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污水普遍存在反硝化碳源不足的問題,碳源不足已成為制約生物脫氮效率的重要因素,污水處理廠選擇外加碳源時,不僅要考慮其經濟成本和效益,同時需要兼顧碳源本身的安全性,以及生物池內的實際有效停留時間等因素,污水處理廠對碳源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1)外加碳源易被微生物降解,易被反硝化菌利用,不存在殘留物對后續出水達標造成不利影響的間題;2)反應速度足夠快,確保所投加的碳源盡量在厭、缺氧功能區內耗盡,避免增加后續曝氣系統的負擔和運行成本;3)不會對系統內的微生物種群類型和含量造成影響,避免投加碳源前后出現微生物的短暫適應性問題;4)價格便宜,安全性好,且易于投加、保存和運輸,可就近獲得。 因此,我們根據現在各大水廠主要使用的幾種碳源:甲醇、乙酸鈉、葡萄糖,作為對比,分析哪種物質可以作為最合適的碳源。 1、儲存、運輸等條件的綜合對比: ![]() 2、降氮效果以及速率的對比: ![]() 可以看出乙酸鈉是反應最迅速的碳源,同時對總氮的降低程度也是最大的,甲醇和葡萄糖基本相當。甲醇和葡萄糖生物利用率低,次生成本高從 上圖可見,雖然甲醇單價便宜,但由于生物利用速率低,過多的甲醇沒有被利用,浪費嚴重,不僅如此,這些過量甲醇進入下一步工藝會滋生大量菌泥,推高水廠處理菌泥的成本。而乙酸鈉因其高效性則會縮短污水處理周期,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了污水日處理量。 3、對比碳源對污泥馴化時間的影響 4、各種碳源在污泥中的被利用的模式: 綜上所述: 這是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問題,說起古老,一些老專家都認為,碳原子數目越少越容易被利用,甲醇是首選。說真的,我是持懷疑態度的,只是大家都這么認為(一些專家也不知其所以然),在專家論證會上,你要是有不同看法,人家還認為你太嫩。說其年輕,我認為有必要當作一個新的問題在實踐中反復摸索。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微生物化學的角度來看,應該首選乙酸,因為乙酸會轉變成三羧酸循環,迅速得到有效利用,A2O工藝中厭氧池聚磷菌利用揮發性脂肪酸就是這個道理。而后來的丙酸,丁酸等多碳原子最后都要轉變成乙酰輔酶A才能直接進入三羧酸循環。 1、甲醇:普遍認為甲醇作為外碳源具有運行費用低和污泥產量小的優勢。閻寧發現,在甲醇碳源不足時,存在亞硝酸鹽積累的現象。以甲醇為碳源時的反硝化速率比以葡萄糖為碳源時快3倍,最佳碳氮比(COD:氨氮)為 2.8~3.2 。 從目前研究來看, 甲醇作為碳源時,C/N>5 時能達到較好的效果,但其弊端有三點:1)作為化學藥劑,成本相對較高;2)響應時間較慢,甲醇并不能被所有微生物利用,當投加甲醇后,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直到它完全富集,發揮全部效果,當用于污水處理廠應急投加碳源時效果不佳;3)甲醇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長期用甲醇作為碳源,對尾水的排放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2、乙酸鈉:乙酸鈉的優點在于它能立即響應反硝化過程,能用作水廠運行時的應急處理。乙酸鈉由于是小分子有機酸的原因, 反硝化菌易于利用,碳氮比4.6時,可以達到穩定的脫氮效果,脫氮效果是最好的。 但是,由于價格較為昂貴,污泥產率高, 且目前污水廠的污泥處置問題也是一個較大的攻關難題,所以,將乙酸鈉應用于污水處理廠的大規模投加幾乎不可能。 3、糖類:糖類物質中,以面粉、蔗糖、葡萄糖為主,由于葡萄糖是最簡單的糖,所以目前研究比較多。當碳源充足時,以葡萄糖為碳源的最佳碳氮比較甲醇為碳源時高得多,為 6∶1~7∶1 。碳源類型對硝氮的比還原速率幾乎沒有影響,對亞硝氮的比積累速率影響較大,只有葡萄糖在該研究中沒發現積累現象。 以葡萄糖為代表的糖類物質作為外加碳源處理效果不錯,可是,它作為一種多分子化合物,容易引起細菌的大量繁殖,導致污泥膨脹,增加出水中COD的值,影響出水水質,同時,與醇類碳源相比,糖類物質更容易產生亞硝態氮積累的現象。 4、污泥水解上清液:生物轉化 VFA 來源于污泥水解的上清液,由于水解所產生的 VFA 擁有很高的反硝化速率,碳源可以直接由污水廠內部提供,在污泥減容的同時還減少了碳源運輸方面的問題,所以它是目前比較有優勢的碳源。 對于污泥水解利用做外碳源的研究,目前不同的結論有很多,但總體認為它作為反硝化脫氮系統的碳源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方法。可是,對于不同的污泥,不同的水解條件,所產生的污泥中VFA 的成分有較大的差別,而由于成分不同,又能引起反硝化速率的不同(這也是為何很多研究不一致的原因),所以,如何將污泥水解的產物VFA統一化研究應用,還是一個比較大的難題。 除此以外,若直接將水解污泥作為外碳源,還要考慮到污泥水解過程中氮磷的釋放問題,這部分氮磷若以碳源的形式投加到污水中,勢必會增加污水處理廠的氮磷負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利用污泥水解液的另一大難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