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的產生有其特定的心理因素,有關定義是“恐懼是人類自身對事物不了解,不確定”造成的,而按照凱利的觀點:當一個人的建構系統的邊緣要素而不是核心構建被證明無效時,恐懼就會產生,換句話說,恐懼產生于未知造成的無能為力感,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個人認為最可怕的是《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出版于1895年的社會心理學著作,據說中國的圖書市場上有幾本書暢銷不衰,而勒龐的《烏合之眾》就是其中之一,其在國內所受的追捧應該與我們曾經經歷的群體狂熱年代,以及至今仍然時常見證的“醫鬧”“鬧訪”“暴力抗法”等“暴民”性質的破壞性有關。在這本書中勒龐認為群體雖然是由個體組成,但是群體的心理特征卻與組成它的個體的心理特征無關。勒龐詳盡闡述了群體的心理特殊性在于群體思想那種極端的情緒化、低智商和無理性的特征,勒龐認為任何階級、學歷、地位的個人一旦組成群體,就會立刻被“野蠻人”的本能所左右。 《烏合之眾》之所以令人恐懼主要在于,一方面群體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我們所有人都必須生活在群體中,另一方面勒龐的大眾心理學理論對于我們習慣上的認為來說是一種陌生”。少數服從多數是我們非常習慣和認定的基本原則,對我們來說任何組織性的工作和生活,群體的思想和群體的行為既代表必要的方向性,也代表保障落實的最佳方法,所以我們傾向于認為從古至今所有的群體行為都有其客觀性,雖然很多群體意識和行為存在時代的局限,正因為有局限性所以需要加以引導。但不管怎么說,在我們的社會組織和倫理中從未將群體評價的如此一無是處。 二是亞里士多德說過“城邦是自然物,人出于自然是城邦動物”,亞里士多德的意思是人是群居動物,所以注定要過群體生活,但是基于勒龐的理論,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滅,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種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低智商、無理性的破壞性的思想反映,如此說來人類就注定要過著情緒化的、無理性的和低智商的生活,更糟糕的是如果據此推論,人類社會最好的選擇是被少數精英分子獨立的控制,這個由精英分子構成的階級人數不應太多,太多即形成一無是處的群體。而廣大底層人民群眾根本不需要開啟民智,不需要道德培養,不需要科學教育,只需要必要的職業技能培訓就可以了。所以從《烏合之眾》為出發點來看,最適合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是由精英階層控制的等級制社會。 三是人既然必須過群居生活,而群體一旦產生就是非理性的、情緒化的和低智商的,那么試想你必須每天與一群白癡樣的人們共同生活的場景,或者試想一下住在瘋人院,這難道不令人恐懼嗎? 所以一定是出了什么問題,因為若單以《烏合之眾》來說,只能被本能驅使的群體幾乎沒有存在的意義,而人類由必須生活存在群體中,所以人類也根本不應該存在,更不用說福利、民主、自由、權利這些基于群體性的政策與理論,那簡直是癡人說夢。人類社會應該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低智商的群體只會帶來破壞,所以早已經使群體滅絕。二是勒龐否認群體會存在邏輯,那么如果群體只能被本能驅使,而不存在任何邏輯的話,人類之間顯然不存在合作關系,至少不存在具有邏輯性的合作關系,可是人類歷史上所有成就其實都得益于大規模合作的實現——這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世界之主的原因。三是勒龐觀點的危險在于會導致對民眾的不信任和對極端政策的擁抱,而這正是等級制社會的心理基礎。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寫作上頗顯粗糙,沒有社科作品應有的嚴謹,全書未見任何靠譜的論證,基本沒有學術分析和邏輯推理,而是通篇斬釘截鐵的結論,像是帶有煽動性口號式的宣傳語,而且聽起來感覺還非常有道理。 |
|
來自: 昵稱BbprGMTQ > 《撰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