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微博:相生栗子)
頭孢仿佛成為勸酒席上的殺手锏 對于視酒如命的酒友來說 心理難免忐忑不安,如萬箭穿心 那么抗生素加酒精真的是毒藥嗎? 真的如傳說中的堪稱砒霜? 今天這瓶“砒霜”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首先我們來談談酒精你問我酒量有多大,我手指大海的方向 有些人的酒量如江海 然而有些人連喝菠蘿啤都能醉倒 為何大家都是人,酒量卻如此大相徑庭 其實這背后的原因 是取決于人的機體對乙醇與乙醛的代謝速度 酒量越好的人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越強 活性越強解酒能力越快,酒量就越好 我們常見的酒精過量的癥狀,是乙醇(酒精)與乙醛過量的共同結果: 一:乙醇代謝快,乙醛代謝慢的人 一杯下肚,面紅耳赤,心跳加快,三杯下肚,頭暈眼花,甚至劇烈嘔吐,就是體內乙醛積聚的緣故。 二:酒精代謝慢,乙醛代謝快的人 剛好跟上述這種人相反,喝酒時候反應不大,但宿醉后清醒的比較慢。(因為乙醇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消退較慢) 其中酒精過量中乙醛的所產生的那部分癥狀就是“雙硫侖反應” 雙硫侖的傳奇色彩雙硫侖的歷史傳說還要回到1948年 人們發現有一種藥物叫雙硫侖,是治療酗酒癥的藥物之一 它可阻止酒精在體內代謝。應用本藥后飲酒會出現惡心、嘔吐、恐懼等反應,以期飲酒者建立對酒有厭惡的條件反射,從而起到戒酒作用。 隨后人們發現 作為一種戒酒藥,雙硫侖是安全的,但如果是飲酒引發的藥物反應,它是有危險的! 服用藥物(頭孢類)后飲用含有酒精的飲品或者接觸酒精會導致體內“乙醛蓄積”出現中毒反應,這種反應叫雙硫侖樣反應。 為何頭孢類的藥物與酒精如此針鋒相對 其實這與頭孢類含有某些化學結構中“甲硫四氮唑側鏈”有關 酒精的化解酒精進入體內后,首先在肝細胞內經過“乙醇脫氫酶”的作用氧化為“乙醛” 乙醛在肝細胞線粒體內經過“乙醛脫氫酶”的作用氧化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進一步代謝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如果這時候我們體內殘余頭孢類藥物的“甲硫四氮唑側鏈”,這個化學結構就會抑制了肝細胞線粒體內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使乙醛產生后不能進一步氧化代謝,從而導致體內乙醛聚集,出現雙硫侖樣反應 雙硫侖樣反應的癥狀用頭孢類藥物期間飲酒或接觸酒精,表現為胸悶、氣短、喉頭水腫、口唇紫紺、呼吸困難、心率增快、血壓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紅、多汗、失眠、頭痛、惡心、嘔吐、眼花、嗜睡、幻覺、恍惚、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血壓下降至60—70/30—40mmhg,并伴有意識喪失。容易誤診為急性冠脈綜合癥、心力衰竭 雙硫侖樣反應嚴重程度與乙醛積聚量有關 因此,癥狀輕重與酒精的攝入量呈正相關,與致病的抗生素劑量無顯著相關性 飲用白酒較啤酒、含酒精飲料等反應重 聽到這里,有位好思考人士發出了靈魂拷問: “那吃了抗生素是不是要一年半載才能飲酒?” 錯誤! 一般5個半衰期后,藥物在體內基本被清除 因此,正常成人在服用抗生素后3-5天后飲酒不會發生雙硫侖反應。但是8天以內的嬰兒及 75 歲以上老年人的藥物清除半衰期通常較正常成年人延長2-3倍 “原來抗生素在成人的體內最多殘留5天,那酒精又不是藥物,情況緊急,喝完酒就能立即服用頭孢等藥物嗎?” “如果你生來是戰斗民族、與熊肩并肩、與神拜過把,但是我還是不建議你這么做...” 飲酒后需要5個清除半衰期的時間,即30小時后,體內酒精才將被清除干凈,服用頭孢等藥物才是相對安全的 無論啤酒、紅酒還是白酒,所含有的酒精在人體內的清除時間是30小時后,但是由于酒精同時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特別胖的人酒后體內的脂肪會吸附大量的酒精,在較長時間內緩慢釋放入血,這時如果需要使用抗生素,建議選用不帶有咪唑基團的藥物 “砒霜”的謎團漸漸被打開 抗生素和酒精在“毒藥”的恐嚇中張牙舞爪 面對這種威脅我們也不需驚慌失措 我們需要了解 不是所有抗生素都有甲硫四氮唑側鏈 因此不是所有抗生素都可導致雙硫侖反應 可致雙硫侖反應的藥物分類如下:1:頭孢菌素類 如頭孢哌酮、頭孢曲松、拉氧頭孢、頭孢孟多、頭孢拉定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鋒霉素”); 2:硝基咪唑類 如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等(常常用于治療牙痛、膽囊炎等); 3:其他抗菌藥物 如呋喃唑酮(痢特靈)、氯霉素、酮康唑、磺胺類(磺胺甲惡唑)、莫西沙星等。 在使用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氣水,甚至僅用酒精處理皮膚也會發生雙硫侖樣反應。但是,頭孢噻肟、頭孢他啶、頭孢磺啶、頭孢唑肟、頭孢克肟,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團,在應用期間飲酒,不會引起雙硫侖樣反應。 總之,記性不太好的朋友記不住上面的藥名 建議服用抗生素時忌飲酒 生命不是一場賭博,可不要貪杯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