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是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他臥薪嘗膽的故事,也更是激勵了無數(shù)人奮發(fā)向上。在湖北省博物館,珍藏了一件越王勾踐的青銅劍,被譽為是“天下第一劍”。可是此劍上菱形花紋的鑄造方式,卻成了專家們心中難解的謎團,究竟古人是怎么制造的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看看專家們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大量的青銅兵器中,有戈,戟,弓弩,箭簇和長短劍等,而且它們大都保存完好,對于研究楚國,乃至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兵器歷史,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作用。然而,在眾多的兵器之中,一把特殊的劍又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它不僅品相絕美,而且寒光四射,看起來鋒利無比。 專家們經(jīng)過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越王勾踐劍的制造及其精美,在每一處細節(jié)上都極致考究。比如,在劍柄的末端,有11道規(guī)整的同心圓,而圓圈之間的間隔都是0.2毫米。您要知道的是,這樣的精度在如今都不是一件易事,而2000多年前的工匠,卻輕而易舉地制造了出來。 如果菱形紋是鑲嵌的,那青銅劍在經(jīng)過千年的掩埋后,定然會在鑲嵌處綻開一些縫隙,但是專家們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縫隙,反而看起來就如同是整體的一樣。但如果是整體的,那為什么又會是黑色的呢?應該和青銅劍是一樣的顏色才對啊? 上海這位專家通過高分子測量技術,確定青銅劍殘片的制造用了細晶技術,即現(xiàn)在用于航空發(fā)動機渦輪葉片制造的一種高精尖技術。對于細晶技術,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對金屬中的晶體顆粒做細化處理,來達到提高金屬強度的目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劍身上的合金粉又是什么材料混合的呢?又是按照怎樣的比例調(diào)配的呢?古人又是如何掌握細晶技術的呢?各種疑問接踵而至,專家們也是云里霧里,直到如今這些問題都還沒一個確定的答案。或許這個謎團的破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