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人奪取大唐西域及其在西域抗擊阿拉伯帝國穆斯林入侵 唐朝時崛起的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吐蕃很早就在青藏高原過著農耕和游牧生活,阿里地區(qū)已發(fā)現前吐蕃時期較大范圍這業(yè)遺跡。吐蕃人稱君長為:“贊普”,相當于漢人的天子、皇帝,朝廷官職有大相、副相、都護等。在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贊普統(tǒng)一了青藏高原的羊同(象雄)等眾多部落,開始定都邏些(今拉薩),制定法律,創(chuàng)立官制、軍制、建立政權,和同一時期的中原王朝同步強盛起來。在634年,吐蕃遣使通唐共滅吐谷渾。641年,唐遣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結為和親。唐太宗伐龜茲,吐蕃曾遣兵北越昆侖山(盡管那時高原的氣候比現在溫和,但吐蕃人的身體素質仍難以想像,今天又有多少人敢嘗試北越昆侖呢)相助。649年,高宗即位后,又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君王。 到了公元650年,吐蕃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松贊干布去世,繼立的贊普乞黎拔布.器弩悉異都是幼主,出生于噶爾家族的權臣東贊域宋甫(650-675),贊聶多布(675-685),欽陵贊婆(685-698)三代輔政專國,大規(guī)模戰(zhàn)爭開始了,唐蕃關系大變。660年,吐蕃(狼子野心)經過精心準備,乘唐朝西部兵力集中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及處理此后善后之機,發(fā)大兵攻滅吐谷渾。至663年,強盛的吐蕃滅吐谷渾。占領今青海地區(qū)及塔里木盆地東南部分地區(qū),直接威脅唐朝對西域及河隴地區(qū)的統(tǒng)治,為下步動作埋下伏筆。 ![]() 終于,吐蕃向大唐在西域的力量挑戰(zhàn)了,公元670年,吐蕃大舉進攻西域,不僅降服了于闐,而且直接挑戰(zhàn)大唐,率于闐進攻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于是,唐朝不得已撤出安西所屬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zhèn),試圖集中力量從青海方向打擊吐蕃以解除其河西隴右地區(qū)的威脅。唐軍的做法已經很保守了,但是,由于薛仁貴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且吉曠原)被吐蕃軍打敗,唐朝不僅沒有驅逐青海地區(qū)的吐蕃勢力,解除吐蕃對河西、隴右地區(qū)的威脅,反而更加削弱了唐朝對西域的控制。技不如人啊! 沒辦法,吐蕃的戰(zhàn)力實在變態(tài),名將薛仁貴痛毆突厥、痛毆高句麗,但對陣吐蕃,慘敗!敗得很不好看。 郭元振巧計離間成功。戰(zhàn)力不凡的吐蕃占據安西四鎮(zhèn)以后的十余年間,唐朝當然不甘心丟掉西域,唐朝與吐蕃爭奪西域的斗爭日趨激烈。安西四鎮(zhèn)幾度易手。四鎮(zhèn)各軍中變化最為復雜的是焉耆與碎葉二鎮(zhèn)的置換,碎葉備鎮(zhèn)僅存在于679-719年間,表明唐朝、吐蕃在西域爭奪的激烈程度,也表明唐朝和吐蕃雙方對西域戰(zhàn)略地位的高度重視。696年,武周政權的使臣郭元振巧妙地利用吐蕃君臣矛盾,提出放棄青海地,承認吐蕃占領吐谷渾全境,以換取吐蕃放棄對西域的爭奪。對此,贊普同意,權相欽陵贊婆則堅決反對。698年,欽陵贊婆擅自領兵犯安西,贊普乘機奪取了國內兵權。及其返師,設伏盡滅其黨,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噶爾家族的世襲專權,與唐朝達成協(xié)議。自此,唐朝雖失去了河源吐谷渾,卻鞏固地穩(wěn)定了西域的政治統(tǒng)治,聊以自慰。 轉眼,盛唐過去了,而吐蕃仍然強盛。安史之亂以后,唐肅宗征召四方勤王兵入關平叛,固然拯救了唐朝社稷,卻完全抽空了邊疆兵備。北庭一次性抽調七千精兵入關,邊防空虛,760年庭州一度又被吐蕃攻占,時任河西節(jié)度副使的楊預果斷出兵收復。 在763年以后,剛經歷安史之亂疲憊的唐朝很快和吐蕃展開全面戰(zhàn)爭,吐蕃一度進軍長安,退師后也常駐原、靈二州以西的邊界,唐朝的疆域被縱割為東,西兩部,相互隔絕。唐朝創(chuàng)置了河已西副元帥的名號,組織起河西、安西、北庭三道聯(lián)防。歷史發(fā)展到此時,吐蕃強大唐弱已成定局。766年,甘州陷落、翌年隸州又被吐蕃攻占。至此,三道聯(lián)防已不復存在,767年以后,安西、北庭二府的繼續(xù)存在,并憑藉回鶻(北方民族,回紇是與中原王朝最友好的)的協(xié)防抗擊吐蕃多次軍事進攻。 終于,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很快就要消退了。到了786年,唐朝在河西最后一個據點沙州(敦煌)陷落,吐蕃開始移兵向西,要搶奪全部大唐據點。790年發(fā)兵攻北庭,原來游牧于北庭附近的沙陀、葛邏祿諸部皆叛唐附蕃,北庭失陷,北庭節(jié)度使楊襲古逃往西州,791年,回鶻大相頡于迦斯聯(lián)兵楊襲古反攻北庭又敗,楊襲古隨頡于迦斯逃往回鶻,后被殺,庭州失陷,803年,西州失陷。808年,安西城(庫車)也陷于吐蕃的一次初冬夜襲。至此,吐蕃對大唐,吐蕃完勝。 堅韌不拔精力過剩的吐蕃自取代唐朝接管西域以后,立刻義無反顧地替代唐朝承擔起保衛(wèi)祖國西陲邊疆的重任,繼續(xù)同大食的向東擴張相抗爭。吐蕃在歷史上為了對付唐朝曾經同大食結為同盟,直到唐玄宗初年還與大食保持友好往來。但到了乞梨蘇籠獵贊盛世,吐蕃的聲威也一度遠播中亞,并由于宗教信仰勢力范圍的領屬,同大食形成尖銳對立。吐蕃信仰佛教,自然成為中亞河中諸國中佛教信徒的保護神,因而同反對任何偶像崇拜的阿拉伯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吐蕃取代唐朝以后,至少持續(xù)抗擊大食達半個多世紀。藏族兒女同漢族兒女一樣,為保衛(wèi)祖國的西疆作出了自身不可磨滅的貢獻。 ![]() 唐爆發(fā)安史之亂后,阿拉伯認為中國很弱,因此重新謀劃攻占中國,但此時陜西、甘肅部分以及西域大部都落入吐蕃之手,阿拉伯要想進攻中國必過吐蕃,于是吐蕃與阿拉伯帝國進行了三次規(guī)模巨大的戰(zhàn)役,吐蕃三戰(zhàn)三勝,使阿拉伯徹底斷絕了東進的念頭。 抗擊大食也給吐蕃憑添莫大壓力,引起內部激烈的抗爭。至朗達磨贊普在位時期(836-843),認為佛教的仁弱教義和僧侶過多,削弱了吐蕃的財力和戰(zhàn)斗實力,因而厲行改革,強令僧侶還俗務農牧。840年,正當這場改革緊張進行的時候,漠北回鶻汗國在黠戛斯的打擊下滅亡,大批回鶻部落西遷西域。于841年到達天山北麓進入葛邏祿牧地。同年,吐蕃達磨贊普被刺,乞離胡與光護王二贊普并立,吐蕃國中大亂。西遷回鶻利用這一混亂形勢,由天山北麓進入焉耆,初步站穩(wěn)腳跟,建立了安西回鶻政權。從此,回鶻逐漸代替吐蕃成為西域的統(tǒng)治力量。而此時的阿拉伯帝國已過繁榮強盛時期,各地總督紛紛建立小朝廷,形成分割據局面,客觀上給西遷回鶻的立足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歷史條件。 在西域,吐蕃的影響衰退后,回鶻人建立了高昌回鶻、喀喇汗回鶻等政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