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在中醫上是什么病? 痛風是屬于中醫的“痹癥”范疇,《黃帝內經》有五痹之分“以冬遇此病者為骨痹,春遇此病者為筋痹,夏遇此病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病者為肌痹,以秋遇此病者為皮痹”。 痹癥的病機為:風寒濕熱痰淤邪氣滯留肢體、筋脈、關節、肌肉、經脈痹阻,不通則痛。 痛風與血尿酸密切相關,中醫認為它屬于“濕濁”范疇。由于人體濕濁內生過多,造成脾腎功能失調,脾失健運,腎不能分清泌濁,則濕濁流注關節、肌肉,造成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而形成痹痛,也就叫痛風性關節炎。如果濕濁之邪氣不能徹底清除,進一步則導致腎損害,即痛風性腎病,甚至是慢性腎衰。 根據中醫疾病分類,寒、濕、熱邪氣都屬于“痹癥”的病因,病位在經脈,寒濕相結而化熱,蘊久成痰,導致血行失常,聚于肌膚腠理而成為毒邪,猝然毒邪流注關節,紅、腫、熱、痛發作,繼而熱痛甚劇,好像被虎咬著,觸不可摸,故有“白虎歷節”之稱。按照中醫辨證施治原則,關節疼痛偏于風者,治療以祛風為主;偏于寒者,治療則以散寒、驅寒為主;濕邪偏盛者,治療要以化濕邪為主;熱邪偏勝者,治療要以清熱為主。痛風患者應根據關節疼痛的癥狀、特點來判斷是否急性發作等決定痹癥的性質、屬性然后再進行辨證論治、遣方用藥。 緩解痛風癥狀的中藥。 痹癥主癥: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1.行痹(風痹) 特點為疼痛游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 2.痛痹(寒痹) 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3.著痹(濕痹) 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4.熱痹 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 5.風濕熱痹:關節疼痛,游走不定,局部紅腫熱痛,得涼則舒可有肌膚紅斑,發熱、汗出、口渴、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6.寒熱錯雜痹:關節灼熱腫痛,卻又遇寒加重,惡風怕冷,全苔白罩黃,手心灼熱,口干口苦,尿黃,舌紅苔白脈弦或者緊數。 7.痰淤痹阻:痹癥日久,肌肉關節刺痛,固定不移,關節肌膚紫暗、腫脹、按之硬,關節僵硬變形,有硬結、淤斑,胸悶痰多,舌紫暗淤斑,苔白膩,脈弦澀。 9氣血魁梧痹:勞倦活動后疼痛加重,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肌膚麻木,短氣自汗。舌淡苔薄脈細數。 治療: 行痹 :防風湯 痛痹:烏頭湯 著痹:薏苡仁湯 風濕熱痹:白虎加桂枝湯 寒熱錯雜痹:桂芍知母湯 痰淤痹阻:雙合湯、桃紅飲加味 氣血虛痹:黃芪桂枝五物湯 肝腎虧虛痹:獨活寄生湯 THE END 內容來自騰訊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