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七夕節的臨近,好多商家都開始做起了七夕的活動。那么,情侶們可準備好為商家的中式情人節掏腰包了么?人們過七夕的時候吃飯,約會送花,手牽著手去西餐廳吃牛排去中餐廳喝咖啡,花樣層出不窮,非常的浪漫,那么對于七夕節的起源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呢?
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關于“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所對應地面上的具體地域分野,收錄于《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婺女星后來演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云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她的誕辰。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于天上的鵲橋相會,后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揮,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稘h書·天文志》:“牽牛,日、月、五星所從起,歷數之元,三正之始。”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并且“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
漢代是各地風俗習慣傳播融合時期,七姐誕乞巧習俗的文字記載始見于漢代著作。西漢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的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現存文獻中關于七姐誕的乞巧習俗最早記載,于是人們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認為七夕習俗起源于漢代。不過從歷史文獻以及結合古俗遺跡來看,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對“牽牛婺女”自然天象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節俗在漢代之前就有了,“乞巧”是“七姐誕”諸習俗之一。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 ?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女子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