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悠久燦爛歷史文化,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只要你認真學習國學文化,就會覺得自己很無知,也很渺小。我時常這樣想,有許多這樣的疑惑,為什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那樣的聰明和智慧,無論是書法、詩詞、楹聯、戲曲等如今是沒有人能夠超越過古人的,難道數千年前的古人就比現代人更加聰明,更加有智慧。可慢慢地想,慢慢地思,最終想到是不是與古人能守得住寧靜有關系。 人就是這樣,你不去博讀也就不知道古人的智慧,不深學也不知古人的聰明,這像一個人長期待在家里是難道世界精彩一樣的道理。只有學習,只有博讀,越讀越學越才知道中華5000年文化悠久而博大精深,越是學習才越感到自已是多么地無知。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不同的時代造就人不同非凡的智慧和才能,這就是天人合一吧。現代社會可以說是科技發展迅猛,人們盡情地享受著豐厚的物質文化和生活,領略著大自然的恩惠和美麗景色,也彰顯了現代人在科技方面的聰明智慧和才能,要是古人能知今天的話,也會為現代人的精明頭腦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啊!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古人與現代人的聰明和智慧差別在哪里?一個側重追求精神文化的追求和享受;;一個側重追求物質生活方面的享樂,兩種享受本當是人生皆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可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不可能使兩種享受做到并駕齊驅,真正做到平衡發展,有時會出現一前一后,如此再進行調整。商品經濟社會競爭十分激烈,物質生活成了國人的首要問題,有錢才是硬道理,錢不是萬能的,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追求物質生活的富有取代了精神享受的慢節奏,賺錢欲望弱化了精神文化的渴望和追求,在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各種誘惑撲面而來時,使不少人心情浮躁了,心靜不下來了,也守不住寧靜了,拒不了物欲的誘惑,大多人缺乏了一種人生定力,忘掉了初心,也滋生了一種享受和惰性,從某種程度上也弱化了人的精神文化智慧的光芒,物質欲望越來越強了,享受越來越多了。 人是萬物之靈,有思維,有情感,當國人經過了物質享受一個階段后,好像又慢慢地番然醒悟道,人生只有物質生活上的追求和享樂,不是人生意義的全部,也有人開始想得到到精神文化層面上的慰藉了,不少人又開始崇拜古人,學習國學了,什么《弟子規》、《論語》、《孟子》、《道德經》、《三字經》成了熱門,還有唐詩宋詞也又熱門了起來,這就是返璞歸真,追古之風又成了一種新時尚和追求,這確是好事一樁。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古人能寧住寂寞,寧靜致遠,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受益無窮,做智慧之人,就要學習古人的智慧,這樣更能使我們的生活過得幸福而寧靜。 說到智慧,現代人喜歡耍些小聰明,以為這就是智慧,如此,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如今人們經常談論的就是如何做事,如果做人,盡管與人處事的段子在微信中可謂是鋪天蓋地,人人都可以寫,大家都在微信中發,可是與其古人的經典之作卻相差極遠,與古人悟出的聰明智慧顯得黯然而失色,少了一些深沉的內涵和韻味。這并不是現代人就比古人笨拙,也并不是現代人的智商比古人低下。做人是不能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頭頭都能出彩的。人們享受了物質文明的快樂,享受了自然風光的豐富多姿,享受了科技給我們帶來的驚奇,更是快樂在互聯網的無窮便利中,人享受的多了,心就浮躁了,很難靜得下心守住寂寞悟道了,這像練習書法一樣,練好書法貴在心靜,心不靜是難得練好書法的。 商品經濟,人們吃的是快餐,看的是快餐文化,一個”快“字,一個”忙“字,人心也浮躁了,難得靜下心了,缺少了寧靜的思考,沒有了靜心的悟道,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之心態,自然就少了人生積累、知識積累,如此就少了文化內涵。智慧不是學出來的,智慧是在長期實踐中慢慢悟出來的。一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句,就可以窺測出古人的雄心大志,要實現這句話諾言,就要舍去多少物質上的享受和快樂,這與以賺錢論英雄的當下,又是何等之分明,想來想想去,也許這正是古人與現代人在智慧上”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