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最強大的時候,吳起擔任河西太守,專門負責壓制秦國。吳起出奔楚國后,魏國就壓不住秦國了。即使在商鞅變法前,秦國也能斬首魏國六萬大軍。 商鞅變法前,秦國雖然不如魏國強大,我們來看看秦軍是如何斬首魏軍六萬的。 秦惠公去世后,出子即位,是為秦出公。魏國為了穩定西部局勢,控制秦國軍政,魏武侯不顧秦出公已經即位的事實,派兵護送公子連回國奪位。 公子連,又名師隰,本為秦國太子(秦靈公之子),九歲時父親秦靈公去世。 當時為了造成秦國的混亂,同時培養親魏的勢力,魏文侯派兵護送在秦國當質子的秦悼子回國奪位,是為秦簡公。秦簡公去世后,其子公子仁即位,是為秦惠公。現在秦惠公也去世了,秦出公即位。 秦出公的母親,大有慈禧太后的風范,不但搞垂簾聽政,而且還重用宦官。秦國公室當中,自然有人不滿,其中就包括鎮守西北要塞烏氏(又名焉氏塞)的庶長菌改。 魏武侯、公子連、庶長菌改,三個不怎么相關的人物,在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就團結到一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扶立公子連為秦國國君。 公元前385年,秦出公即位剛兩年,魏國動用三千兵力,護送公子連回國即位。 公子連帶著魏武侯的虎符,從魏國都城安邑出發,在陰晉領取三千魏卒,向西進發,踏上秦國故土。 鎮守鄭城的秦軍主帥庶長右主然,卻并沒有像公子連想象的那樣出城相迎,而是拒之門外。 公子連不得不放棄從河西進入秦國的打算,如果貿然進入秦國,三千魏軍可不夠自己保命。 公子連最終選擇的,是一條長途跋涉,曲線歸國的路線。從魏國河西郡向北,到達上郡,然后向西跨越隴東高原,到達烏氏塞,與庶長菌改的守軍會合,再南下取雍都。 廣闊的隴東高原,是義渠人的領地,一旦義渠人干涉,三千魏軍可能就會長時間耗在高原之上。那時候秦出公和太后,不但會加強防御,而且烏氏塞的庶長菌改也很危險。 頂著烈日,遮住黃塵,十多天之后,公子連終于到達烏氏塞,沿途義渠人忌憚魏軍的戰斗力,并未找麻煩。 烏氏塞,又稱焉氏塞,在小說《尋秦記》中,是項少龍的岳父烏氏的大本營,這里背靠隴山,是養馬的好去處。 隨后公子連立即統領魏軍和烏氏塞的兵力,南下關中。 太后派來平叛的軍隊,則尾隨公子連的軍隊,他們做了兩手準備,若公子連獲勝,便就地投誠,擒拿太后和秦出公,在新國君面前立一個首功。若公子連輸了,便趁機圍攻并生擒公子連,在太后面前立個大功。 接下來的事情很順利,秦出公和其母親紛紛自殺,公子連在雍都即位,是為秦獻公。 秦獻公曾經承諾魏武侯,如果魏國幫助自己即位,在魏武侯有生之年,將不加兵魏國。秦獻公雖然暫時不出兵魏國,內心卻急切想與魏國開戰,奪取河西故地。 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即位第二年,便將都城向東遷都到櫟陽,奪取河西之急迫心情,顯而易見。 圖-秦獻公從雍都遷到櫟陽 公元前370年,秦獻公五十四歲,這個承諾生效了十五年。這一年魏武侯終于過世,秦獻公的這個諾言,自然就不必再堅守,秦軍東進只是時間問題了。 魏國經過近一年的內斗,最終由魏罃即位,是為魏惠王。 魏惠王即位之后,用年輕的太子魏痤來負責河西和河東的防務。 此時魏惠王已經決定遷都東部大梁,并且開始了人員和物資的轉移。在魏國西部,魏痤坐鎮河東安邑,河西太守龍賈則負責在第一線對抗秦軍。 龍賈在魏國河西繼續高筑墻廣屯糧,一副要與秦國打持久戰、防御戰的樣子。秦獻公如果按部就班,領兵去攻打河西的城邑,恐怕難以達到目的。 秦獻公在魏國呆了三十年,對魏國的戰略布局了如指掌,在秦獻公看來,魏國的局勢大致是這樣的: 魏國在太行山以西,有河東郡、河西郡、上郡、上洛之地三郡一地。上郡和上洛之地多是山地和高原,人口稀少,除了戰略意義,兵力少得可以忽略不計。 河西郡,這里的守軍約為十萬,是魏國與秦國接壤的一個郡,也是秦國反擊魏國的首選之地。 河東郡,是魏國都城安邑所在,人口眾多,雖然魏國已經開始遷都,但守軍超過十萬。魏國河東郡的守軍,會隨時增援河西郡,秦軍若攻打河西,必須提防河東來增援的魏軍。 河西河東以前是分屬不同的太守,如今全都納入太子魏痤的掌控范圍,調兵遣將互相支援方面得以加強。 另外魏國還有一支中央軍,用來攻城拔寨。但魏國中央軍應該更多地在太行山以東進行擴張,秦國如果能對魏國速戰速決,這支中央軍是來不及跨越太行山支援西部的。 情況明了,以絕對軍力而言,秦軍的人數比魏軍多,但是在龍賈的防御體系面前,即使是魏軍的兩倍兵力,也很難奪回河西。 公元前364年,秦軍隆隆開動,庶長章蟜統領八萬大軍,渡過洛水和黃河,進入河東境內。 這是自春秋以來,近三百年秦軍首次進入河東,雖然河西尚未收復,也足以令所有秦軍的將士情緒高漲。 渡河之后,秦軍的目的并不是要攻城拔寨,在沒有充足的糧草和攻城設備的情況下,攻城絕對是下下策。(即便攻克城邑,也難以守住這些飛地)秦軍此番行動,目的就是打擊魏軍,以挫魏軍的士氣。 秦軍進入河東之后,并沒有一路向魏國都城安邑進發,而是沿著中條山脈向東,一路尋找可以伏擊的地點。 河東的地形,除了中部有些丘陵,幾乎是一馬平川,不適合伏擊。而南部的中條山脈,則有許多可以設伏的地點。 庶長章蟜最終選擇了在中條山中段的石門山設伏,石門山(山西運城石門山森林公園)風景秀美,誰曾想到戰國時期這里曾經發生一場大戰,失敗一方的傷亡人數刷新了當時的記錄。 面對秦軍的攻勢,魏國太子魏痤并沒有調動河西守軍來支援,而是發動河東守軍進行迎擊。魏痤的對策是,你打哪里,我就用哪里的守軍對付。 太子魏痤不調動河西守軍,也是擔心秦國還有第二支軍隊會乘虛而入,調動河東守軍去迎敵,并無明顯不當之處。 前往迎戰秦軍的河東魏軍,人數約為六萬,比秦軍的八萬略少,但魏軍中有相當數量的魏武卒,其單兵作戰能力突出,魏軍的整體軍力并不亞于秦軍。 圖-石門之戰 石門大戰就這樣打響,戰前誰也沒料到,這是一場可載入戰國史冊的大戰。 魏軍坐擁主場之利,多少有些輕敵,這也難怪,魏軍多少年沒有在本土作戰了,此前多是魏軍攻入他國領土的侵略戰。 長期鎮守河東的魏軍,心態高高在上,并未把秦軍放在眼里,何曾想到遠道而來的秦軍,會在深入魏國本土的地方設伏。 所謂驕兵必敗,在石門這里,又印證了一次。石門伏擊戰的過程非常慘烈,章蟜將秦軍分為多個編隊,對魏軍進行層層圍困。 秦軍石門伏擊戰,將六萬魏軍全部斬首,創造了單次戰役斬首人數最多的記錄。秦軍后來一直不斷在刷新這個記錄,奪取河西的雕陰之戰斬首八萬,伊闕之戰斬首二十四萬,鄢郢之戰斬首三十余萬萬,長平之戰斬首四十五萬。 石門大戰是秦軍東進的一次標志性勝利,幾年后商鞅來到秦國。此后秦軍東進的步伐,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