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7 17:27 華人號:中國文化七夕,源于中國,影響東亞。對于這個浪漫而又有文化魅力的節日,傳承著太多的文化。對于中國來說,每一個節日,其背后都是豐富的文化底蘊醞釀而成。而每年的七月七,也是七夕節,就是在歷史發展中演變而來。當七夕在中國發揚光大的時候,它也傳到中國周邊國家,成了周邊國家的一個節日,其中就有日本。 1:日本人是什么時候接觸到七夕的? 這個得追溯到日本的奈良時代,時間為公元710年到794年,中國處于唐朝,而且開元盛世就在這段時間內。因此,七夕是在唐朝時期傳到日本的,唐朝也是日本來學習文化最多的朝代。當七夕傳到日本后,開始了不一樣的旅途,變成獨特的日本七夕節。 當七夕傳到日本后,七夕節成了日本宮廷的祭祀活動,民間還沒有普及。到了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開始,才開始傳遍日本民間,這是日本戰國動亂結束后才實現的。傳到日本后,相隔那么久才普及民間,那時的日本上層控制著七夕節。七夕節的普及,對日本民間來說,即豐富了節日,又增加了文化色彩。 “變異”的日本七夕節 為什么說日本的七夕節產生“變異”?這和日本近代史有關。當時的日本面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發起了改革,就是之后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使得日本走上強國之路,日本開始全盤學習西方的科技、制度等。其中就有一條,廢除農歷,1873年,日本廢除了農歷,全面使用公歷,他不像中國這邊,公歷和農歷的結合用。這導致日本過七夕,就會出現在公歷七月七號,農歷是六月五號。 對我們來說,農歷六月過七夕感覺怪怪的,這或許是和我們過慣了農歷的七夕有關。當然,日本有的地方過七夕,也推遲一個月過,也就是八月七號,他們把這天作為七夕節,這就對得上中國這邊的農歷七夕。除了這個日期外,還有其他的,如:日本的七夕跟愛情無關。 想象一下,七夕情人節肯定是和愛情有關的,但日本的沒有,這又是怎么回事?當時日本的女人為了獲得一雙靈巧的手,就向織女祈求,因此日本人在七夕只認織女,牛郎存在感很低,甚至沒有似的。在日本七夕的傳說中,故事的主角多大十幾種假設,像什么漁夫、樵夫、獵人、商人等等,就是沒有牛郎的出現。這點應該是七夕傳過去的時候,在日本發生了變化。 唐朝時期的日本天文學可是一竅不通,他們也分辨不出牛郎織女星的存在,干脆放棄這些,只記載織女的存在。加上沒有愛情,他們對牛郎織女的故事并不感興趣。他們只需要向織女求得一雙靈巧的手就可以。根據陳壽《三國志·魏書·倭人傳》的記載,早期的日本并沒有喜鵲,也就沒有了鵲橋,那么主角又如何走鵲橋相見?后來日本人創造了了紅葉橋,解決了兩人相見的問題。但日本人對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早就放棄了,她們只獨愛織女,愛她的那一雙手。 如今的日本七夕節 從奈良時代傳入的七夕,經過多年的變化,產生了許多改變。到了如今,日本的七夕節成了小孩的節日。節日那天,一些日本家庭,買來一些彩紙和絲線,把彩紙剪成各種形狀,讓孩子們寫下自己心愿。在用線串起來,綁在竹林上,或投入大海中,再祈禱一番,讓夢想得到實現。從中也看出日本的七夕節和愛情沒有關系。除此之外日本各地,還有各種各樣的喜慶活動。 不管怎么說,中日兩國,文化源遠流長。日本也不會照搬中國的文化,都是傳入-吸收-改變,變成自己獨特的節日。雖然日本對七夕節進行了改造,但并沒有影響它的繁榮和熱鬧。日本的七夕節活動同樣豐富多彩。經過日本人對七夕節的改造和演變,讓日本的七夕節變的有點“異變”。 除了日本傳入七夕外,韓國也從中國這邊引入七夕節。中國七夕節是什么傳入韓國的?根據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的記載,七夕源于中國,后傳到韓國,恭愍王王顓時代(1330年-1374年),七夕節出現在朝鮮半島上。同樣,韓國的七夕,跟愛情也沒有多大的關系,基本都是祈求織女,獲得一雙靈巧的手,這樣織布就更快更好。 韓國的七夕節最具代表性的風俗是:祈求織女星,然后就是隆重的祭祀了,祭祀的對象不再是牛郎織女,而是為親朋好友祈求平安,又或者是祈求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等。祭祀也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對飲食方面,韓國在七夕節中,喜歡吃麥煎餅等,頗有講究。 同樣,越南也是有七夕節的,越南的七夕節還有另外一個別稱:牛公牛婆日。受牛郎織女的故事影響,他們稱牛郎為牛公,織女就成了牛婆。不過,在越南這邊,過七夕節的基本都是華人。這一天,許多華人會到寺廟許愿,祈求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和愛情。還有七夕的拜祭,祭祀的貢品和中國南方的基本一致,可見中國文化對越南的影響之深。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不管是日本還是韓國,又或者是越南,他們吸收中國的文化后,慢慢的演變成自己獨特的節日。從歷史的調度來看,中國悠久的歷史對日本、韓國和越南的發展,貢獻還是很大的,特別是早期的歷史。作為中華文化圈的宗主國,中國是有著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存在的,如今繼續著發揚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