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 劉淑萍 旅美華人作家薛涌曾著書《培養精英》(2010年4月出版),書中記載了這樣的內容:耶魯大學138位女生中有85位計劃未來有了孩子后停止工作或者只干半日制的臨時工作,以當母親為人生主業。 來自得州的華裔女孩辛西婭·劉就在其中,她的SAT考了1510的高分(滿分為1600分),高中平均成績是完美的A,她還是得州辯論比賽的決賽選手、鋼琴手、跑步運動員。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學生,大學畢業后又去了法學院深造,以后她的世界絕對是天高任鳥飛了。然而當她結婚懷上孩子后,她的媽媽卻對她說:你不可能又當一流的職業婦女又做一個最好的媽媽。這樣,她就必須做出選擇。 能進入耶魯大學學習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如此經過嚴格篩選、不惜工本培養出來的頂尖人才,結婚有孩子后只留在家里帶孩子,這豈不是巨大的教育浪費? 因此,國內有識之士莫不驚詫:今天,婦女在社會各個領域全面追趕男人,在從小學到大學的各個層級的學術表現上,已經出現陰盛陽衰的局面。很多人甚至預言,將來男女在社會地位和成就上的力量對比會發生根本的改變??墒?,為什么這些女孩子在和男孩子的競爭中,自己會突然棄權出局,要回家帶寶寶去了呢?既如此,當初寒窗苦讀十幾年又有什么意義?難道女大學生就只是為家庭而學習而努力的嗎?她們的社會責任感又如何體現呢? 但贊同寶寶由母親親自帶的聲音也很多,這些大多是女性自己,她們說,事業上的追求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撫養和教育造成欠缺。女性成功的代價,常常要自己的孩子來付,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我有一個鄰居就是這樣,她說,看到同事朋友為了事業忙得顧不了孩子,結果孩子不是生病就是由老一輩照顧而產生家庭糾紛,我干脆辭職在家帶孩子,我們暫時買不起大房子,但是我親自照顧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也很和諧。為什么我們的社會只崇拜豪宅香車,而不顧及對孩子的責任? 以上選擇和言論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其利弊,不必言誰是誰非。但我個人認為,寶寶由誰帶取決于每個家庭不同的具體情況。屬于以上美國精英中的女士,基本上都是中高產階層,她們的配偶應該與她們不相上下,收入可觀。兩個精英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更是精英,女方回家當專業媽媽既有條件也有“高性價比”。而且,她們更加明白教育的競爭是多么激烈,更加明白悉心培養孩子有多么重要。她們回家帶寶寶對家庭而言肯定好過請別人帶,但對整個社會而言,仍然是教育的極大浪費,這點也是不容忽視的。 而普通家庭有了孩子,單靠男方的收入是很難維持一家三口生計的,有的要還房貸,有的還有要贍養的在農村的老人,老人閑著也是閑著,利用一下也減輕一點負擔;工作難找,有的單位一個蘿卜一個坑,有的人可能處在一個關鍵的崗位上,辭職回家帶寶寶,返回時好的位置沒有了,自己與社會脫節了,甚或再來個小三插足,婚姻的危機也產生了…… 寶寶由誰帶,女人是否回家的問題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但無論是哪一種方式,我們都應該提倡個體既對社會負責也對孩子負責。社會是紛繁復雜的,哪一種方式都需要人們去探討去摸索。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2/21/20410667_0.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