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疾病易反復發作的特點,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造成了嚴重的疾病負擔,中醫藥在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基層地區應用較為廣泛,成本相對較低。 目前針對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診療指南面對的受眾均為大型醫院醫師,且內容多針對專科醫生,其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科研的需要,而針對基層全科醫生及患者的指南相對較少。《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中醫診療指南(基層醫生版)》以廣大基層醫師及患者為服務對象,基層醫生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基層醫生對常見消化疾病的診療水平,從而有利于醫院分級診療制度的推行。 《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中醫診療指南》(基層醫生版)經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化辦公室評審,于 2016年 9 月立項,由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唐旭東教授擔任組長,組織全國消化領域權威專家組建項目組,負責指南的編制。于 2017年5月召開了課題啟動會,對指南的編制方法、評價方法及編制體例進行了培訓和規范。并根據《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編制通則》的要求,以文獻為依據,以中藥方劑、中成藥、針灸等實用技術為主要干預手段,以中西醫專家共識為基礎,采用德爾菲法、專家會議討論法制訂。 2019年5月29日,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三十一次學術交流會中,基層客戶期待已久的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體標準《消化系統常見病中醫診療指南(基層醫生版和患者科普版)》正式發布。 內容包括前言、引言,指南正文部分包括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流行病學特征、診斷、治療、并發癥預防及預防調攝 8 部分內容。疾病病種包括復發性口腔潰瘍、胃食管反流病、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潰瘍性結腸炎、功能性腹脹、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腹瀉、(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急、慢性)胰腺炎共 14 個病種。 在《消化系統常見病中醫診療指南(基層醫生版)》中,診斷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推薦使用蓽鈴胃痛顆粒;診斷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的患者推薦使用胃蘇顆粒;診斷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的患者推薦使用雙花百合片。該指南的發布后,一定會給基層醫生帶來了新的選擇。 小編節選了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復發性口腔潰瘍三個病種的治療方案,供臨床醫生參考。 1 慢性萎縮性胃炎 1.1治療原則 對于治療而言,西醫治療多以對癥治療為主。中醫證候診斷還不能統一,缺乏客觀化。綜合考慮胃鏡黏膜表現特點、病理改變等,微觀與宏觀,辨病與辯證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胃黏膜腺體和細胞再生,改善胃黏膜血流,減輕急慢性炎癥,促進萎縮和腸化逆轉,改善異型增生。 本病的治療首當分清虛實,實者多為肝胃氣滯、肝胃郁熱、脾胃濕熱,虛者多為脾胃虛弱、脾胃虛寒胃陰不足;病程日久,因虛致實,常伴有胃絡瘀阻。根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進行治療。對于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者,又當以補虛瀉實,平調寒熱為法,以恢復脾升胃降為目的。 1.2 內治法---中成藥 1.2.1 肝胃氣滯證:氣滯胃痛顆粒(沖劑)、胃蘇顆粒(無糖型) 胃蘇顆粒(無糖型): a) 處方來源:《醫保目錄(2017年版)》。 b) 藥物組成:紫蘇梗、香附、陳皮、香櫞、佛手、枳殼、檳榔、雞內金。 c) 功能主治:理氣消脹,和胃止痛。主治氣滯型胃脘痛,癥見胃脘脹痛,竄及兩肋,得噯氣或矢氣則舒,情緒郁怒則加重,胸悶食少,排便不暢及慢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d)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孕婦忌服。 1.2.2 肝胃郁熱證:達立通顆粒 1.2.3 脾胃濕熱證:三九胃泰顆粒 1.2.4 脾胃虛弱證(含脾胃虛寒證):香砂養胃丸、胃復春片、虛寒胃痛沖劑、溫胃舒膠囊、枳術寬中膠囊 1.2.5 胃陰不足證:養胃舒膠囊、陰虛胃痛顆粒 1.2.6 胃絡瘀阻證:摩羅丹、元胡止痛顆粒、蓽鈴胃痛顆粒 蓽鈴胃痛顆粒: a) 處方來源:《醫保目錄(2017年版)》。 b) 藥物組成:蓽澄茄、延胡索、黃連等。 c)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痛,慢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d)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g,一日3次。 2 功能性消化不良 2.1 治療原則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輕或緩解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而調整飲食結構和調節情志則是常用的基礎治療。中醫治療首當調理氣機、固護脾胃,以健脾理氣為基本大法。初期病變以邪為主,當以祛邪為法,辯證施以理氣消脹、消積導滯、化痰祛濕、活血化瘀等法;后期病變以虛實夾雜或虛為主,治予健脾兼以理氣、消食、化濕、祛痰等治療。對于寒熱錯雜者,當施以辛開苦降之法,辯清寒之輕重,確定相應治法。 2.2 中醫內治法--中成藥 2.2.1 脾虛氣滯證:枳術寬中膠囊、香砂六君丸、香砂平胃顆粒 2.2.2 肝胃不和證:達立通顆粒、氣滯胃痛顆粒、胃蘇顆粒、金胃泰膠囊、蓽鈴胃痛顆粒 胃蘇顆粒: 處方來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 一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醫保目錄(2017年版)》 藥物組成:紫蘇梗、香附、陳皮、香櫞、佛手、枳殼、檳榔、雞內金。 功能主治:理氣消脹,和胃止痛。主治氣滯型胃脘痛,癥見胃脘脹痛,竄及兩肋,得噯氣或矢氣則舒,情緒郁怒則加重,胸悶食少,排便不暢及慢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3次。 蓽鈴胃痛顆粒: a) 處方來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 一部)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 》《醫保目錄(2017年版)》。 b) 藥物組成:蓽澄茄、延胡索、黃連等。 c)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痛,慢性胃炎見上述證候者。 d)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5g,一日3次。 2.2.3 脾胃濕熱證:三九胃泰顆粒、胃腸安丸 2.2.4 脾胃虛寒(弱)證:附子理中丸、溫胃舒膠囊、虛寒胃痛顆粒 2.2.5 寒熱錯雜證:荊花胃康膠丸 3 復發性口腔潰瘍 3.1 治療原則 3.1.1 發作期 以緩解疼痛癥狀,促進潰瘍愈合為治療目標。西醫多以對癥治療為主,優先選擇局部治療,對于癥狀較重及發作頻繁的患者,可采用局部和全身聯合用藥方案。中醫藥治療應遵循辨證論治的精神,發作期患者以實證或虛實夾雜證為主,治療以清熱瀉火,急則治標為原則,對于虛實互見、寒熱錯雜者,又當以補虛瀉實,標本兼顧為法。 3.1.2 間歇期 以維持緩解,減少潰瘍復發為治療目標。對于輕型患者或無證可辨者,重點在于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注意合理飲食,適度運動,調暢情志,保證睡眠。對于大邪已去、余邪未盡的患者,及有明顯陰虛、脾虛及臟腑機能失調的患者應該遵循緩則治其本的精神,進行相應的辨證治療。 3.2 內治法--中成藥 3.2.1 胃火熾盛證:牛黃清胃丸 3.2.2 心脾積熱證:黃連上清丸、雙花百合片 雙花百合片: 處方來源:《藥典(2010年版 一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