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產品轉運營崗的朋友說,他們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在某些思維方式上,優秀的產品經理和其它普通人是存在著顯著差別的。 比如:
朋友說完后問我,一個優秀的運營,在某些思維方式上是否也存在一些與普通人不同的思維方式? 我想了很久,發現的確是存著一些思維層面的東西,優秀的運營與普通人之間是存在著顯著差別的。 我這里想到的大概有5個:
以上分類不是絕對,不是唯一,也不是標準。 我再次強調,以上分類不是絕對,不是唯一,也不是標準。 接下來我一個個地講。 1. 流程化思維一般情況,一個普通的運營拿到一個問題后,會針對問題感性的直接拿出答案來,而一個優秀的運營,會把整個問題的全流程梳理出來,然后針對流程的各個節點給出解決方案。 比如,你是在一家餐飲連鎖店做著社群運營工作的運營人員,那么你思考社群運營工作時: 首先會把社群運營思考思路的全流程梳理出來: 用戶進初始群-用戶分層、分群-運營好每一層的每一個群-實現最終想要的商業價值-把每一個節點要完成的指標拆解成任務分配給團隊。 然后針對流程的各節點給出解決方案: 第一個節點:用戶進群,這個節點你可能會考慮,怎么讓更多用戶進群? 你可能用到了社群裂變、線下流量導線上、全渠道流量轉化到社群等等方法。 第二個節點:用戶分層分群運營,你綜合評估以后,可能決定分3類用戶群體進行運營,普通用戶;辦儲蓄卡的用戶;參與眾籌的用戶。 第三個節點:如何運營好每一個群,你可能想到了使用“同好、結構、運營、輸出、復制”這個方法來指導你運營。 第四個節點,實現商業價值,這個商業價值,對于你們的業務來講,可能是讓用戶消費更多,又或者是讓用戶投入更多錢來和你們公司利益綁定。 第五個節點,把你思考的前四個節點分解成任務,授權給團隊,并進行追蹤,溝通。 面對一個問題,先有流程,后有解決方案這個思路不僅僅對運營來講很重要,對產品來講也很重要。 甚至放更大一個維度來講,運營一家公司也是這樣的思路,當你在負責一家公司的運營時,你要先梳理好公司的業務流程和業務邏輯,然后再去針對每一個節點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2. 利潤意識思維如果你是公司的運營負責人,獨立負責公司某項業務,那么你所負責的業務是否賺錢,這是你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如何評估是否盈利?這就要用到我常講的盈利公式了: 利潤=收入 – 成本 大部分普通運營、甚至是運營經理考慮到了收入問題,但是卻沒有成本和利潤意識。 比如一個運營經理稅后到手10000的工資,你問他除了工資,公司實際上為你付出了多少錢嗎?他多半是沒有概念的。 又比如有的員工想到了一個好的創意以后,很高興的跑去找老板,說自己有一個特別好的創意。老板說這需要花多少錢、最終能獲得多少收入?這個員工很可能是懵圈的。 作為初階、甚至中階運營,對利潤這事沒有概念沒有問題,但如果你作為運營負責人,這萬萬是不可以的。 你必須要清晰的知道收入來源;也要清晰的理解成本結構。 只有擁有了利潤意識思維,你才能很好的當好運營負責人,負責好一個業務,做好一個生意。 3. 第一性原理思維為什么第一性原理思維很重要? 這里我舉兩個例子: 比如:像可口可樂,康師傅,脈動等這樣的產品,是非常依賴線下各級分銷渠道來賣貨。 這是這樣的商品能賣出貨的本質原因之一,如果你沒意識到這點,什么方法火嘗試什么,比如互聯網火了,你就大力發展線上賣貨,這顯而易見是沒什么效果的。 又比如:像婚慶服務、考研究生培訓服務這樣的低頻消費產品,這時最好的策略,就是想辦法找到用戶、轉化他,在他身上賺到很多錢。 但如果,最近你看見私域流量火了,你也要做私域流量,那顯然你沒有看到你業務的本質,這是個一次性消費項目,你做私域流量干嘛,這顯然是無意義的。 因此,理解透你業務的本質,找到你業務的第一性原理,這是你作為中高階運營做好運營工作的原點。 正如《道德經》里所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是萬物的原點,是我們做事的原點,很多人做事效果很不好,甚至是一塌糊涂,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原點,或者根本想不到會有一個原點,都是見招拆招,見子打子,最后事情做了不少,結果看上去茫無頭緒。 4. 模型思維啥是模型思維? 比如:
這就是模型思維,如果你腦中儲備了足夠多優秀的模型庫。當你遇到了某個問題,就能很快的從你儲備的模型庫里拿出相應的模型來分析問題,給出解決方案。 擁有模型庫思維的人,更能快速洞察事物的本質,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因此,日常學習與工作中,我強烈建議你有意識的把各種有用的模型儲存到你的模型庫里,等待著隨時調用它。 5. 系統思維系統思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方式,我之前的多篇文章里有提到,也詳細講述了系統思維是什么。 這篇文章我想講講系統思考的三個要點:
一個系統是一個整體,它不是由各個部分簡單地集合在一起,而是由各個部分有效的連接在一起來實現某一個目標。 比如: 一堆散沙不是一個系統,一堆散沙以有效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共同實現了一個有效的目標,那才變成了一個系統。比如:一個供小孩子玩耍的沙坑就是一個系統。 一個沙坑和一大堆沙子,你看部分,看到的都是一樣的,但如果元素、連接、目標一起看,看到的就會不一樣。 所以分析一個系統時,你不能只看組成系統的各個部分,你還要看連接和目標。 又比如: 某個電商公司的運營人員架構圖,有用戶運營組3名;渠道拓展組3名;內容運營組3名;運營推廣組2名;活動運營組2名; 各個組里的各個成員不是一個系統,而成員與成員之間有效連接在一起,為了實現某一個指標;各個小組與小組之間有效的連接在一起,為實現營業額這個目標,這就變成了一個系統。 因此,系統分析的第一個要點告訴我們,分析一個系統,不能只分析部分,還要分析部分與部分的連接,以及連接在一起是為了實現一個什么目標。 第二個:要在整體中理解部分這里講一個經典的小故事,有一天有三個石匠在打石頭。有個路人經過,問他們在做什么。 第一個石匠說:“我在打石頭,養家糊口。” 第二個石匠說:“我在做全國最好的石匠活。” 第三個石匠抬起頭說:“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現在,假設你是這三個石匠的領導,那么請問,哪一個石匠最讓你放心? 正確的答案是: 第三個石匠最讓人放心,因為他知道整體系統的目標是什么,是建造一座大教堂,盡管他只是整體系統中的一部分,但是他把整體的目標放在心中。他從整體系統中來更高、更深的理解自己局部工作。 運營工作中,也會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們整體運營的目標是什么,你需要去深層次的理解。然后在整體中把工作拆解成各個模塊,把任務分配下去,同時也要讓大家接到工作以后,理解他們工作的整體目標是什么,讓大家在整體中去理解自己的局部工作。 第三個:對部分的最優化對整體不一定有利這里還是以三個小石匠的故事為例,你覺得這三個石匠,哪個石匠最讓你擔心? 答案是第二個,為什么呢? 因為,對部分的最優化對整體不一定有利,一個系統之中,部分是為整體服務的。我們往往需要對某一個部分進行優化,讓它更好地為整體服務。但是,這個優化是要為整體服務的,對這個部分本身來說不一定是要最優化。 第二個石匠說,他要做全國最好的石匠活,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在對自己這部分進行局部最優化,他想的只是自己的目標,不是系統的整體目標。 比如說,為了建造一個教堂,有些石頭可能需要雕刻的非常完美,但有些石頭不一定。 因此,第二個石匠這樣做,是對部分的最優化,是對他個人的目標有利,但對整體的目標不一定有利。 最后,優秀的運營與普通人之間存在著的顯著差別就講到這里,希望本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就這樣。 |
|
來自: blackhappy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