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標志著已進入了成熟階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中國古代甲骨占卜有著悠久的歷史,殷墟時期則是占卜最盛行的時期,商王和貴族幾乎每事必卜,占卜成為商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見證了已經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為研究中國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本期殷苑拾珍將為您揭開塵封的記憶,回顧甲骨文發現背后的故事。 自從殷王朝滅亡后,殷都夷為廢墟,被掩埋在地下無人問津。在20世紀以前, 殷墟的具體地點及范圍無人知曉。直到1899年,隨著甲骨文的發現,這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都才聞名于世。 清朝末年,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耕種時,經常從農田中挖出一些古老的龜甲和獸骨,其中有的甲骨上還刻有文字符號。當時,這些挖出來的甲骨,有的被用作肥料,有的被用來填塞枯井,有的被磨成粉末作為治療破傷的刀尖藥,也有的被當作“龍骨”成批賣給中藥鋪。安陽一帶多產藥材,城中有幾個中藥鋪,常常派人下鄉收購藥材,“龍骨”就是他們收購的一種。據說,藥鋪所購“龍骨”一般不要有字的,因此,小屯的農民常把甲骨上的文字符號刮掉才賣。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北京做官的王懿榮因病服藥,從中藥“龍骨”中發現了甲骨文。王懿榮是位著名的金石學家,對古文字的考訂造詣頗深。經過認真研究,他認為“龍骨”上刻的是商代的文字,便將其作為珍貴文物購藏起來。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從“龍骨”變成了珍貴的古代文化研究資料。王懿榮對甲骨學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投井自盡以身殉國,沒來得及對所藏甲骨進行全面研究,因而也沒留下有關的論述。 1902年10月,王懿榮之子王翰甫為還舊債,將父親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賣給了劉鶚。劉鶚,字鐵云,是清末有名的小說家,《老殘游記》的作者,平生喜好收藏金石甲骨。他從自藏和新得王氏甲骨合計5000多片中,挑選出1000多片,精心拓印,于1903年10月石印出版了《鐵云藏龜》。這是中國甲骨學史上破天荒的第一部著錄書。雖然書中也收入了一些偽品,但至今仍是甲骨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劉鶚在序中第一個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并試釋了40多個字,其中有34個識對了。但總的來說,當時甲骨文的識讀還是個謎。 早期的甲骨收藏家所得之物,都是從古董商人手中購來的。這些人為了以甲骨牟取暴利,便對甲骨出土地秘而不宣,詭稱甲骨出于河南湯陰或衛輝。當時王懿榮、劉鶚等人都相信了他們的假話。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一度也曾認為甲骨出自湯陰,但隨著搜求甲骨文數量的增多和對甲骨文研究的逐步深入,他開始懷疑這一說法。經過細心探訪,1908年,他終于最先了解到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1915年春天,羅振玉親自到安陽探訪,成為中國第一個發現小屯村一帶是殷墟、并第一個踏訪殷墟的學者。 殷墟甲骨文被發現后,不僅引起中國國內學者的重視 ,也引起了外國駐華機構、商人和學者的覬覦。他們乘清末統治者腐敗無能之機,采用各種手段從見利忘義的奸商手中獲取甲骨文,以至殷墟數以萬計的甲骨被私人非科學地挖掘,并流失海外。 迄今為止,殷墟出土的甲骨片總數已有15萬片之多。由于歷史原因,殷墟甲骨先后流散到12個國家,為100多個機構和私人所收藏,其中博物館、圖書館、大學共計70余個,總計26000余片。所藏甲骨數量以日本為最多,據不完全統計,約有10000多片;其次是加拿大8702片、英國3089片、美國1882片、德國715片、俄羅斯199片、瑞典100片、法國99片、瑞士99片、新加坡28片、比利時7片、韓國6片。殷墟甲骨為那么多國家所藏,這在世界古文字收藏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足見其所具有的考古、證史、補史的研究價值是何等重要。 在研究甲骨文的學者中,有四位的名號中都帶有“堂”字,因此被譽為“甲骨四堂”,他們分別為: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字鼎堂)。 羅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他是最早在甲骨學研究方面取得主要進展的學者,收集總數近2萬片,判明甲骨的真實出土地—小屯。所著《殷虛書契考釋》,釋甲骨文字達561個,提出“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釋字原則,主張考釋文字應注意卜辭辭句的通讀和分類,是初期甲骨學研究中的一大進步。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他編纂的《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釋》、《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殷周制度論》等論著,代表了甲骨學草創時期的最高水平,把甲骨學研究推向一個新階段。 董作賓(1895-1963),字彥堂。河南南陽人。1928董作賓受命到安陽進行殷墟調查。中國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對殷墟的科學發掘拉開了序幕。從1928年至1937年科學發掘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學專家。他1933年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公認是一部中國甲骨文史上劃時代的名著。他對甲骨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甲骨斷代學。董作賓重視對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書法,為世界許多名家所收藏。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號尚武。四川樂山縣人。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和《甲骨文合集》等著作。《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譽為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目前殷墟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5000多個單字。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700個單字來看,甲骨文已具備了現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其書體雖然又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書體的演變,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下來,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甲骨文也因此成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變發展而來的漢字,在傳播華夏文化、促成中國大一統國家的形成與鞏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安陽殷墟景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