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武專欄是一檔單兵武器類欄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 當代戰爭中,班組武器性能的好壞,依舊能夠對作戰產生直接的影響。體驗過“吃雞”游戲的玩家,對此一定感同身受。小分隊作戰的成敗,不僅和小組戰術有著直接的關系,班組成員武器的搭配組合,更是會直接影響到作戰的最終效果。 ▲被“吃雞”捧紅的98k,又用人氣 “統一了步槍型號” “栓動步槍+輕機槍”——二戰班組火力配置的及格線 在漫長的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為了增強自身戰斗力,中、日、美這三個主要參戰國的軍隊,在班組武器的配置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栓動步槍+輕機槍/自動步槍”的組合,基本上是二戰爆發前,各國軍隊步兵班的標準武器搭配形式。包括當時的英國、法國和日本在內的多數國家,都采用了這一基本組合。這種武器搭配的模式,也可視為二戰步兵班火力配置的標準與及格線。 ▲便于轉移的輕機槍比陣位相對固定的 重機槍更令日軍頭痛 不過十個指頭不會一般齊,二戰初期,將通用機槍裝備到班一級的德軍,在火力上還要強于一般國家。而同期在裝備上嚴重落后的中國軍隊,甚至不能保證為每個步兵班配備一挺輕機槍。除了國民黨中央軍的若干樣板部隊外,多數地方軍隊都僅能將輕機槍裝備到連排一級。 不過要說戰爭期間班組武器變化最大的,肯定要數美國了??芍^開局一把栓動步槍,打到最后又變身“火力狂魔”。半自動步槍的普及,讓美軍班組火力在一夜之間就完成了從一戰前到二戰后的跨越。 日軍班組火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原地踏步十四年 “三八大蓋”、“王八盒子”、“歪把子”、“雞脖子”,這一連串帶有貶義的名詞,就如同是二戰日軍輕武器的畫像。這些造型古怪、外表丑陋的東洋武器,對當時在裝備上極度匱乏的中國抗日軍民而言,卻是夢寐以求的戰利品。 ▲日軍的裝備雖談不上精良 但絕對是生產規范的制式武器 日軍的輕武器談不上先進,但在侵華戰爭中,面對裝備落后的中國軍隊,日軍的優勢卻十分明顯。即便在班排層面,雙方的火力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日軍編制中,班被稱作分隊,但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日軍很少會以分隊作為其獨立作戰單位來使用。這樣的情況,與日軍基層單位的武器配置形式有很大的關系。 ▲日軍分隊(班)的核心武器多由上級 小隊(排)分配而來 由于小隊(排)才是日軍真正意義上的最小獨立作戰單元,而分隊在作戰時,裝備又多由上一級的小隊臨時加強而來,因此日軍分隊很難在完全脫離小隊支援的情況下進行獨立的作戰。 ▲抗戰初期,日軍一個小隊的火力就可以對陣 中國軍隊的一個連 從裝備配置上看,二戰期間日軍步兵分隊的火力,始終都維持在“栓動步槍+輕機槍”這樣的戰前基準配置上。雖然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對日軍輕武器的發展或多或少地產生了一些影響,但日軍對于輕武器的一些固有觀念卻始終沒有改變。 ▲嚴重缺乏自動火力的日軍,即便在后期的 島嶼防衛作戰中也顯得火力不足 而對自動武器的長期輕視,也讓日軍在戰爭中后期付出了非常高的代價。日軍步兵分隊內唯一的自動火力就是輕機槍。而產量少得可憐的百式沖鋒槍連“本土決戰”都不夠用,更不要說支援到遍布太平洋各地的步兵分隊當中。 ▲擲彈筒為日軍基層單位帶來了較強的壓制火力 擲彈筒作為日軍最具特色的裝備之一,一度是日軍基層部隊的火力象征。其地位之高,幾乎能與各分隊中的輕機槍平起平坐。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先后生產了十余萬具擲彈筒,這一數量幾乎是日軍各型輕機槍產量之和。在戰爭中前期,輕機槍與擲彈筒甚至可以在日軍步兵分隊中實現一比一的配發,成為事實上的班用武器。 ▲擲彈筒對使用人員的素質要求比較高 從某種角度上看,日軍的擲彈筒更像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其射程基本填補了手榴彈與迫擊炮之間存在的火力空白。由于相當于裝備到了班一級,因此稱日軍是當時“將迫擊炮裝備到最基層單位的軍隊”也豪不為過。 擲彈筒能配發到分隊,除了和它較高的生產數量有關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它具有較輕的重量。重機槍和迫擊炮雖能為日軍提供更為兇猛的支援火力,但限于自身重量,其對基層單位的支援不可能做到及時快速。而擲彈筒卻能夠時刻伴隨步兵前進,就同輕機槍一樣,真正做到了與一線步兵同步行動。 ▲槍榴彈發射器相比擲彈筒要更容易操作 全面抗戰爆發后,面對只在營以上單位才配有迫擊炮的中國軍隊,日軍基層單位的火力優勢十分明顯。然而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裝備量較大的擲彈筒卻被美軍隨時可加裝在步槍前端的槍榴彈發射器所淹沒。 截至1943年5月,僅適用于M1903步槍上的M1型槍榴彈發射裝置就生產了超過32萬具,這幾乎是日軍擲彈筒總產量的三倍!在步槍和自動武器被美軍全面壓制的情況下,曾經由擲彈筒帶來的火力優勢又被美軍的槍榴彈所抵消,這的確是日軍的不幸。 ▲美軍:我就靜靜地看著你小鬼子 耍(zhuang)猴(X)! 不過,美軍對這種日本武器卻有著比較高的評價,甚至稱其為“二戰期間日軍唯一值得評價的武器”。這句點評一方面肯定了擲彈筒的價值,另一方面又無情地否定了日軍的整個裝備體系,可以說是既給面子又打臉,耐人尋味。 美軍班組火力——沒有絕對核心 火力掌握在單兵手中 作為二戰期間的“火力狂魔”,無論是在歷史紀錄片中,還是在影視作品里,美軍的單兵火力都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美軍步兵班的火力輸出更是讓人瞠目。 ▲日軍的“萬歲沖鋒”在猛烈的自動火力 面前就如同“割麥子”一般 ▲美軍連屬武器排的M1919A4重機槍 經常會支援到班排一級 如今我們很難想象,從防守巴丹半島到開始反攻瓜島的近一年時間里,裝備M1903A3步槍的美國大兵竟也是靠“拉大栓”同鬼子作戰的。1943年以前,美軍的自動火力主要還是依靠機槍和沖鋒槍來提供。從戰爭中后期開始,隨著M1半自動步槍的大量裝備,美軍步兵班火力迅速提升到了一個“令對手絕望”的水平。 1943年,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班的實力已經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每班人數不僅從戰爭初期的9人增加到了12人,班用武器的質量也跟著上了一個臺階。全班裝備有9支M1半自動步槍,而M1918A2自動步槍的數量則增加到了2支。此外,班內還留有1支M1903栓動步槍。 ▲戰爭末期的美軍步兵班中,通常會配有 多個槍榴彈發射器 值得一提的是,保留M1903步槍的目的和人們想象中的不同,此槍并非是作為狙擊步槍留用。由于適配M1半自動步槍的M7槍榴彈發射器到1944年才開始大量配發,因此,當時能夠使用老式M1槍榴彈發射器的M1903步槍,是作為槍榴彈發射槍保留下來的。 ▲1944年的美軍班組火力已經上升到了 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除此以外,沖鋒槍也并非是步兵班的標配武器。1944年,美軍的一個陸戰師配有M1卡賓槍10953支、M1步槍5436支、M1918A2自動步槍853支,而沖鋒槍卻僅有可憐的49支。沖鋒槍的逐漸淡出,一方面和美軍步兵班基礎火力的全面提升(半自動步槍得到普及)有關,另一方面,則與M1卡賓槍的大量裝備有著直接的關系。 由于對M1卡賓槍的性能較為滿意,陸戰隊甚至將這種本應由二線人員使用的輕型戰斗步槍,裝備到了一線步兵班當中,成為各班班長的標準武器。這與陸軍只將卡賓槍配發給排長、連部人員和重武器操作員的情況有很大不同。雖然M1卡賓槍在中遠距離上的威力不足,然而這并未影響到它在亞洲地區的使用,太平洋戰場恰恰是近戰武器的天堂。 ▲美軍一個13人步兵班就能站出“半個排” 的氣場 ▲二戰后期美軍一個13人步兵班的火力 足以壓制日軍一個小隊(排) 到戰爭后期,隨著第三支自動步槍的編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班的火力也因此達到了戰爭期間的最高峰。由三個四人火力小組和一名班長構成的13人步兵班,在開火時幾乎擁有之前一個排進行齊射的火力。只要不是在極近距離內遭遇突然襲擊,美軍班組火力都能有效應對。 中國班組火力——十四年戰場學習 不及格的學生功課補到底 中國是班組武器發展時間較晚的國家,1930年的中原大戰結束后,地方實力派軍閥被大大削弱,國民黨得以重啟軍隊整理計劃。從1930年末開始,國民黨在全國推行所謂的“民國十九年”師編制。 但在“十九年”師的“三排九班”制步兵連中,并未配備自動武器,此時步兵班內的每一名成員都是步槍手。若想要獲得自動火力的支援,就只能倚靠營屬重機槍連。 ▲全面抗戰爆發后,很多地方部隊依舊是以 較老的“民十九年”師編制參戰的 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采用“十九年”師編制的中國軍隊,在面對基層普遍裝備有輕機槍的日軍時,傷亡較大。當年6月,國民黨軍隊開始頒布“民國二十一年”整理師編制。 新頒布的“二十一年”整理師終于在連以下單位中配置了較強的火力,這一變化與剛剛結束的淞滬抗戰不無關系。其在編制上的一個重要進步,就是在各連內增設了輕機槍。 ▲國軍的營屬重機槍連陣地是當時日軍 的重要打擊目標 從編制上看,“二十一年”整理師的步兵連轄三排十五班,相較“十九年”師,其每個步兵連內都多出了六個班。不同的是,新增設的班均為輕機槍班,且每排配屬兩個。這一調整對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基層編制甚至是作戰戰術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由于每排均能獲得兩個輕機槍班,各排開始以這兩挺輕機槍為核心,將全排劃分為兩個各擁有一挺輕機槍的“半排”。班和排之間臨時出現新的戰術層級,充分反映了自動火力由連排逐漸下配至班組的過程。 出現這一變化,除了和之前在“一·二八”抗戰中吸取到的經驗教訓有關外,同時也是受德國軍事顧問長期影響的結果:即不斷增強基層戰術單位的火力。 ▲圖為淞滬會戰期間,在上海閘北的環形工事里 同日軍作戰的一個典型國軍步兵班) ▲寶貴的毛瑟手槍常被配置在步兵班的機槍組中 用于確保輕機槍射手的安全 到1936年,隨著“民國二十五年”調整師編制的推行,連以下編制和武器配置終于達到了德國軍事顧問在多年前就提出的要求,即采用“連轄三排,排轄三班”的新“九班混合制”編制,各班都配備有一挺輕機槍。 ▲一個典型的國軍輕機槍小組 相比“二十一年”整理師步兵連的“三排十五班”編制,“二十五年”調整師的每個連雖在所轄班的數量上有所縮減,但各連的火力反而大大增強了。然而在1937年至1938年的幾場中日大會戰中,采用此編制的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 ▲抗戰后期的國軍步兵班雖未裝備M1半自動 步槍,但沖鋒槍的大量編入依舊使 班組火力得到大幅提升 從1943年起,隨著駐印軍、滇西遠征軍等部隊開始陸續接收美械裝備,中國軍隊的基層火力得到很大改善。雖然這些名義上的美械部隊使用的都是美國已經淘汰或庫存的M1903和M1917型栓動步槍,但更多自動武器的加入彌補了這點不足。 ▲駐印軍的裝備水平要大大高于滇西遠征軍 以駐印軍為例,當時的每個步兵連都配備有9挺輕機槍,不過裝備的并非是美軍步兵班使用的勃朗寧自動步槍,而是由加拿大專門為中國生產的“七九勃然”(即口徑為7.92毫米的布倫)輕機槍,不過這也導致了美械部隊機槍、步槍彈藥不統一的問題。而為每個連加強的18支美制沖鋒槍,則大大提升了基層部隊的近戰火力。 除此以外,駐印軍的每個步兵排內還另編有一個裝備2門60毫米輕型迫擊炮的炮班,這樣的配置已經超越了同期日軍小隊中擲彈筒分隊的火力,畢竟日軍的擲彈筒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迫擊炮,而在射程和威力方面也不及后者。 ▲輕重機槍數量嚴重不足的八路軍,在抗戰 期間還不具有發展班組火力的基礎 全面抗戰爆發的初期階段,八路軍一個師的輕重機槍合計不超過200挺。想要為當時的每個步兵連配備足額的輕機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后來隨著敵后抗日形勢的日益嚴峻,很多地方部隊,全團只有輕重機槍10挺,平均每個連勉強能分到一挺機槍。而個別團在成立之初,除機槍連和主力一連各有3挺輕機槍外,其余各連基本上只有步槍。 ▲中國抗日軍民繳獲的日軍輕武器(注意其中 包括了日軍小隊的兩大支柱裝備) 到1943年以后,八路軍才基本實現了每連配備3挺輕機槍的水平,輕機槍勉強可以成為排屬武器。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一挺機槍對于八路軍的重要性,是今天的人們所難以想象的。 ▲如今我們更能體會電視劇中李云龍對那挺 九二式重機槍的不舍 1940年底,八路軍山東縱隊5旅13團在一次突圍過程中,全團唯一的一挺重機槍落入到了敵人的手中。為了搶回全團里唯一的寶貝疙瘩,團長親自帶領部隊將其奪回。不幸的是,團長在撤退時被炮彈炸傷后犧牲,政委被敵人殺害。為了保住一件裝備,付出這樣大的代價,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在隨后撤退至大沙河時,由于肩扛重機槍槍架的戰士又被窮追不舍的日軍擊倒,槍架也因此丟失在了大沙河中。為了讓這挺重機槍能夠正常使用,戰士們不得不將這挺重機槍捆綁在板凳上,以板凳腿充當臨時槍架。誰知這臨時槍架一用就用到了戰爭結束,直到1945年8月解放招遠時,部隊才在日軍的一個倉庫里找到了相同的槍架。 ▲至今仍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的 那挺重機槍 這段心酸而又感人的曲折經歷,恰恰是那個時代中國軍民艱苦抗戰的縮影,而那挺用指揮員生命換來的重機槍,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由于意義特殊,它如今被珍藏在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 通過二戰期間中、日、美三國班組火力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勝利不易,日本戰敗不冤。 參考資料: 《全面抗戰前(1928-1937)國民黨軍隊的編制演變》 指文圖史系列007《二戰美國海軍陸戰隊單兵裝備》 指文圖史系列005《二戰日本陸軍單兵裝備》 指文圖史系列001《二戰美國陸軍單兵裝備》 《抗戰機密檔,中日軍隊輕武器史料》 |
|