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夸獎孩子難道還夸錯了?帶孩子出去玩,在攀巖區遇到一對母子。 “哇!你真是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肯定能自己爬上去的。”媽媽一臉自豪地夸獎孩子,“我們下次還來好嗎?” “不要!”一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強忍著快要哭出來的眼淚,喊著說:“我再也不要攀巖了!” “你這孩子,剛剛不是很勇敢的嘛。”媽媽顯然被孩子的反應嚇了一跳,可不管她說什么,孩子都很抗拒,最終她只得悻悻地帶著孩子離開了。 好友最近也很困惑,她說自己喜歡夸獎女兒,沒想到,女兒聽了表揚反而越來越不開心了。 比如:上畫畫課的時候,好友夸獎她畫得好,她卻一扭臉將筆一摔不畫了;孩子參加了舞蹈比賽得了獎,好友忍不住在鄰居前夸她,沒想到孩子卻一副不高興的樣子…… “你說,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夸獎她,難道還夸錯了不成?” 相信不少父母都有相同的疑惑:不是說要夸獎孩子,他們才能更自信、更勇敢嗎?怎么,越夸獎,反而還越不高興了、越不敢嘗試了呢? 02、別讓“夸獎”毀了孩子的自信其實,在夸獎孩子這件事情上,有不少父母都做錯了。大多數父母都認為,孩子表現出色,只要再使勁夸夸他,下次他就能表現得更出色。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這三個因素:
什么是初級情緒? 人的悲傷、恐懼、快樂、厭惡等都是初級情緒。大腦會把這些信號做出初始定位,然后進行好壞的評定,同時我們的身體也會做好相應的準備。比如:接受好的評價,拒絕壞的評價。 初級情緒可以通過語言、眼神、肢體動作等表現出來,所以也很容易被對方捕捉到。 如果兩個人的初級情緒能夠產生聯結,那么他們的情緒就更能產生共鳴。 比如:我們有時候會對一個陌生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說話很投機、相見恨晚。這就是因為兩個人的初級情緒產生了聯結,所以才會有共鳴。 夸獎孩子也是如此。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丹尼爾·西格爾就曾提到過一個案例。
為什么呢?因為老師忽略了薩拉的真實感受,她沒有看到薩拉是經過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爭,拿出了十足的勇氣,才獲得的這一次成功。 老師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并沒有產生聯結,也就不可能讓孩子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出更多的勇氣和自信。而“你是最棒的”,這幾個字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孩子會想:算了,我還是別再試了,萬一掉下來豈不是很難堪?
美國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羅爾·德韋克,曾經用了10年的時間做了一個長期研究,觀察夸獎對孩子的影響。
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曾提出過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你太聰明了”、“你是個天才”、“你真棒”這樣的夸獎詞,更容易讓孩子覺得人的智力和天賦都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害怕失敗的結果,遇到困難更容易選擇逃避,因為他們害怕別人對他們失望。這就是固定型思維。 有一個研究結果,就證實了這一點。被采訪的孩子們說:如果考試考得不好,他們寧愿選擇下次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的學習。 可見,一旦孩子形成了固定型思維,想要再逆轉會很難。
許多父母對于孩子的期盼都是,孩子表現好,就希望他們下一次表現得更好。這次考了80分,下次再努力一把,就可以考90分;這次考了90分,下回肯定能考100分…… 但是,結果可能會讓我們大跌眼鏡,被夸獎過后的孩子,反而表現更差了。 其實,我們還很有必要了解一個詞,那就是:回歸平均值。 回歸平均值,起初是金融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股票、房產,或者是一些自然現象會出現波動,最終以很高的概率向價值中樞回歸的趨勢。 簡單地說,就是漲太多 ,必然會下跌,跌得久了,又會向平均值靠攏。 孩子的行為表現也是如此,某一次表現優秀,并不代表就會一直優秀下去。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總是將自己的心理預期拔高,或者試圖用“狠狠夸獎”來激勵孩子的話,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父母的夸獎千萬不要太過,給孩子造成困擾和壓力。 那么,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激發出孩子更多的勇氣和信心呢? 03、三大訣竅激發孩子的勇氣和自信·“看見”孩子的努力,適當評價 為什么不是夸獎,而是要強調評價呢?因為夸獎更容易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而評價會更中肯一些。 太注重結果,而忽略孩子努力的過程,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初級情緒的聯結。 以《由內而外的教養》中薩拉的例子來說,如果老師“看見”了孩子的努力,并且能夠對她的努力做出客觀的評價,會讓孩子在情緒上達到共鳴,從而激發出更多的勇氣和自信。 比如,可以這樣說: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走完了,你可能有點害怕,但是你堅持下來了,這就非常棒了! 當老師理解了孩子的情緒,并且能夠及時給予肯定時,會比單獨地夸獎孩子“棒”,更讓孩子感到自豪。因為,她的努力被人“看見”了,她的情緒和緊張心理,也被人理解了。 簡單來說,就是大人要把自己的頻道調到和孩子同頻,這樣說出得話才能更接近孩子的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內心的小宇宙。 評價孩子的時候,也可以套用一個“交流公式”: 1、描述你所看到的; 2、描述你的內心感受; 3、把孩子值得贊賞的事情總結為一個詞。
TED上有一個主題是《你應該鼓勵而不是表揚孩子》,里面曾提到:不同的溝通方式,會造成了孩子的不同思維:
當孩子猶豫退縮的時候,父母不妨教他們換一種思維方式。比如: ? 當孩子認為自己不行,表現出害怕、或者想要放棄時,父母可不妨問問:“你在擔心什么”、“你還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試一試”; ? 當孩子說“我失敗了”時,父母不妨安慰:“那你正好可以獲得一個非常不錯的經驗”; ? 當孩子抱怨說“太難”的時候,父母不妨鼓勵說:“那說明你可能要多費一點時間和心思了”。 多用啟發式的溝通方式,不僅能夠開拓孩子的思維,還能夠幫助孩子扭轉他們的信心。
有的父母總是太過于關注孩子的表現,當孩子哪怕獲得一點點成績和進步時,就把他們夸上了天。 殊不知,這樣密不透風的關注,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被吞沒創傷”。指的是,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在父母的注視下,會讓他們變得緊張和焦慮,從而產生一種被吞噬的恐懼感。 前不久熱播的《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媽媽王勝男,就是一位將目光牢牢盯在孩子身上的代表人物。林妙妙因為抄同學的卷子,意外得了第三名。這讓王勝男有些飄飄然,認為林妙妙考清華北大也是大有希望的。 可是,這樣的壓力對于林妙妙來說太大。她干脆放空,考了個全班倒數第二,徹底讓王勝男死心了。
所以,哪怕父母再關心孩子,也要有一個度,不要讓孩子總是處于壓力之中。 和孩子的聯結固然重要,但是,讓孩子有獨處的空間,體會“聯結-獨處-再聯結”這樣自然的變化需求,才更能讓孩子放松。也更能幫助他們積聚勇氣和力量,去面對困難和挫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