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使人明智,通理,曉為人之禮儀,察執政之得失,讀書更是一種責任!多讀一些科普圖書,能讓我們在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的同時,為自身的健康保駕護航。本周為大家重點推薦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10種科普圖書,希望能為求知的讀者們指點些許迷津。2019,我們一起讀書吧! ////////// 關于穴位治病、取穴定位的圖書非常多,大多是以十四經脈為綱,即必須逐條經脈認識穴位。可是對養生保健感興趣的讀者,也許知道補益大穴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穴、關元是任脈穴,要想找到同樣常用的合谷、列缺,就如同大海撈針了。 而本書,兼顧讀者多方面需求:知道穴位的大概位置(頭面部、上肢、下肢、胸腹、肩背……),可以通過“穴位分部導航”去看第一部分“穴位圖”;想全面地了解穴位,可以翻閱第二部分“穴位定位”;如果比較生疏,只聽說一個穴名,則第三部分“穴位索引”(漢語拼音)就成為快速有效的工具,通過索引標示的穴位圖頁碼和定位頁碼查找相關圖片和文字描述,能夠真正做到快速查穴定位。 李可致力于中醫臨床與研究52年,尤擅長以重劑救治重危急癥,才識超絕,醫術精湛,并自擬處方三十多首,是我國當代中醫界獨具特色的臨床大家。著有《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記錄了李老有關內科、小兒科、婦科、外科、泌尿科等各科急危重癥疑難病的珍貴的治療經驗。書中所載“破格救心湯”曾成功治愈千余例重癥心衰病人。 本書為“中醫點亮生命叢書”之一,由李可先生為您破解人體陽氣與疾病之謎! “天人合一”“心身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三個合一,可以合在系統科學上。天人合一是人與外部自然的系統關系,心身合一是人體內部心身之間的系統關系,知行合一是人的認知與行為的系統關系。 本書基于系統科學將這三個合一有機整合,形成了系統科學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并且構建了心身整合訓練技術、心理健康訓練系統、國學經典集成課程等實際可行的操作方法,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也是對系統科學的一種創新發展。 本書作者陳斌探本求源,從五運六氣入手,剖析《傷寒雜病論》的方術奧理,將人、病、方、藥置于不斷變化的時空中進行分析,充分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學術精髓,解答了“為何今人用經方,時效時不效?為何中醫各派,皆有所偏?”其實,只因處于不同的時空之中,運氣不同而已。不明此理,則如盲人摸象,必定各有所執;洞察此理,才能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方可以為工也”。傷寒金匱,主方178個,契合書中所言運氣方術者,足有175個,絕非巧合。 全書分為“看病已有照妖鏡”“有病無病看得清”“是病非病看得明”“一目了然看得準”“斟斤酌兩看得快”“照妖鏡下病魔消”等章節。作者用輕快的筆觸、通俗的語言、詩意的編排,分別講述醫學影像學各種檢查方法的優缺點以及如何選擇,普及正常、生理變異和異常的影像學知識,并介紹一些具有特征性影像征象的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方法。本書內容深入淺出,語言生動活潑,適合普通民眾理解醫學影像學的有關知識。 本書為養生類暢銷書《輕松學會體質養生》第二版,系統闡釋了國家標準中九種體質的辨識方法和養生方案,并根據全國“治未病”工作經驗補充“血虛質”養生方法。書中圖文并茂,內容簡單易學,集專業性、實用性、趣味性于一體。從衣、食、住、行多角度分析,提供情志、運動、藥膳、刮痧、按摩等養生方法的詳細攻略,進行全方位養生指導,幫你一本書玩轉體質養生! 本次再版增加了配套音頻,讓讀者解放雙手,隨時隨地用耳朵學養生;還有微信讀者圈交流活動,向專家級作者在線問答、直播互動。更多增值服務等你來體驗! 脊柱疾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脊柱傷病1000個為什么》是一套科普作品,總主編由中醫整脊專家韋以宗教授擔任。本套叢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大眾普及人體脊柱解剖結構、運動功能、運動力學知識及常見脊柱傷病的病因病理和診斷治療、功能鍛煉、預防養生的基本知識,共15分冊。《脊柱保健練功100個為什么》為其中的一個分冊,以100個老百姓常問的問題為主線,詳細介紹了脊柱保健練功的相關知識。 本書為《求醫更要求己叢書》之一種,是關于前列腺炎的科普圖書。 為了更好地使人們參與疾病的預防、治療,作者密切聯系臨床實際,查閱大量資料,編寫了《求醫更要求己叢書》,將傳統醫學中的按摩、拔罐、刮痧、熏洗、艾灸、手療、足療、耳療、藥物、敷貼、食療以及現代醫學中的運動、音樂、心理調護等治病方法介紹給讀者,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可以自我治療的途徑,突出其自然性、實用性,使讀者在家中就可以自我治療,充分發揮患者及其家屬的主觀能動性,為患者開辟自我康復的新天地。 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典型的案例,介紹了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氣血津液學說,望聞問切四診方法,常用中藥和方劑,中醫在臨床上的優勢與特色,中醫養生防病常識等,使人讀后能對中醫學有一定的了解,既可作為非醫藥類專業學生拓展知識面的通識教材,又是一般讀者普及醫學常識的知識讀本。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