄強攻,根本不能攻破聯軍的防御。 - 突然歐洲聯軍想起一個在現在看來風險最小,收益最高的戰術,那就是燧發槍兵和長槍兵沖鋒,能打下來就好,打不下來就當炮灰被風吹走了。 - - 奧斯曼帝國的騎兵有三種,一種是近衛軍騎兵,這是絕對的主力。另外一只是參照歐洲軍隊建立的軍隊,是制衡近衛軍的新軍。第三種是自帶干糧的自干五騎兵。面對歐洲聯軍的步兵方陣前出,戰爭的慣例當然是自干五騎兵沖鋒(西帕希騎兵),當然不能用新軍和近衛軍了。 - - 于是自干五騎兵(西帕希騎兵)沖鋒。面對面前這個古今結合的步兵方隊,自干五騎兵(西帕希騎兵)真是頭大啊,死了白死,贏又贏不了。經過深思熟慮,他們這次沒有像以前一樣拒絕執行命令,而是選擇了戰場逃跑。于是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被迫讓步兵方陣和騎兵前出擊垮了這些步兵方陣,剩下的就是雙方對峙,沒完沒了的陣地戰。 - 奧斯曼帝國方面召開軍事作戰會議,奧斯曼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明確提出要撤軍,假如軍隊不撤,那他們繼續打,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要先回了。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其實不明白,他就是被劫持來的,他的意見無足輕重。于是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被迫當成一面被綁在旗桿上的旗幟,繼續和歐洲聯軍作戰。 - 這一次歐洲聯軍又采取了上次長(6米長矛)短(燧發槍)結合,攻防平衡,質優價廉步兵突擊方陣。刀劍和長矛比起來,你們懂的。近衛軍的反沖鋒開始了,一寸長一寸強是有道理的。再加上,歐洲聯軍的燧發槍兵,他可以輕松擊穿近衛軍的板甲和鎖子甲。你懂的。于是騎兵再沖,有經驗的步兵方陣很好的破解了騎兵的沖鋒。 - 這一次歐洲聯軍的進攻很有成效,但是接下來就是奧斯曼帝國的燧發槍兵和火槍兵開始接敵,歐洲聯軍的步兵方陣只能說沒占到多大的便宜。帶來的后果就是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開始后移,說白了就是軍隊帶著他逃跑。他跑的時候,有很多輜重就扔在了當地,這些東西就是黃金、白銀。本來這些黃金、白銀是大勝仗以后犒賞三軍的,現在撒了一地。伴隨著奧斯曼帝國中軍后移,歐洲聯軍很快就補充了上來,然后就發現了滿地的金銀幣,這些雇傭軍打仗就是為了錢,這個時候還說什么啊?搶啊。 - 歐洲聯軍出現的小騷亂,讓奧斯曼帝國的軍人看到了希望,那就是他的步兵突出太多,而后面的騎兵和炮兵并沒有跟上,于是果斷下令兩側的騎兵突擊歐洲聯軍的騎兵。 - - 從戰場的形勢來看,中軍輕動,奧斯曼帝國已經輸了這場戰爭。但是游牧民族有一種打敗仗如打勝仗的盡頭,大意就是都快輸了,他還在像快要贏了一樣拼命努力。因為是皇帝親征,所以此次奧斯曼帝國出動的兵力較多,雖然騎兵的質量雖然不咋地,但數量很多。奧斯曼騎兵看到敗局已定,所以拼死一戰,在沒有步兵保護的情況下,數量絕對優勢的奧斯曼騎兵用慘烈的犧牲換取了歐洲聯軍的騎兵潰敗。 - 剩下的就是歐洲聯軍的炮兵部隊,接著是中間的騎兵部隊。這時前面沖鋒的燧發槍兵和長矛兵的軍陣組合才發現問題不對,于是出現了大恐慌。原來到手的黃白之物都不要了,就恨他媽沒給他長一雙翅膀了。聰明的就先開溜了,然后慘死在騎兵的沖擊下。這些雇傭兵都是以國家為單位,由貴族帶隊,這些貴族在被屠戮之前保證了自己騎士的尊嚴。 - 還有些技戰術水平高的步兵方隊,由于是難啃的骨頭,所以奧斯曼騎兵也不愿去攻擊他,畢竟他們出來打仗也是為了錢。所以有些步兵方隊作為這場戰役的傳奇,逃離了戰場。 - 其實歐洲聯軍沒有搞懂戰爭到底再打什么?這場戰爭的核心是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你的騎兵集中左中右一路沖鋒,這個時候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已經準備跑了,只要他一跑,這仗還打給誰看?奧斯曼軍隊剩下的就是看誰跑的快了。 - 可歐洲聯軍還在保證他的炮兵陣地安全,還在保證他的核心陣地的安全,還在保證他軍隊最高長官馬克西米連和-巴索里大公的安全,這仗打的就有點沒意思了。這也反應了歐洲軍隊和亞洲軍隊對待戰爭的態度。在亞洲,任何士兵可以選擇自己順手的武器,在戰場上亞洲士兵發揮的余地也非常大,亞洲軍隊的指揮官對戰場的形勢也能很快做出判斷。反觀歐洲,他們的武器是所謂的標準化,士兵在戰場上更要求絕對的服從和紀律,他們的指揮官面對戰爭更多的是做出預案,然后去機械的執行。在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中,無法抓住機會,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 此戰,大量歐洲聯軍逃出戰場,奧斯曼帝國損失的部隊是歐洲聯軍的三倍,奧斯曼帝國的騎兵也不敢追擊歐洲聯軍,不管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部隊。因為他們心里有數,他們現在和歐洲技戰術水平差距是兩代,武器的差距那就不知道差猴年馬月了。 - 歐洲的天主教改宗(革)以后,開始大量生產科學技術,伊斯蘭教的遜尼派改宗(放逐阿威羅伊)以后,不能批量生產科學技術。 - 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回到了伊斯坦布爾,他宣稱他獲得了勝利。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本意是爭取羅馬尼亞獨立,在此后又投靠了奧斯曼帝國,又復叛神圣羅馬,最后被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處死。 - 神圣羅馬帝國經此一役認為奧斯曼帝國雖然衰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但還沒有到滅國的地步。在1606年神圣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了《維也納合約》,奧斯曼帝國又換回了五十年茍延殘喘的時間。 - 奧斯曼汗(穆罕默德三世)回到了伊斯坦布爾以后,沒有勵精圖治,也沒有奮發圖強,而是把國政交給了他的母親,自己則去安樂窩快活消遣去了。 - 1603年12月22日,穆罕默德三世死于他的安樂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