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爾·格林布拉特,1957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市,是戈坦資本的創始人和合伙經理人。他是一名低調的投資大師,霍華德評價他有邏輯、有智慧、有深度。他是“神奇公式”的發明者,同時也是紐約證券拍賣公司以及價值投資者俱樂部網站的共同創辦人。 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
格林布拉特在2005年出版了《股市穩賺》一書,將自己的投資經驗濃縮為一個簡單易懂的“神奇公式” :從資產收益率高和市盈率低的綜合排名中,選擇前20-30只股票,形成一個組合,分別買入并持有一年后賣出 。這個公式完全遵從價值投資的本質:用便宜的價格買入好企業。 ? 便宜的價格如何定義?格林布拉特使用的是EBIT(息稅前收益)/EV(市值+凈有息負債),得出的結果是一個百分比,他稱之為收益率。可以這樣解釋,EV代表買下這個企業的總付出(即總市值加上買下企業后需要承擔的原有的債務)。這個百分比說明了這個生意目前買下來,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回報率。為什么不用PE(每股收益/股價,或凈利潤/市值)?因為PE中間關鍵的每股收益或是凈利潤,不如息稅前收益更能說明企業總體盈利能力。 多數投資者傾向于通過看PE的高低判斷股價的高低,但其實PE的倒數更能說明問題。舉例來說,20倍PE,其倒數為5%,即這只股票的收益率為5%,收回成本要20年。而10倍PE的收益率為10%,收回成本為10年。10倍PE的收益率已經高于國債長期收益率5%達兩倍,股票當然是便宜了。 ? 什么是好企業?喬爾·格林布拉特認為,好企業就是資本回報率高(ROIC)的企業。 ROIC = EBIT(息稅前收益)/凈有形資本(凈營運資本+凈固定資本) 為什么用ROIC而不是平常運用較廣的ROE?因為ROE是凈資產回報率,如果一個企業大量舉債,即使毛利率和凈利率都較低,也有可能獲得高盈利,但是不平衡的負債結構會讓企業長期盈利的難度較大。而ROIC衡量的是所有投入企業的各種資本,能夠創造的收益。所以,ROIC更加能夠說明企業生意的好壞。 ? 神奇公式如何運用?格林布拉特將某股票分別按照ROIC和收益率進行排序,分別可以得到兩類排名,然后將某股票的兩個排名序號相加,得到總排名。接下來,就將資金平均分配到一定數量的綜合排名在前列的股票上。舉個例子,某股票的ROIC排在A股的第11名,而目前收益率假設為11%,在A股自高而低排名為17名,這樣這只股票的綜合排名為11+17=第28名。 ? 如何買入?格林布拉特建議普通的非職業投資者可以選擇綜合排名前30的股票,每只購買1/30的資金,可以獲得平均收益,并且風險較小。而職業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投資能力的實際情況,在排序靠前的名單中斟酌。 雖然格林布拉格在20多年的實踐中,運用神奇公式獲得了年均40%的收益率,但神奇公式也不是萬能的。以下是格林布拉特針對神奇公式進行的一系列測試統計。 ? 根據神奇公式進行的一年期投資組合的收益率表現:在每12個月中,就會有5個月低于市場平均水平,每四年就會有一次低于市場平均水平,每六年至少會有兩年連續表現不佳,在整個17年中,神奇公式甚至有連續3年低于市場平均水平,但這并不影響格林布拉特取得令市場矚目的復合收益率。 根據神奇公式進行的兩年期投資組合的收益率表現:所選擇的投資組合在每6年中會有一次表現低于市場平均水平,聽起來不是太壞,但是連續兩年表現不佳確實讓投資人難以接受。 根據神奇公式進行的三年期投資組合的收益率表現:如果投資人完全遵循神奇公式,就沒有出現虧損的情況。在17年中,總計169次的三年期測試中,神奇公式最差的收益率是11%,而市場在最差的三年中,平均收益水平為虧損46%,跑贏市場57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正如格林布拉特說的,神奇公式只有從長期看才會有效,但大多數投資者往往很難堅持一個連續幾年都不見效的投資策略。要想神奇公式產生作用,必須保持一個長期的投資眼光,要對神奇公式有信念感。 格林布拉特的投資策略格林布拉特非常崇拜巴菲特,他曾深入研究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尤其注重考察巴菲特投資案例中對公司估值水平的測算。但他并沒有照搬巴菲特的投資操作,因為他發現了另外的投資策略。 ? 投資于特殊事件企業在常規活動中可能創造出很多投資機會:拆分、合并、重組、破產、認股權配售、資產出售和分配等。在這些活動中,一些證券被創造出來,而被迫接受的投資者會因各種原因在上市不久就立即拋售,從而導致了供需極其不平衡,使證券價值短期內被嚴重低估。 比如維亞康姆兼并派拉蒙通訊案例中,維亞康姆的支付分兩部分,一半是現金,一半是各種各樣的證券,而其中幾個證券要花幾個通宵的時間才有可能搞清楚價值。再加上這些證券占整個支付金額的比重極低,而有些機構投資者還無法擁有,因此這些證券自上市開始就被一個勁兒地賣出,造成嚴重低估。所以這個兼并案雖然被廣為報道,但絕大多數投資者還是錯失了最大的獲利機會。格林布拉特創建的價值投資者俱樂部網站,準許加入的條件是:提供一個價值被嚴重低估的個股。他的目的就是集合眾人的力量發掘那些被低估的個股投資機會,從中獲利。 ? 把握估值的核心格林布拉特在哥倫比亞大學常年開設一門專講價值投資的課程,主要內容就是如何對公司進行準確估值。他反復叮囑學生:正確地評估公司的價值,然后等股價落入安全邊際后,買入,耐心地等待股價回歸合理價值。他的投資方法就是把握估值的核心,到處尋找這類投資機會。 2000年,美國股市出現互聯網泡沫,價值投資理念被廣泛質疑,當時格林布拉特在《華爾街日報》呼吁:價值投資沒有死,它在價值投資者俱樂部網站活的好好的。他不是說大話,不久后互聯網泡沫破滅,大盤暴跌,很多投資人損失慘重,而格林布拉特的股票市值在2001年翻了番。 ? 在人少的地方找機會2015年,資本大鱷霍華德邀請格林布拉特去沃頓商學院做演講,在談話中,格林布拉特講到了這個投資策略,聲稱他要找的是那種賺可以賺1塊錢,但虧就只虧1毛錢的機會。可以說,是在人少的地方找機會,抓住那些容易被人忽視的投資機會。 這個策略在其著作《股市天才》中有詳細說明,格林布拉特在書中舉了自己岳父岳母的例子:他們一年里有幾個月住在康州,主要是淘古玩,經常參加各種拍賣會,物色便宜的古董。他們在一場拍賣會上看到了一幅畫,在其他拍賣會上,他們看過相似作品、相似尺寸、相似題材的畫作,但成交價是現在這幅畫的兩三倍。他們就會出手買下來,不會研究這幅畫能不能成為下一個畢加索作品,因為要找下一個畢加索太難了。 ? 買便宜的好公司格林布拉特在投資生涯的前十年意識到:好公司的“好”中包含長期成長性。所以他越來越傾向于巴菲特的投資方法,買那些又好又便宜,而且具有長期發展前景的公司。他在沃頓讀研時和同學一起研究過買入廉價股的策略,研究表明,只要買得夠便宜,賺錢不是問題。 他對價值投資的定義是弄清楚值多少錢,然后在很低的價格買入,與低市凈率和低市銷率無關。他認為價值和成長的界限并不像羅素或晨星等機構劃分的那樣涇渭分明,或許價值股成長性較低,成長股成長性較高。總之,他就是找便宜的好公司。本杰明·格雷厄姆也說過,研究明白值多少錢,在很低的價格買下來,在二者之間留足安全邊際,價格和價值要相差足夠大。 著作推薦:《股市穩賺》,喬爾·格林布拉特所著,投資永遠沒有太早或太晚之說,本書凝結了喬爾20多年的投資經驗、現代價值投資原理的精華。書中對“神奇公式”有詳細解說,非常值得一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