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單玉堂針灸配穴通俗講話》出版發行

     我是那個小誰 2019-08-03

           《單玉堂針灸配穴通俗講話》出版發行    

     

    《單玉堂針灸配穴通俗講話》出版發行

     
                     內容提要

       本書是著名針灸學家單玉堂先生系統完整地闡述《傷寒論》與針灸配穴相互關系的一部學術專著。作者憑借深厚的中醫理論功底與針灸學造詣,結合六十年的醫療、教學實踐,全面分析探討了《傷寒論》中有關經絡、穴位的理趣意蘊,見解深刻獨到,是專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針灸經絡學術思想的難得之作。

    書中還聯系歷代前賢寶貴的配穴經驗與作者本人臨床體會,全面論述了針灸配穴的“五綱二十五則”。作者認為辨證取穴、循經取穴與按時取穴交相輝映,因而逐一列專章專節加以論述,體現出作者一貫的臟腑、經絡、氣化三者一體的學術思想,并緊密結合臨床實踐展示出豐富的配穴思路與針刺手法。書中還介紹了按時取穴醫案20則,更將作者總結的8條對危重癥針刺救急的寶貴經驗貢獻出來。所以本書既具有探微索奧的理論視野,又頗切合臨床實用,符合《傷寒論》“乃活人之書”的宗旨。

    本書是經典醫著《傷寒論》辨證理論與針灸配穴銜接的橋梁之作,針灸醫師欲提高臨床辨證識機的能力進而準確有效地配穴施針,抑或方藥醫師欲達到全面把握張仲景辨證論治的思想,更能于“經絡府俞,陰陽會通”中體會其妙,提升臨床辨證的悟性與境界,這本書都是理想的入門佳作。

     

     

         序言

     

     竊謂《傷寒論》乃辨證論治之巨著也。仲景垂方法,立津梁,開辟了湯液與針灸治病的典范,使針、藥兩法用于臨床而相得益彰。然而令人可惜的是歷代醫家皆重于藥而輕于針,致使針灸之法不得發展,則深失仲景著書之苦衷也。

    單玉堂先生,服膺仲景之學,對六經六氣、標本中見、臟腑經絡、陰陽表里,殫思精研,故其臨床治療,每以經方而取效。先生雖博覽百家,然折衷于《傷寒尋源》之旨,心領神會,頗得呂震之意,而先生實未曾向人道。先生又精于針灸,對“子午流注”,續絕補漏,自成一家,早為國內外專家所推崇良有以也。

    先生有感于針灸之學瀕于失傳,而仲景六經證治又亟待發揚,因此,不顧年邁體弱,謝絕應酬,而閉門著書。幾經寒暑,在其令嗣志華協助整理下寫成《傷寒論針灸配穴選注》一書。余拜讀先生之著,感到此書上溯《內》、《難》,旁及百家,窮陰陽之理,明氣化之機,意義幽深,使人讀之誠難默上。

    余對針灸為門外漢,而不敢妄置一詞。然針、藥雖殊,而醫理則一,確信斯書實補傷寒之缺,而嘉惠后學于無涯矣。余與先生為忘年交,故不揣冒昧,聊序其略如斯。

     

                                        時一九八三,春節之吉  劉渡舟

     

     

         前言

     

       《傷寒論》是祖國經典醫著之一,是辨證論治的專書,為后漢張仲景所作。研究祖國醫學,除《內》、《難》本草諸經外,莫不以斯書為圭臬。然其文字古樸,義理精奧,又多是烘云托月,借賓定主之筆,使學習頗以為苦,而針灸醫務者就更加困難。

        為了總結、發掘祖國針灸遺產,將前人配穴的寶貴經驗結合《傷寒論》辨證論治的理法,更好地運用于臨床治療,筆者不揣膚淺,依傷寒六經病理變化的證型分類,博采前人用針配穴的規律和特點,參以個人的學習體會與實踐所知,分經別絡、辨證論治,撰寫了《傷寒論針灸配穴選注》一書。自慚庸愚智淺,雖于傷寒研求實踐,猶未能窺其底蘊。拙著若在傷寒理論與針灸結合方面,對后學能夠有所啟迪,便是我最大欣慰了。

    全書分兩大部分。前一部分的兩章,一是聯系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扼要論述了運針配穴法則與臨證運用,一是從臟腑、經絡、氣化三者一體的角度,對六經為病及主治作了概述和探討。第三章屬后一部分,乃依《傷寒論》六經名篇的順序,對原文380節逐節進行編排與論述,以突出“辨證論治”的精神為原則,努力使理、法、方、穴(藥)通貫一體。用針配穴多本經絡的逆順起止,由實踐體驗所得,尤其強調穴與穴之間的配合,以求得作用機理上的聯系和統一,而非單純的一個穴位問題。淺析一項,力求簡明貫通,本著探討的態度提出看法,不欲泛引諸家,令人無所適從。

    查前人用針配穴是有規律、有體用的,或本經與本經之穴相配;或本經與他經找其互相促進(相生)之穴相配;或于臟腑表里求其相交相貫之穴相配。最忌互相克賊,不論開闔,虛虛實實,損不足而益有余之弊。在這方面的個人體會是,爭取救急舍證從時,先求開穴,再配病穴,則效果比較穩妥可靠。故書后并附拙作“子午流注操作規程”一文與“針灸經穴補瀉圖"一幅,以提供同道們的參考。        

        本書承蒙著名傷寒專家、北京中醫學院劉渡舟教授在百忙中抽暇審閱并寫序,謹致誠摯的謝意。

        結合針灸言傷寒之理法實非易事,且限于個人水平和經驗,其中紕謬之處,在所難免,有待同道斧正,以期完善。

     

                                                          單玉堂  識于北京勁松

     

     (注:此前言是1983年春,單老在病榻上口述,由單志華記錄并整理而成。數月后老人家病逝。)

      

     

         修訂版前言

     

    本書是《傷寒論針灸配穴選注》的修訂版。該書第一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于1984年發行,1987年再次印刷發行。至2012年又以《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的形式再版發行。歲月如梭,從第一版發行至今整整32年,作為整理者之一的我當年二十幾歲,如今已年近花甲,不禁感慨系之!

    當時情景歷歷在目,那是剛入夏季的19826月中旬,父親單玉堂老先生病重住院,我與王立早主任醫師共同承擔了這本書稿的整理工作,依據的底本是1956年單老編著的《傷寒論輯要與針灸處方》(油印本),我主要負責傷寒部分的整理,立早君主要負責針灸部分的整理,就這樣苦戰半年,按照原出版計劃如期交稿。

    如今立早君年過八旬,精力不濟,我只能操觚代筆,勉為其難了。

    不過以我個人今天的眼光看,這本書不論是對作者學術思想的理解領會,還是對原書內容的體例編排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之處。比如在傷寒學理方面,單老一貫主張用臟腑、經絡、氣化三者一體的學術觀點來認識《傷寒論》,強調運用標本中見氣化學說深化對傷寒學理的領悟。惜當初整理時未能加以細化和闡釋,而給讀者帶來學術困惑。此其一;其二,原書是傷寒論針灸配穴,然對《傷寒論》中有關針灸條文卻未作專題論述,主要是當時整理時間倉促,加上年輕學淺,未來得及于老先生上百萬字書稿筆記中細查篩選,引以為憾;其三,原書宗旨是密切聯系傷寒學理談在針灸方面的辨證、循經選穴、配穴與針刺手法等,尤其是總論部分(原書第一章、第二章),針灸配穴法則論述過簡而掛一漏萬,直接影響到對各論(六經病辨證與針灸配穴)的理解掌握;其四,單老作為前北京中醫學院元老、學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學術成果有目共睹,其三位一體(指辨證取穴、循經取穴、按時取穴三者高度結合)的針灸配穴特色,早已貫穿在他生前的醫療、教學及科研中,但原書對此一筆帶過,未能客觀地反映。

    鑒于以上幾點不足,此次修訂是在原作基礎上的細化與充實。所充實的內容主要從單玉堂先生遺留下的大量書稿與筆記中篩選并撰次整理而成。具體說明如下:

     

     關于《傷寒論》六經六氣的基本學術思想

    單老主張臟腑、經絡、氣化一體論傷寒學理的觀點。學術界都知道,他對子午流注一道續絕補漏、自成一家,而子午流注的理論淵源就是五運六氣、干支推算,這是涉及中醫深邃學理的一塊領域。單老窮畢生精力鉆研此道,并努力通過對子午流注針法的研究與臨床實踐來證實運氣學說的合理科學內涵。嘗謂:“張仲景是講五運六氣的,《傷寒論》這部書歷久長存,自漢代以降,無人能超越此范疇,獨出心裁,本身就是一個證明。再一個證明就是他的序言:‘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妙幽微,變化難及,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五運六氣學說,堪稱是中醫理論的一顆明珠,不幸長期蒙塵而掩質埋光。其文化淵源最早可追朔到周代,如《周禮·醫師》云“察天之五運并時六氣”,這是有文獻可考的最早記載。到了唐代,著名醫學家王冰(號啟玄子)受得先師張公《黃帝內經》秘本,遂耽思精研,歷十二年注《黃帝內經素問》,并將運氣七篇大論補入其中。運氣學說因其深奧難懂,推演復雜,長期遭到學術界的冷落,甚至被視為“玄學”置而不談。這種狀況的形成有歷史和現實的多種原因。亦有少數學者知難而進,數十年如一日探微索奧,終因不得其法而陷入困頓,結果是膠柱鼓瑟遠離臨床。嗟乎!去圣愈遠,此道漸墜。

    我在整理遺稿過程中,突出的感覺就是單老對五運六氣的沉潛其中。故筆者在這里需要占用一些篇幅,結合《傷寒論》六經辨證,試著談談六經名篇順序的理論依據和六經六氣標本中見問題。這是個學術難點,但又無法回避。筆者盡可能地梳理出一個大致輪廓,或許可以減少讀者在閱讀本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學術障礙。

    (一)六經名篇次序的理論依據

    大家知道,地球繞太陽公轉形成的一年二十四節氣。“六氣”就是將二十四節氣按照氣候特征劃分為六大類,是中醫特有的一種認識自然界的方式,即所謂“天之六氣”。具體是:厥陰風木(大寒至驚蟄)、少陰君火(春分至立夏)、少陽相火(小滿至小暑)、太陰濕土(大暑至白露)、陽明燥金(秋分至立冬)、太陽寒水(小雪至小寒)。此時序乃自然氣候之常,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因此正常的“六氣”在人則為生理之常。

    學過運氣學的人曉得,五運六氣有主運、主氣,主運即十天干化生的木、火、土、金、水五運,分太過與不及;每年的主運一經確立,則相應的司天、在泉即可確立;而每年的主氣是恒定不變的,變化的是客氣,客氣的產生及其變化來自于司天、在泉的運動。這里將一系列技術性的推導公式從略,我們只說結果,這個結果就是客氣的三陰三陽,其順序是:厥陰(一陰)、少陰(二陰)、太陰(三陰)、少陽(一陽)、陽明(二陽)、太陽(三陽),亦即“陰經的一二三加陽經的一二三”這樣一個常規循環運動。

    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深刻闡述的那樣:“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面南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這里論述的“天之序”即: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同樣是陽經一二三加陰經一二三之序)。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是古人測天以定節氣的方法,后來逐步改進成一種叫“圭表”的天文儀器,據此觀察日影投射在圭面的長度,來測知時令節氣。

    張仲景《傷寒論》的三陰三陽是論“病脈證”的,也就是探討病理之變的,故從排序上恰與自然之常人體生理之常相反:首開太陽病篇詳論太陽寒水之變,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終以厥陰病篇厥陰風木之變煞尾。即陽經的三二一加陰經的三二一之序。

    這就是張仲景確立“三陽三陰病脈證”框架所遵循的理論依據——五運六氣學說,深刻地揭示了百病之法。

    《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善言天者,必應于人。”張仲景恰恰是運用包括《陰陽大論》在內的“古訓”,確切說是深諳氣化理論結構的精髓,進而成功演繹出不朽名著《傷寒論》的典范。

    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離不開他的歷史背景。尤其中醫學,文化淵源極深,甚至直接可追朔到文字未產生之前的遠古河圖洛書時代,《靈樞·九宮八風篇》即是明證。古代天文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歷法則是它的落腳點,即所謂“觀象授時”。觀《內經》運氣七篇大論,我們不得不驚嘆古人的智慧。如果沒有運氣學說這個曉“天之紀”明“地之理”,集天文、歷法、物候、氣象,乃至人體災變、處方原則、治病法度等之大成的理論支撐,《傷寒論》欲以“大將建旗鼓”的地位歷千年指導臨證而不衰,是絕然不可想象的。正所謂“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見《老子·第四十一章》)

    (二)六經六氣標本中見問題

    上文引用的是《素問·六微旨大論》的上半段經文,這里引用其下半段,云:“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標本不同,氣應異象。” 這兩段經文密切連接而文氣貫通。上段話是“善言天者”的“移光定位”而講六氣之序,此段話就是“必應于人”。請看:此話正面提出三個基本概念——本氣、中氣、標氣。

    “本氣”是指三陰三陽各自的本性,即少陽火、陽明燥、太陽寒、厥陰風、少陰熱、太陰濕這六種基本屬性;“中氣”即中見之氣,是本氣發生轉化的載體、媒介;“標氣”是三陰三陽表現于外的功能活動。就是說本氣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借助中見之氣這個載體來轉化,轉化的結果就是三陰三陽之標氣。換言之,三陽三陰標氣的產生是本氣通過中見之氣作用后的產物。中醫屬于自然哲學門類,其理論特征具有思辨性。如果我們能從“標本中”的視角來認識《傷寒論》的三陰三陽六經,會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甚至可以認為這是張仲景傷寒理論的一大玄機!是解開仲景醫學理論框架之迷的一把鑰匙。

    有了標本中的概念,如何運用呢?《素問·至真要大論》講了運用的問題:“氣有從本者,有從標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這個“從”,是從屬。可以理解為作用趨向。少陽本氣為火,火屬陽;太陰本氣為濕,濕屬陰;標本同氣,故從本。少陰本氣為熱,熱屬陽;太陽本氣為寒,寒屬陰;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陽明兩陽合明又本氣為燥,燥亦屬陽,必賴濕以濟之,方不至太過,故從中;厥陰陰盡陽生本氣為風,風亦屬陽,“風從火化”故從中。因為這個“火”屬陰盡陽生之少火,厥陰必賴一陽之初生方可轉危為安,故從中見少陽之火化。

    按照這個格局(或曰運用法則),我們來看《傷寒論》的六經:

    太陽本氣為寒,本寒而標陽,中見少陰之熱。就是說太陽的本寒正是通過少陰熱氣的蒸發而產生太陽之標熱的。換言之,聯系臟腑經絡,足少陰腎與足太陽膀胱相表里,少陰腎陽溫化太陽膀胱之水,外達于體表、布于周身以固表,叫做外出于太陽而主表。表明太陽與少陰的陰陽表里關系,是通過“中氣”的氣化作用而形成的。清人唐容川列舉第28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與第71條五苓散作對比,說明太陽寒水與少陰的氣化關系,其云:“五苓散重桂枝以發汗,發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重苓術以利水,利水即所以發汗也。實知水能化氣,氣能行水之故。”由此看來,臨床辨證要建立這樣的思維:太陽與少陰當表里相和,表不和則里不和;反之,里不和同樣可導致表不和。從這個標本中見角度來對比第28條與71條,則思過半矣。

    陽明本氣為燥,中見太陰濕氣。陽明乃多氣多血之經,兩陽合明而主燥,必賴陰以制之,故陽明不從標本,而從中見濕氣之化。論中陽明經熱和腑實證,恰是陽明本氣燥熱亢盛的表現;而中見濕氣之化,如第192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這是典型的燥濕轉化的病理表現,熱蒸濕郁,小便不利,易發身黃;八日陽明主氣而燥熱轉盛,又變為陽明病。觀此,仲景將標本中見之理活化于辨脈證的演示令人拍案叫絕!

    少陽本氣為火,中見厥陰風木。因少陽本火而標陽,標本同氣,故從本。如第264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講的就是少陽本火為病。此外,少陽者,小陽也。一陽初始而稚嫩,則借助中見厥陰風氣,所謂“風從火化”。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均為相火游行之地,少陽中見厥陰,厥陰風木作用于少陽相火,則風火之氣通行于表里間,而形成少陽標氣,以行其樞轉之能。

    太陰本氣為濕,標本同氣,故從本,中見陽明燥化。《傷寒論》第273條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太陰從本,為病即從寒濕之變。脾主腹而主運化,濕困脾陽,則見腹滿、下利、腹痛等;太陰脾與陽明胃互為中見,太陰寒濕太過的另一面,必是陽明燥化不及,胃陽被寒濕侵漬必胃氣上逆而吐、食不下等。仲景言“腹滿而吐”,一個“而”字表明,先有脾之寒濕,而后有胃陽受損。故仲景下文直言:“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太陰的反面是陽明,這層意蘊當體會。

    少陰本氣為熱,因標本之氣不同,故或從本、或從標,中見太陽寒水之化。既然有從本從標之異,則少陰為病必有寒化、熱化的不同,理出必然。如第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此屬典型之少陰心腎虛衰證候;第300條:“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屬少陰陰盛陽脫之危重病。少陰熱化之最典型者,當屬黃連阿膠湯證,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表明少陰本氣太過,腎水虧虛,心火無制而上擾。此外,尚有少陰本氣不及,中見太陽寒水之化者,如第316條之真武湯證:“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又當溫陽利水。

    厥陰本氣為風,中見少陽火氣。因風從火化,故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見之氣。厥陰者兩陰交盡也,陰盡則陽生,從陰轉陽,故中見少陽之化是其必然。第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什么厥陰病表現為寒熱錯雜、厥熱勝復?關鍵就是病至厥陰,陰盡則陽生。但這個陽,是一陽之初生,亦即少陽。所以此厥陰病證,若結合看少陽相火為病之“口苦咽干目眩”,則二者如出一轍。均系厥陰少陽風火交煽病證。觀第378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仲景把本條少陽病置于厥陰篇論述,則厥陰與少陽、從陰出陽之意甚明。

    這樣理解傷寒論,是不是漸入佳境,悟出一點“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的感覺了?

    客觀講,五運六氣是嚴謹到位地闡發剖析《傷寒論》的一把利器。縱觀中醫學術源流,凡是有重要建樹的醫家大多通曉五運六氣。如宋·劉溫舒的《素問運氣論奧》,對運氣闡發入微,是步入運氣理論的階梯之作;金·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作運氣圖解闡述五運六氣主病,六經上下加臨補瀉病證之圖等;金·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就是運用五運六氣研究《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從而開創出病機學說的全新格局,對后世病機理論影響深遠;他如明·汪機的《運氣易覽》、張景岳的《類經圖翼》、李梴的《醫學入門》等,都各有側重地闡發了運氣學說;清代醫家、浙江錢塘人張志聰力倡六經氣化說,所著《傷寒論集注》發揮標本中氣理論可謂獨樹一幟;乃至黃元御、陳修園、唐容川等均奉其說。所以,對運氣學說的深入研究,則大大有助于提升六經辨證理論的境界。

    觀單老原作《傷寒論輯要與針灸處方》,其總論部分大量引證張令韶、陳修園、唐容川等氣化之論、三陰三陽開闔樞之理;我的老師、著名傷寒學家劉渡舟教授同樣力倡此說,認為“氣化學說乃是傷寒學的最高理論”,他在《傷寒論臨證指要》中明確指出:“氣化學說,如樹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內經》‘七篇大論’而以《陰陽大論》為蒿矢。張仲景把經絡與氣化有機地進行了結合,他在《傷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陰陽大論》。不但發揚了氣化學說,而且保存了舊論(《陰陽大論》)免于亡失,這是一個偉大收獲。” 劉老不愧為具有精深理論造詣的中醫學家。

    《傷寒論》這部書高就高在可俗可雅、可淺可深。換言之,你是什么水平就能悟到什么程度。“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破解《傷寒論》三陰三陽理論框架之迷,若能真正落實到“經絡府俞,陰陽會通”這個起點上,才不至宮墻外望,才能逐步厘清《傷寒論》的本來面目。

     

    二  關于《傷寒論》針灸條文的專章分析探討

     此次修訂,據單老筆記整理補入“《傷寒論》針灸條文的綜合分析”一章。因而對《傷寒論》中的針灸部分便具有了一個總體上的視野,并可具體看清六經辨證不可能排除經絡,張仲景已經用大量治療的實例作了肯定。進一步,對《傷寒論》針灸方面的學術特點同樣可以有一個清晰的思路。觀《傷寒論》全書正面涉及經絡、穴位、針刺、灸療,以及用溫針、燒針等火攻誤治的條文,總計38條(太陽篇24條、陽明篇4條、少陰5條、厥陰篇4條、霍亂篇1條)。這里試舉一例: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服桂枝湯為對癥之治。本不該煩而煩,故曰“反”,何以致此?風邪阻于腧也。從仲景用穴看,取風池、乃足少陽與陽維脈交會穴,疏風解熱,疏通經氣;風府穴位于督脈,督脈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靈樞·歲露論》云:“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則其府也。”此穴位于腦后之督脈,與風池相平而居中。風邪傷人多傷腠理,內應三焦,外合衛氣。故凡風病經腧不利者多取之。必須承認,仲景此言先刺風池、風府,與《靈樞經》此段的思路如出一轍!則《傷寒論·自序》所言:“撰用《素問》、《九卷》……”之論,言必有證也。因此,先刺風池、風府,以通“經絡府俞”,因諸陽主表,且能治頭項強痛,疏泄經腧之風邪,以殺其勢,作輔助性治療,繼而再投桂枝湯,而風邪必解,可收全功。

    此外,本章還立專節研究探討了張仲景的取穴規則與配穴特點。綜合分析《傷寒論》全書的針灸原文不難發現,張仲景選用針灸穴位有如下四條規則:

    (一)強調循經取穴的重要:如第8條、第292條、第343條等。這里,仲景并未明確具體穴位,但明確了經脈,循經取穴的意圖非常明顯。后世注家紛紛據癥候推測是何穴,其實仲景的本意是強調取穴“勿失其經”,大的原則方向明確了,具體選取某個或某幾個穴位,則因辨證病情而定。

    (二)強調辨證取穴的靈活:就是根據具體病情辨證后異病同治用針。如第147條、第148條、第221條等,盡管有病在太陽、陽明、太陽與少陽并病之異,但熱邪隨肝經上犯腦系機理則同,故辨證取穴——針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三)重視局部取穴用針或灸:就是根據病變部位或鄰近病變部位取穴。最典型的如第121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壯”。“核起而赤”,孤立地看類似針處局部感染,但仲景一句“必發奔豚”,一個“必”字強調了這一局部體征與水寒之邪的聯系,由于寒邪凝滯針處不得疏散,加上燒針誤汗損傷心陽,誘發水寒之氣上逆的奔豚證,故仲景第一步用灸以疏散針處局部寒邪,第二步才用方藥。這種重視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并且先從局部入手進而內外合治的思想,有很強的示范性。它如第176條,病在太、少兩經,故取督脈穴大椎、手足三陽與督脈之會,配膀胱經背俞穴肺俞,疏解太陽表邪主治頸項強而眩;取肝俞轉樞少陽以配合太陽之開,協調肝膽而主治心下硬等等,局部取穴甚為典型。

    (四)善于斷其病傳與危重救治:就是利用經脈與三陰三陽開闔樞的關系來阻止病傳,并及時救逆促使病情趨向好轉。如第8條,太陽表邪于七日太陽本經行盡當自解而愈;若不愈,用針就不能針對頭痛只考慮太陽經或督脈穴,而必須“針足陽明”,以截斷其病傳。所以斷其病傳選經用穴,是仲景留給我們的又一條寶貴經驗。對于急癥,如《金匱》有一條針對“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仲景及時施治:“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差。”為了搶救及時,連穴位名稱都可以忽略而直接點出灸的確切部位,而且要“一百壯”才可病愈,可見其治療危重證的經驗非常豐富。

    在針灸配穴方面,張仲景同樣有著鮮明特色。《傷寒論》正面涉及針灸治療的條文是17條,其中明確穴位名稱的是:風池、風府、大椎、肺俞、肝俞、期門,取穴極精簡,甚至精簡到一穴可療數病!就取穴部位言,均在頭、頸、腹、背;就其病性言,又是急性熱病;其運針操作的技術難度可想而知。它如《金匱》中有“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仲景判斷:“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初看大惑不解,細心揣摩后,感嘆其治療選穴竟如同他的方藥那樣,出神入化,膽識超群。觀《傷寒論》中仲景配穴,可歸納如下特點:

    (一)注重特效穴的使用:搞針灸的醫生都知道,期門穴位于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一般宜斜刺或平刺,且進針不過0.5—0.8寸,熟練掌握期門穴的針刺且收速效,無疑有一定難度。但仲景頻繁使用此穴治療多種急癥熱證,如肝乘脾、肝乘肺、婦人熱入血室、太少并病誤治等。考期門乃肝之募,足厥陰、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又為足厥陰肝經的止穴,針刺瀉肝平沖、瀉火安神。進一步,陽病可針刺腑募穴以調整經氣而引邪外出,恰合《內經》“陽病治陰”之經旨;又如風府穴,仲景用其治療太陽中風桂枝證見經輸不利者。針刺風府穴同樣必須慎重,風府為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針時當平直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因深部為延髓,若無針刺經驗,不知深淺,刺中生命中樞,可立即死亡。它如風池、大椎、百會等均為仲景常用之特效穴。由此可見,仲景注重特效穴的使用,從穴位的針刺難度上,反映出仲景高超的針刺技術水平。

    (二)注重募穴的使用:募穴在胸腹部,腹為陰,為臟腑之氣聚結于體表的部位,是氣血運行的樞紐要穴,同樣也是病邪由此出入之所。仲景使用頻率最多的就是足厥陰肝經期門穴,為肝經募穴;《傷寒論》中針刺期門的原文計有5條:第111條的肝乘脾,第112條的肝乘肺,第147條的太陽少陽并病誤汗變證,第148條的婦人中風熱入血室證,還有第221條的陽明病熱入血室證;此外,《金匱》中的婦人傷胎,“腹滿不得小便”針瀉任脈穴關元,為小腸募穴等。由此可見,仲景使用募穴多用于熱證、實證,針刺用瀉法,恰恰說明陽病可針刺腹募穴以調整經氣的虛實而引邪外出,正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陽病治陰”、“從陰引陽”經旨如出一轍。

    (三)注重俞穴的使用:俞穴在背部,背為陽,為臟腑經氣所輸注的孔穴。背俞穴主要位于足太陽膀胱經,張仲景治療太陽少陽并病,取肺俞、肝俞,既從足太陽膀胱經取穴,又不直接選諸如大杼、風門之單純疏風解表穴位,而是選擇了五臟俞——肺俞、肝俞,因太少并病,“邪氣傳里必先胸,由胸及脅少陽經”,胸為太陽之里,故首選肺俞穴針刺,宣肺以達表;同時,邪在少陽,針刺肝俞,助其轉樞外達;可見,仲景從背俞穴入手,引入里之邪外出,是對《內經》“從陽引陰”治療法則的活的運用。同時,從經脈循行的角度,足厥陰肝經“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十二經脈循行至此,一周于身,其氣常以平旦為紀,晝夜流行,與天同度,周而復始。肝經為十二經循環的終點,肺經為新一輪循環的起點,故取肺俞肝俞相配,既是恰合病機之治,更是充分調動周身氣血循環的調節機制,使病邪順利從少陽轉出太陽而解。由此可見,仲景在選穴用針方面同樣是周密精細,原則性與靈活性高度統一,且富于辨證意蘊。

    以上僅言一節之大概。單老針對《傷寒論》中涉及針灸、經絡的這38條原文,經條分縷析,開辟專章而列出五節討論:一、詳辨八綱與經絡定位;二、三陽宜針與三陰宜灸;三、常變結合與治本為主;四、取穴規則與配穴特點;五、誤用火攻的危害。其論述之詳、闡發之微,誠有前人所不及者。

     

    三  關于針灸配穴與針刺救急的專章專節論述

    作為給傳世經典《傷寒論》做針灸配穴的專著,此次修訂重點在針灸配穴上做了比較深入細致的梳理工作。毋庸置疑,針灸配穴就相當于方藥的處方,本身就是一門有體系的學科。所以我們從單老大量遺稿和數十本筆記中(時間跨度是五十至七十年代末期)詳細篩選、分析,在突出單老配穴特色的同時,結合歷代前賢寶貴的配穴經驗,系統歸納整理出“針灸配穴的五綱二十五則”,將其分為五大類別:按照人體部位的對應關系配穴;按照經絡循行特點配穴;按照臟腑功能特性配穴;按照五行生克規律配穴;按照危重癥救急準則針刺配穴等。同時注重到針灸配穴體系與臨床運用的高度結合,包括針灸救急立專節作了歸納。

    針灸救急危重病證可以說是針灸有別于方藥的一大特色。特別是某些突發急證,刻不容緩,或是高熱驚厥、神昏譫語,及時恰當地針刺救急可以給下一步治療贏得寶貴時間,甚至救人一命。修訂版將單老針灸救急配穴的八條寶貴經驗無保留地獻給大家。這些救急經驗在其一生的診療生涯中,只是單老深厚針灸學造詣體現于臨證的一個方

    面,本書此次公開出來以備后學同仁臨床參考借鑒(詳見第三章“按照危重癥救急準則針刺配穴”一節)。

    此外,修訂版還明顯充實了辨證取穴與循經取穴的內容,并在學用結合上做了示范舉例,如:補入單老撰寫的《舉例眩暈證治看循經取穴》一文,文中首先據《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之論,將眩暈證定位在肝。繼而從經絡循行與臟腑關系的角度,詳細論述肝與膽、肝與心包、肝與肺、肝與胃、肝與脾、肝與大腸、肝與腎等生理聯系與病機影響,并根據其豐富的臨床經驗逐一給出配穴治療(詳見第四章“經絡與循經取穴”一節)。

    修訂版還從臟腑經絡辨證的角度增加了“經絡與臟腑病證配穴”一節,本節有別于諸如“肺與大腸”等六對臟腑一般意義上的辨證,

    而是按照“臟病、腑病、經脈病證”的分類法,增強并細化了辨證意味,判斷病位、病性,根據具體病機鑒別虛實,選擇恰當的配穴處方,如此落實到配穴治療,思路是清晰的。這種分類辨證的根據是臟、腑、經絡各自的生理病理特點決定的。《素問·五臟別論》云:“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靈樞·本臟篇》云:“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強調了臟、腑、經脈各自的生理特征。五臟屬陰主里,六腑屬陽主表,這種臟腑生理上的表里關系主要是通過經絡來實現的。經脈源于臟腑,臟脈絡腑,腑脈絡臟。人體臟腑與組織器官是靠經絡的彼此聯絡、上下貫通、“離入出合”等形式才構成一個高度統一的有機整體。明確這一點,對臨床辨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直接影響到用針配穴與治療。經脈病證一類,則又積極借鑒《靈樞·經脈篇》記載的十二經“是動、所生病”的癥候群,結合臨證的實際情況,擇其要者,施以針灸配穴。所謂“是動”,是指本經經脈因外邪的引動而發生的病證;“所生病”則是指與本經相連屬的臟腑發生的病證。如清·張隱庵講:“夫是動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內。”此說可從。故此次修訂,從臟腑、經絡雙重角度,對相互絡屬的六對臟腑癥候群逐一探討,以便針灸醫師掌握這些具有規律性的特征,從而審癥求因,制定出正確的針灸配穴治療方案。

     

    四   子午流注“一四二五三零規律”的專節論述

    單老作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對子午流注續絕補漏,自成一家。此次修訂,對其所創立的“一四二五三零規律”閉穴變開穴學術成果,從理論依據、演化圖解、推算常規、臨床操作規律等四個方面作了初步梳理,同時補入“子午流注環周補充圖”一幅。這里僅就單老發現“一四二五三零規律”的理論依據略作說明:

     考《靈樞·衛氣行篇》云:“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臟。”又云:“陽盡于陰,陰氣受矣。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注于腎為周。是故夜行一舍(宿),人氣行于陰臟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于目。”由此可見,衛氣在夜間行于陰分,是依據五行相克的規律進行的,即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腎水…… 所以,衛氣在夜間運行的順序,始于腎,依次由腎—>—>—>—>脾,再由脾重復轉注于腎,而為一周。如此在一夜中,往復環轉行于陰分二十五周,晝夜合共五十周次。

    《靈樞·營衛生會篇》中明確指出:“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復大會,是指營氣與衛氣的會合。此段經文講到了衛氣運行的起點和終點。從每天的平旦到日落這段時間,陽氣出于目,衛氣從頭上起始;由此依次運行于足太陽、手太陽、足少陽、手少陽、足陽明、手陽明,行于陽經者二十五周,然后至足部前入于陰分;在合夜至雞鳴的時段內,陰氣合于脈,衛氣依次運行于手足陰經的腎、心、肺、肝,而終止于脾經,由脾復至腎,循環不息。

    由此可見,人體營衛之氣的晝夜運行是由相克到相生,先有克而后有生。所以子午流注井滎俞經合五俞穴的五行相生是由井經滎合俞五行相克規律變化而來。單老發現的“一四二五三零”閉穴變開穴規律,其理論來源即本于此。

    關于閉時閉穴的形成:以甲子紀時,于六十個時辰之干支相配中,天干循環一周之十數為一旬,一個甲子周計有六旬。每一旬天干之數,配十個地支,余兩支由下一旬天干順補,就是說每日所余兩個時辰無當旬天干相配,依天干五行相生之順序取穴,每日定有兩個時辰,無行相生,無穴可開。此即閉時形成之基本原因。又因納甲法強調經生經、穴生穴之規律,并非每旬輪空二支上無穴可開,而是順五行相生之后所余二時辰無穴可開,于是在《子午流注環周圖》上就出現了甲寅、甲午、乙巳、丙辰、己未、庚午、辛巳、辛酉、壬辰、壬申、癸卯、癸未十二個時辰無穴可開。五日一周有十二個閉時,十日再周則有二十四個時辰為閉時。

    如何解決“閉時閉穴”問題?經文已經提示給我們答案:這就是《素問·六節臟象論》所說的“天以六六為節”——換言之六十甲子就是由六個十天干組成,抓住每一干的“六”,就等于抓住了解決閉穴變開穴的一把鑰匙。因此,從六甲(甲戌、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六乙(乙酉、乙亥、乙丑、乙卯、乙巳、乙未)、六丙(丙申、丙戌、丙子、丙寅、丙辰、丙午)、……直至六癸(癸亥、癸丑、癸卯、癸巳、癸未、癸酉),乃順天運之行度,依五行“反克”規律演變而形成五行相生規律。正如其所云:“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這就是單老倡導的子午流注閉穴變開穴所必須遵循“六六學說”的理論根據。

    根據六甲、六乙……六癸的排列次序,則所配合的“五俞”之前,不論陰經、陽經,均構成為井經滎合俞納規律。用數字表示,即井穴為一,經穴為四,滎穴為二,合穴為五,俞穴為三,納穴為零,簡稱為“一、四、二、五、三、零規律”。

    此外,修訂版還對子午流注、靈龜八法按時取穴及其臨床價值,列專章作了簡要論述,并整理出按時取穴醫案20例,其中有些零散見于單老筆記中的病例,本著尊重歷史的態度,概以“單老筆記記錄”形式原貌錄出。

    應當承認,子午流注按時取穴以其無可替代的獨特的臨床價值而與辨證取穴、循經取穴交相輝映,對《傷寒論》的針灸配穴可起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增設“六經病辨證針灸配穴提要”專章

    此次修訂增加本章,目的是使讀者便于對《傷寒論》六經名篇的學習與針灸配穴有一個提綱挈領的把握。本著單老一貫的以氣化學說研究傷寒的學術風格,以標本中見之理來討論傷寒與用針配穴。正如單老所言:“講六經辨證,這里首先有個結構次序問題,只要我們潛心仔細讀一讀《素問·至真要大論》,這個問題就像百川歸海一樣自有歸宿。它必須落實到“因天之序”,落實到天時“六氣”,落實到人體經絡,落實到“五臟元真”,并由此縱橫相貫——縱則三焦升降氣化、交通陰陽水火;橫則內調臟腑、中調氣血、外調營衛。如此升降出入、氣化周流。這種氣化是無形的,它必須有一個依托、一個物質基礎,這個依托和物質基礎就是經絡。昔賢張錫純有云:‘經者,氣血流通之處也。人之臟腑與某經相通,即為某經之府。其流通之氣血原由府發出,而外感之內侵遂多以府為歸宿。……手足雖有十二經,其名則分為六經,因手足經之名原相同也。其經有陰有陽,其陽經分太陽、陽明、少陽,其陰經分太陰、少陰、厥陰。’”

    《傷寒論》的六經盡管內涵豐富,但它仍是以十二經脈手足同名之經作為六經的物質基礎,通過“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的氣化(標本中見之化)作用,將六經經氣布散、貫通,并通過錯綜復雜的經絡交織,即通過十二經脈臟腑表里間的相互屬絡,通過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即從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經離別,再深入胸腹體腔。陽經經別進入胸腹后都與其經脈所屬絡的臟腑聯系,然后均在頭項部淺出體表,繼而陽經經別合于陽經經脈,陰經經別合于相表里的陽經經脈,故十二經共有“六合”。由此可見,通過經別離入出合的循行分布,更加強了臟腑之間及臟腑與人體各部分之間的周密聯系,再加上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其相互配合、協調,有分有合。合則“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中藏經》)而布散貫通,構成強大的六經氣化功能;分則經氣各就各位,開、闔、樞轉,形成太陽主表、陽明主里、少陽主半表半里,太陽、太陰主開,陽明、厥陰主闔,少陽、少陰主樞的大一統格局。

    考《傷寒論》的方藥部分,如晉·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中所言:“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說明是傳承《本經》、《湯液經》一脈;但其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客觀講應是建立在《內經》的理論基礎上的,同樣是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為基本框架,以“辨病脈證”為主線,進而縱橫開闔,展開他龐大的辨證論治體系的。所以,仲景勤求《素問》、《九卷》、《陰陽大論》等古訓,博采《神農本經》、《湯液經法》等眾方。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東漢末年的張仲景不可能視而不見,這一點是肯定的。恰如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中所言:“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腧,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與《內經》的主旨完全吻合。

    如前所述,《傷寒論》的六經有經絡的物質基礎,同時又強調人體在疾病狀態下的傳變特點,以“辨病脈證”的形式靈活而異常豐富地展示出來,客觀講是臟腑、經絡、氣化的綜合體現。《素問·熱論篇》的六經,詳論經絡受邪所產生的熱性病證及其傳變,聯系《素問·六微旨大論》等,專門討論標本中見六經氣化,則臟腑、經絡、氣化一貫首尾,可以說是《素問》六經的特點。由此可見,《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與《內經》有著深刻的傳承關系。

    此外,天時的陰陽時刻都在影響著人體的陰陽。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本質上就是陽氣的生長與收藏。人體與自然界相呼應,從而決定了人體的陰陽同樣是有開有闔地交替循環,并以樞機為轉。“三陽”即值陽氣生長階段的開闔樞,“三陰”即值陽氣收藏階段的開闔樞。因而六經三陰三陽的生理機制必然是太陽主開、陽明主闔、少陽主樞;太陰主開、少陰主樞、厥陰主闔。這是三陰三陽的作用趨向,它決定了六經為病的病變部位,也必然是太陽主表、陽明主里、少陽主半表半里。三陰與三陽是相表里的關系,有經絡的物質基礎,故從表里關系上論述:太陽的開與少陰的樞、陽明的闔與太陰的開、少陽的樞與厥陰的闔,都是互為中見的,氣化功能由此產生。

    所以當從六經六氣的高度認識六經辨證,方不至迷失方向。單老正是在這一學術思想的指導下,系統探討《傷寒論》針灸配穴體系的。

     

    以上,就修訂版涉及的若干學術問題逐一作了必要的說明。

    這里我要提出的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策劃主編劉觀濤先生,對本書的修訂給予了大力支持,從策劃、報選題、審批、到拿出具體指導意見,都給了我很大的鼓勵與幫助,在此深表敬意與謝忱!

    最后,我愿依舊引用父親單玉堂先生在初版前言中說的話作為這篇文字的結束:

    結合針灸言傷寒之理法實非易事,且限于個人水平和經驗,其中紕繆之處,在所難免,有待同道斧正,以期完善。

     

       單志華      識于北京

         2016—522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中文久久字幕| 国产香蕉尹人在线视频你懂的|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无码专区 人妻系列 在线|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免费|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丝| av深夜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18禁 |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专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 caoporn成人免费公开|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一区二区三区鲁丝不卡| 草草影院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91|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邻居少妇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91|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亚洲国产良家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观看天天干天天爽|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再热青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