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網絡上經常看到一種人,不懂格律卻反對格律。其中有一部分人特別喜歡把李白拿出來作為例證, 李白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等,都不需要遵守格律,所以就誤以為李白不做格律詩。 這是最初級的外行了。高級一點會用《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夜泊牛渚懷古》等舉例,您看,李白出律的“律詩”不也是很多嗎? 的確,在李白這個時代,依然還有不少出律的“律詩”。不過這不是后人學詩可以隨意出律的理由。今天在說李白的詩以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李白這個人。 一、李白其人李白的出身地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出生在今天的中亞國家,不過《新唐書》記載他出生在巴西(在今四川):
李白媽媽生他的時候,夢到了長庚星(太白星),所以取名為太白。李白19歲的時候,“燕許大手筆”之一的蘇頲就稱贊他是未來的司馬相如:
不過李白可不僅僅是個簡單的讀書人,“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他的這種特質常常在自己的詩中體現出來。李白的理想就是建功立業后,像魯仲連和范蠡那樣功成不受賞,歸隱江湖。可惜的是,歸隱之事他常作,建功立業這件事不但沒有實現,反而走火入魔,差點丟了姓名。 天寶年間,李白的好友道士吳筠被召入長安。李白也隨之進京,并受到了賀知章“謫仙人”的贊嘆。賀知章把他引薦給唐玄宗,皇帝也非常欣賞李白,留下他做了翰林供奉。但是李白并沒有真正得到重視,唐玄宗僅僅把它當作一個弄臣看待。加上李白與皇帝身邊的人關系不睦,于是領了一筆辭職補償金后(不知道n+幾),就辭官暢游天下去了。 安史之亂以后,李白覺得亂世出英雄,該自己大顯身手一番了,沒想到出山后竟然跟錯了隊伍。不知深淺的李白還作了一組《永王東巡歌》來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
結果永王兵敗后,李白也受到了牽連,若不是郭子儀求情,恐怕要丟了這條性命。最后被判流放夜郎,總算留下一條姓名。正在大家為他擔心的時候,李白竟然遇到大赦回來了,路上還興高采烈地寫了一首《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舊唐書》說李白“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唐才子傳》說李白“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兩種說法都認為李白飲酒過度而死,可見飲酒不僅僅幫助作詩,還能幫助找一個好歸宿。 李白的時期,已經開始進行詩賦取士,所以讀書人一定會作格律詩才有機會被錄取。李白也不能免俗,他當然學習過格律詩,而且有相當數量的格律詩。所以說李白不作格律詩的人,其實沒有真正讀過幾篇李白的作品。 二、李白標準的七言律與古風式的七言律李白的各類詩體中,七律傳世最少,僅僅有八首。《登金陵鳳凰臺》是他最好的七言律詩,不過這首詩也是著名的“折腰律詩”。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云:"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李白這首詩常常被拿來舉例: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看上圖【】內的字,第2句和第2句的第2個字:去、宮,失黏。第四句和第五句的第2個字:代、山,失黏。 這八首中當然有標準無瑕疵的七律,不過只有《送賀監歸四明應制》,《題雍丘崔明府丹灶》兩首“整煉合格”.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寧阻洞庭歸。瑤臺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清朝《刪訂唐詩解》作者吳昌祺認為“太白七言詩此首為佳”,這首詩從格律說沒有一點瑕疵。 《 題雍丘崔明府丹灶》
這兩首都是標準的七言律詩,平仄、黏連無誤,中間二聯對仗工整。可見李白不是不會作七律,而是不喜歡做而已。 李白有四首失黏七律如《登金陵鳳凰臺》等、還有一首半古半律的七律《鸚鵡洲》,一首出律又失黏的七律《題東溪公幽居》。李白一生當然不僅僅這幾首七言律詩,只是沒有流傳下來而已 。 三、李白的五言律詩《甌北詩話》的作者趙翼說:“青蓮集中古詩多律詩少。五律尚有七十馀首,七律只有十首而已”。 李白作品中古風多律詩少,古人早就有定論了。其實這十首(完整的八首)七律、七十多首五律中,有相當一部分并不是標準的律詩。七律剛才說過了,我們下面看幾首他的五律。 1、不對仗的五律 這首《夜泊牛渚懷古》是一首著名的不對仗的五律:
五律的規則就是押韻、平仄、對仗、黏連,這首五律卻沒有一聯對仗,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特別說道:
2、平仄不協的五言律 《贈薛校書》
第一句是拗體,仄仄平仄仄,第二句是平平平仄平。只是常見的救拗方式。第7句是半拗體:舉手謝東海,仄仄仄平仄,第八句也救拗:虛行歸故林,平平平仄平。 不過第5句失黏,誇,字應該仄聲,用了平聲。另外這一句:未誇觀濤作,仄平平平仄,也不是律詩的句式。 《沙丘城下寄杜甫》第二句:高臥沙丘城,三平調。
城邊有古樹,平平仄仄仄,三仄尾在唐律中很常見。魯酒不可醉,五連仄,也是可以救拗的拗體,齊歌空復情。平平平仄平,是救拗的方式。 但是“高臥沙丘城”,平仄平平平,這叫做三平調,是律詩中不允許的。 3、完全標準的五律 溫泉侍從歸逢故人(唐·李白)
子云叨侍從,從,在這里是去聲。逢君奏明主,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常用變格。這首是標準的五言律詩。 李白的標準律詩并不少,例如這首《口號贈徵君鴻》:
《唐詩品匯》評價這首詩說:
李白嚴謹的五律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這首《渡遠荊門送別》了:
結束語李白的五律、七律甚至排律和絕句中,都有貌似格律詩但有不少出律的現象。這首現象不僅在李白的詩里能看到,在他同時期的其他人的作品中也能看到。這種類型的“格律詩”其實在南北朝后期就已經很常見了。 不過這不是今天作律詩可以隨意出律的理由,我們學詩還是要嚴謹一些好。唐朝的詩人們平時作詩可以很隨意,但是在科舉考試中就馬虎不得了。唐朝的試帖詩可不敢出律,否則會影響自己的前程。 例如李白的這首五排,也是精切嚴格的五言六韻詩,和科舉時的詩體一樣。就是題目真挺長。 《宣州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時登響山不同此賞醉后寄崔侍御二首 其一》
結束時,按照慣例,用詩人原韻作一首五言排律吧。 《五言排律·憶太白》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