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宣公二年》中說道:“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但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大多數的家長都是直接指出孩子的問題,然后進行批評。結果會發現很多的孩子根本就完全聽不進去家長的批評,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的時候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或者是家長在多次批評了孩子之后,甚至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實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講究正確的方法,只要你若能掌握肥皂水效應,其實有助讓孩子很好的明白自己錯在哪里,并且減少下次犯錯的概率。
具體出處: 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雖然人好看但工作中卻時常粗心犯錯。某天柯立芝便夸獎女秘書當天的裙子很好看,對于經常被批評的女秘書來說,簡直是受寵若驚。不過柯立芝接著又說但別驕傲,我相信你處理公文的時候,能像這裙子一樣漂亮。 果然女秘書之后犯錯的概率大大減少。朋友問柯立芝如何做到,柯立芝哈哈大笑說,你沒看理發師給客人刮胡子時,要先打上肥皂泡嗎?這樣刮起來才不會痛。所以這個效應就常被稱作為“肥皂水效應”。 用這種贊美的方式去給別人批評,可以讓被批評者愉快地接受自己的錯誤,這樣就可以達到一種良性的效果。 John Calvin Coolidge,Jr.,1872年7月4日-1933年1月5日 舉例來說: 前段時間出門的時候,在小區的花園里面看到了鄰居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因為鄰居的孩子在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把房間里的衛生間都灌滿了水,然后假裝在里面游泳。鄰居回家之后看到自己的家里被水淹滿,自然是火冒三丈。于是直接對著孩子大罵,甚至讓他罰站。而孩子雖然知道自己是錯的,但是聽到了媽媽這樣直接的批評,讓他覺得非常的不好意思又害怕,也掛不住臉,后來一氣之下就直接跑出了家門離家出走了,所幸沒跑出小區就被找到了。 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在犯錯之后都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的,這個時候不需要家長過多的說明他們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錯誤的。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家長針對著他的問題一直進行批評,而沒有給孩子保留一定的自尊心。 尤其是在孩子犯錯之后當著大庭廣眾的面去批評孩子,會讓孩子尤其的覺得丟臉害羞。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陰影。而這種在贊美式的肥皂水效應卻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讓孩子越罵越優秀。 一、那么為什么這種肥皂水效應的批評法可以起到這么好的效果呢? 1. 肯定了孩子的優點,給了孩子足夠的自信心。 孩子會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在他犯錯的時候給予一定的批評也是必須的,這樣才可以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如果你只是片面在說孩子的缺點,這樣長期以往會讓孩子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眼里是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會的人。但是如果利用肥皂水效應去給孩子一定的批評的話,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除了這些缺點之外還是有非常多的優點的,那么他們也能夠欣然的去接受父母給予的批評,并且會正確的去改正,保證下次不會犯相似的錯誤。 像洛蕓有個朋友,他兒子因為相信了某些不靠譜的網上兼職,最后把他的零用錢都給騙光了。后來朋友知道了之后并沒有全部的一昧的去批評,而是肯定了他想要為家庭分擔責任減輕父母的壓力的良苦用心,這樣孩子在聽到了父母的批評之后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行為,在之后也可以長個教訓。 2. 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也是一個有羞恥心還有自尊心理的人,即便他們的年紀還小,很多事情都不理解,但是如果當著別人的面一直去罵孩子的話,孩子也會覺得非常的丟臉,也會臉紅。而這種肥皂水式的批評方式就很好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在批評了孩子的同時,又給了他們一定的表揚。這樣也不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可以讓孩子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錯誤。 3. 給予了孩子一定的表達空間。 很多時候家長其實非常容易被表面所蒙騙,他們總是習慣的用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去理解和誤會孩子。 洛蕓我至今對一件事印象很深刻。每天結束了繁忙的工作之后,我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并不是很多。而有一天回家之后,發現孩子怎么哄她吃飯都不愿意吃,后面甚至直接給跑掉了,這讓原本就累得半死的我覺得非常的生氣,于是就直接開始批評孩子,甚至還想揍她一頓。 可后來了解了才知道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吃飯是因為孩子的爸爸說今天晚上會回來吃飯,所以孩子想等爸爸一起回來再吃飯,并不是因為自己不愿意吃飯。洛蕓我當時就感覺十分的后悔和自責,事后也找孩子認真的道歉了。 所以不要因為孩子小,就不把他當回事,在他是你的孩子前,他首先也是一個人,也有表達自己的權力和必要。 二、這樣的肥皂水效應應該如何正確的去把握呢? 1. 學著用幽默的方式去批評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在孩子犯錯誤之后,批評并不是主要的目的,而是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兒,讓他吸取一定的教訓。所以在批評孩子的時,可以盡可能的選用幽默的語言去批評,讓孩子覺得父母是以一種開玩笑的方式來批評自己的話,也就不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同時這樣的方式也會讓孩子更好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會對父母的批評產生抵觸心理。 2. 將批評夾雜在贊美當中。 贊美的話語是每一個人都愿意聽的,所以在聽到別人贊美的話的時候總是會格外的去關注,家長想要讓孩子對自己的批評聽得進去的同時又不會傷害孩子的話,就可以選擇將批評夾雜在贊美當中,讓孩子在不知不覺當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比如孩子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犯了一定的錯誤的時候,家長可以首先肯定他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或者說有哪一些方面做的是不錯的,最后再說他在哪一方面做的是比較有缺漏的,這樣讓孩子兩邊可以衡量,也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以及缺點,這樣也就能夠愉悅的接受了。 語言是一門學問,而用語言所組織起來的批評更是一門學問。想要讓孩子明白批評的真正意義,光靠語言的粗暴式并不能夠完全的達到目的的。而修飾批評的語言,學習肥皂水效應的話,卻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那么各位家長們,你們一般是怎么批評自家孩子的?還是直接揍一頓完事呢?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我是@洛蕓媽咪,家有兩寶的90后媽咪一枚,在教育孩子的這個方面,在不斷的研究和探索,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幫到你,解決教育孩子的一些煩惱,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