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阮者,彈撥之器也。音醇形美,老少皆宜,可獨奏以舒胸臆,可合奏以壯聲威,可協奏以添韻味。 中阮之器,圓身,直柄,四弦,二十四品,以撥片撥動琴弦以得音。琴面多以桐木為材,疏松透音,側板多以硬木為材,以回旋其音,共振轟鳴。琴面之上,指板左右之側,各有音孔一只,或為圓孔,或為鳥形,或為彎月。琴弦下系于縛弦之上,上系于琴軫之上,中有琴碼架空,松緊琴弦,可調琴軫。琴頭之形,有牛骨牡丹,亦有鳳尾直柄。此中阮之形也。 秦時修建長城之時,為聚其眾,擊敲“弦鼗”,弦鼗者,中空有柄,倒置之阮也,此阮之前身也。后漢和親公主,為解其思鄉之苦,特制樂器,以弦鼗為形,添弦,改制,優化,中阮問世矣。此器之名曰:“秦琵琶”亦或“漢琵琶”。后魏晉之期,有竹林七賢之阮咸者,善彈秦琵琶,世人皆頌之,乃至忘琵琶之名,冠以阮咸為器樂之名。后經戰亂,西域之風漸進,阮咸融西域之風,得琵琶之器,不變者乃為阮咸,故中阮琵琶之源厚矣。后歷經宋元明清,琵琶為琵琶,阮咸為阮咸,至清中,阮咸又分月琴一支。建國以后,阮咸蓬勃發展,又因音高,細分為中阮、大阮、小阮、高音阮、低音阮,總稱為阮族。此中阮之史也。 中阮之音,如落盤之珠,如搖珮之玉。輕撥琴弦,清風拂面,有古琴之韻;重掃之下,狂風暴雨,有琵琶之勢;清越悠揚,不輸竹笛,低沉幽咽,不亞洞簫,合奏齊鳴,比肩交響。傾聽中阮,不飲自醉,不嗅而香。唐白居易有詩云:“非琴不是箏,初聞滿座驚。”誠不虛也! 今之中阮,名家輩出,名曲涌現。世人愛其形,喜其音,不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少,愛不釋手。中阮之花,開遍神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